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叩头虫总科—萤科(中)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5-04-20 09:02 中国

34187 0 0

叩头虫总科—萤科(中):主要价值

 

8.主要价值

(1)研究价值

萤火虫的研究不仅包含有昆虫生物学方面的一般知识,而且在萤火虫的发光机理和功能及其仿生学研究,萤火虫的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将有广泛的意义。

萤火虫发光的特性带给科学家很大的启发,科学家们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荧光素可以将大部分的化学能转化成光能,能量转化率颇高,大大地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


(2)仿生学

萤火虫发光的效率非常高,几乎能将化学能全部转化为可见光,是现代电光源效率的几倍到几十倍;萤火虫发出来的光虽亮但几乎没有辐射热量,也不产生磁场,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灯光。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模拟萤火虫发光的原理创造出了日光灯(荧光灯)。另外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根据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和机制,提出了电子转移反应原理,它可以解释腐蚀现象、光合作用等,并导致了激光器的开发和利用。

(3)荧光素酶

自McElory等首次应用萤火虫荧光素酶测定ATP以来,荧光素酶在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的分析应用不断发展,其检测和研究范围包括:临床医学及法医学检测;生命科学研究;环境监测和制备广谱酶联免疫检测试剂。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萤火虫发光特性的研究和利用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层次,即在搞清萤火虫荧光素酶的氨基酸序列和碱基序列的基础上,克隆出荧光素酶基因,并试图将它转移到其它昆虫和其它生物上。据报道,荧光酶基因点亮了小鼠体内的前列腺癌基因的表达,有望用来监测早期前列腺癌的发生以及治疗效果在其它疾病如肿瘤、艾滋等研究中,荧光酶基因也是一种潜在的实验工具。在农业中,通过将荧光酶基因转到植物体内,可监测植物(作物)受洪、涝、旱等自然灾害胁迫的情况;转到昆虫体内,可监测害虫的分布形式;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荧光酶基因以其易检测、敏感以及对人体无毒等优点而在基因工程中越来越多的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

(4)农业价值

火虫还是益虫,幼虫专吃钉螺和蜗牛等危害农作物的害虫。萤火虫的幼虫以捕食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为主,是这些农作物害虫的重要天敌。通过种群的恢复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此类害虫的危害。此外,萤火虫也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而水质污染、植被破坏则会严重制约着萤火虫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5)观赏价值

随着生态旅游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部分国家和地区投入了萤火虫生态旅游点的开发。

(6)药用价值

据《神农本草经》载,萤火虫味辛,微温,归肺、肝经,有明目、乌发、解毒等功效,主治青盲目暗、头发早白、水火烫伤等症。


9.动物文化

中国的萤火虫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町疃鹿场,熠耀宵行”这样描绘萤火虫的诗句,杜牧的古诗中也描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在自然界庞大的昆虫家族中,萤火虫是少数能让古人产生诗意和美感的昆虫之一。

崔豹《古今注》曰:“萤火一名晖夜,一名景天,一名熠耀,一名磷,一名丹良,一名丹鸟,一名夜光,一名宵烛。”

古代广泛流行解释萤火虫来源的“腐草化萤”说。古人之所以有这种认识,是因为萤火虫栖息的环境,以潮湿腐败的草丛为主,古人往往会看到萤火虫从其中出入,于是便凭直觉产生了“腐草化萤”的说法。古人有这种认识,与他们所认为的世间万物在一定条件下,皆可以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有关。

古人认为不仅腐草可以化萤,而且人死后的精血也可以化萤。更为神奇的是古人还有魂魄化萤的民间信仰。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应该是古人只观察到萤火虫在夜里飞行,而看不到其虫体,便以之为磷火,也就是民间所称的鬼火,于是人死后魂魄化为萤火虫的想法也便应运而生了。

腐草化萤说和魂魄说结合,产生了人死后离散之魂化为萤火虫的说法。由此,更是形成了萤火虫为鬼的民间信仰。而这种信仰与民间的鬼怪传说“夜行游女”有关。“夜行游女”,在民间传说中为鸟名。即女鸟,一名姑获,是一种女鬼。不知何时,民间又把这种女鬼与萤火虫联系起来,认为夜间飘飞的萤火虫就是女鬼所化。

萤火虫与鬼魂神秘关系让人们对其产生敬畏和惧怕。当然,也有些民俗认为萤火虫的出现是吉兆,他们相信如果萤火虫飞进室内就会有客人来临。还有的地方用萤火虫来占卜来年农业生产的丰歉,人们把放在地上的萤火虫用脚一拖,便可根据地上出现的萤光来判断丰歉,线粗且长则象征稻穗肥大,可望丰收,反之,则歉收。

关于萤火虫来源的民间传说和民俗信仰,在古代科学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深入人心的。“腐草化萤”的传说,还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影响到了朝鲜和日本等国家。如日本正德二年(1712)出版的百科全书《和汉三才图会》中,就记载了竹、茅之根演变成萤火虫的传说。即使到了现在,人们的科学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可这种“腐草化萤”的传说。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有许多节日与萤火虫有关。如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俗语云:“七月半,鬼乱窜。”在民间传说中,农历的七月十五这一天,是阴间的鬼门关开启之日。这一天晚上,阴曹地府的各种鬼魂都能走出地狱之门来到阳间活动。而此时,每家的祖先们也可以回家看看儿孙的生活情况。人间七月半,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硕果累累,正好为先人们提供丰盛的祭品,让他们可以尽情享受后辈们的香火。农历七月又是中国大部分地区萤火虫活动的旺季。到了夜间,田野树林里,流萤纷飞,飘荡闪烁,很容易让人与鬼的活动联系起来,认为那是到处游走的鬼魂。

台望节是广西都安、大化、巴马、平果、马山等县的壮族同胞的节日。在农历七月二十日晚上,老人以月卜下半年气候,如天晴月明,则下半年风调雨顺;如云遮月,则天旱。这个节日是一个与萤火虫有关的连性节日,在此晚,欣赏流萤漫天飘舞的盛景,亦是重要的娱乐项目。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还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和“女儿节”。由于这个节日处于七月,到了七夕,常常伴有漫天飞舞的萤火,非常壮美动人。这样的美景,为男女之间炽烈的爱情营造了令人陶醉的浪漫而又凄婉唯美的氛围。因此,七月七晚上,相传是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时刻。牛郎织女动人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歌咏的题材。如,崔颢《七夕词》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又,杜牧《七夕》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些婉约动情的诗词丽句,生动地描绘出了古时七夕佳节的美好场景:萤火飞舞的温馨恬静的秋夜里,男女青年三三两两,仰望着苍穹中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回味着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故事。不时地望空祭拜,心里许下忠贞不渝的爱情誓言。因此,伴随着绚烂多彩的萤火虫之舞和动人爱情故事的七夕节就成了中国人民心目中最浪漫的节日。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关于萤火虫的诗词、典故、歇后语和谚语也是丰富多彩。文学作品中最早描写萤火虫的是《诗经》。《诗经·豳风·东山》载:“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其中的“熠耀”就是指萤火虫。诗中通过在夜间飞行的萤火虫,渲染了家乡荒凉阴森的景象。此后,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以萤火虫为意象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来表达各种复杂的人生情感。文人的歌咏,使浪漫的萤火虫多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蕴,当然也为萤火虫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扩张的引力。

萤火虫在民间文化中还是勤奋学习的象征。这与“囊萤夜读”的典故有关。《晋书·车胤传》记载:“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人车胤幼时家贫且好学,夜间无钱买油照明读书,就捉萤火虫盛入练囊,借荧光夜以继日地读书。最终成为饱学之士和国家的栋梁。后人便用囊萤夜读来形容在艰困环境中勤奋读书,并以此教育子女,表达了人们对勤勉好学精神的赞许和推崇。这种励志精神,让无数的出身民间的寒门学子获得了成功。

歇后语是汉语言艺术中的精华,它短小精炼,含蓄生动,风趣幽默,富含哲理,是千百年来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因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语言风俗。

在所有的动物中,萤火虫是非常特殊的一类。因为它可以发明发光。正因为这种神奇的功能,人们在语言中就充分利用了它的这一属性创造了很多巧妙而有富含哲理的歇后语,如:“肚皮里吃了萤火虫———全明了”;“口吞萤火虫或者蛤蟆(蚂蟥、蚂蚁、水牛、乌龟、蚰蜒、鸡、哑巴)吃萤火虫———心里亮(肚里明)”,都表示对某事或者某人心里清楚、明白;“萤火虫斗架———明打明”,则讲的是双方明刀明抢的凭实力竞争或待人接物光明磊落,而不在背后做小动作;“夏天的萤火虫———若明若暗”,借萤光闪烁的习性来形容事情不很明朗,发展不确定;“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亮”,根据其萤光亮度微弱来比喻人或者事情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和作为。“萤火虫落在秤杆上———自以为是(或自以为是颗亮星)”,则形容主观不虚心,自以为是或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等。此外还有“萤火虫飞上天—假惺惺(星星)”,来形容人性的虚伪等等。

古代关于萤火虫的放飞、观赏等娱乐项目有很多。据《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隋炀帝在游山玩水时,又别出心裁,命人用斛装满萤火虫。酒酣兴浓之际,便把斛打开,放出其中的萤火虫,霎时间萤火虫争相飞向夜空,萤火星星点点,绚烂多姿,正如夜空中平添了万盏灯火,又如礼花绽放,绚丽夺目,真是美不胜收。炀帝后来又在扬州建立专门的“放萤苑”,杜牧《扬州三首》其二“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句,就提到了这种放萤苑。这里面有专人收集、放飞萤火虫,供隋炀帝随时取乐之用。

隋炀帝放飞萤火虫自然是为自己取乐,并非有意于旅游业的发展,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也可谓是“开发利用”萤火虫观光旅游业的鼻祖了。由于皇帝的提倡,民间观萤娱乐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有了。韦应物《玩萤火》云:“时节变衰草,物色近新秋。度月影才敛,绕竹光复流。”这里就讲到了当时老百姓观赏萤火虫放飞的情况。而到了清代市场上就有人捉萤火虫来卖,用以做成萤火虫灯。这种放飞、观赏萤火虫的娱乐一直流传到现在。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