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头虫总科—叩头虫科(下):金针虫
7.暗足重脊叩甲
暗足重脊叩甲(学名:Chiagosniusobscuripes),属鞘翅目叩甲科。
(1)形态特征
体长15mm,体宽5mm。体狭长。体色多变化,通常背腹呈暗褐至黑色,有时腹面呈棕黄至棕红色,触角黑色或棕黑色。头顶平,刻点相当粗密,额脊中央缺乏。触角细弱,向后伸至前胸背板后角;第2节最小,球形;第3-10节三角形,锯齿状,第3节最长。前胸背板长显胜于宽,表面相当隆凸,具中纵沟,中域刻点粗密深刻;两侧缘自中部向前下弯,伸至腹眼下缘;后角长而尖,具又重脊。小盾片长,顶端尖。鞘翅狭长,明显向末端收狭,背,面刻点沟纹深,尤以基部为甚;沟纹间隙凸,具细刻点。足细长,跗节基部四节依次渐短,腹面具毛,爪简单。
(2)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深2-1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生活在沿岸浅水区中。性格温和,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3)分布
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西藏。
8.盲眼叩甲
盲眼叩甲(学名:Alaus myops )也称盲眼叩头虫,将其固定在平面,用手按住腹部,能用头和前胸打击木板,似叩头;若是将其背朝木板用手按住,也能用胸和头向前一跃而起,故名。叩头是其为躲避危险和越过障碍的本能。后胸腹板无横沟,前胸能活动,腹板突刺状,第1、2节腹板间缝明显。体形狭长,中型,壮硕,体色灰暗,体表多被细毛或鳞片状毛,组成不同的花斑或条纹,幼虫称金针虫、铁线虫,土中生活,取食植物根部,数年完成一代,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为害多种农作物、林木、果树、牧草和中药材。分布于美国和墨西哥。
(1)外形特征
盲眼叩甲体长25 - 45毫米,这种甲虫小于引人注目的眼斑叩甲(Alaus oculatus),虫体较之短窄,背部的双眼图案也小和灰暗很多。后胸腹板无横沟,前胸能活动,腹板突刺状,第1、2节腹板间缝明显。体表多被细毛或鳞片状毛,组成不同的花斑或条纹,体形狭长,中型、壮硕、体色多灰暗,两侧缘平行,前后端钝圆。被碰触时,会仰卧地上装死。复位时,叩甲头胸部前屈,将一刺状突弯曲纳入腹部沟槽。刺状突弹回时,虫体跳起,并发出咔嚓声,恢复原位。
(2)生活习性
盲眼叩甲一般在春季即4-5月发生,叩头是其为躲避危险和越过障碍的本能。常在夜间取食植物叶子。因喜甜液,农民曾在春季于田间放甜饵诱杀成虫。幼虫外甲坚硬,因体细长,圆柱形,又称金针虫、铁线虫,土中生活,取食植物根部,数年完成一代,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为害多种农作物、林木、果树、牧草和中药材。吃植物种子、根和地下茎,可能是毁坏植物的害虫。幼虫在土中生活2~6年。秋天犁地可弄破蛹壳消灭幼虫,必要时可施用适当的杀虫剂来控制幼虫数量。
(3)栖息环境
北美洲东南部的松树林、松树和落叶的混合林。
(4)分布范围
分布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墨西哥和密西西比河流域。
9.金针虫
金针虫是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昆虫幼虫的总称, 又称铁丝虫、铁条虫、蛘虫。因形似金针而得名。多数种类为害农作物和林草等的幼苗及根部,是地下害虫的重要类群之一。
(1)形态特征
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甲科幼虫的总称,成虫俗称叩头虫。金针虫主要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等。
沟金针虫末龄幼虫体长20 ~ 30mm,体扁平,黄金色,背部有一条纵沟,尾端分成两叉,各叉内侧有一小齿:沟金针虫成虫体长14 ~ 18mm,深褐色或棕红色,全身密被金黄色细毛,前脚背板向背后呈半球状隆起。
细胸金针虫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3mm左右,圆筒形,尾端尖,淡黄色,背面近前缘两侧各有一个圆形斑纹,并有四条纵褐色纵纹;成虫体长8~ 9mm,体细长,暗褐色,全身密被灰黄色短毛,并有光泽,前胸背板略带圆形。
(2)发生规律
沟金针虫一般3年完成1代,老熟幼虫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在13 ~ 20cm土中化蛹,蛹期16 ~20天,9 月初羽化为成虫,成虫一般当年不出土,在土室中越冬,第二年3、4月份交配产卵,卵5 月初左右开始孵化。由于生活历期长,环境多变,金针虫发育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细胸金针虫一般6月下旬开始化蛹,直至9月下旬。
金针虫随着土壤温度季节性变化而上下移动,在春、秋两季表土温度适合金针虫活动,上升到表土层危害,形成两个危害高峰。夏季、冬季则向下移动越夏越冬。如果土温合适,危害时间延长。当表土层温度达到6℃左右时,金针虫开始向表土层移动,土温7一20 ℃是金针虫适合的温度范围,此时金针虫最为活跃,土温是影响金针虫危害的重要因素。春季雨水适宜,土壤墒情好,危害加重,春季少雨干早危害轻,同时对成虫出土和交配产卵不利;秋季雨水多,土壤墒情好,有利于老熟幼虫化蛹和羽化。
(3)危害症状
以幼虫长期生活于土壤中,主要为害禾谷类、薯类、豆类、甜菜、棉花及各种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幼虫能咬食刚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其不能发芽,如已出苗可为害须根、主根和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主根受害部不整齐,还能蛀入块茎和块根。
(4)分布区域
沟金针虫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其中又以旱作区域中有机质较为缺乏而土质较为疏松的粉砂壤土和粉砂粘壤土地带发生较重,是我国中部和北部旱作地区的重要地下害虫。细胸金针虫在淮河以北地区常年发生,以水浇地、潮湿低洼地和粘土地带发生较重。另两种金针虫在北方发生也较为普遍,褐纹金针虫分布于华北,宽背金针虫分布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