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佳肴“红烧肉”
前些天在媒体上看到苏州电视台的一位节目主持人说,他最近吃到了苏州人开春第一块肉“酱汁肉”滋味实在好吃。苏州老人特别讲究不时不食,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应时季节食品上市,总要抢先一尝为爽,“苏式酱汁肉”上市当然要抢先一尝了。以前陆稿荐,杜三珍等老店到了春二三月这个节令“酱汁肉”就上市了,副产品还有用酱汁肉汁烧的百叶结、用酱汁肉汁烹调的百叶包肉。解放初期百叶结只有一分人民币一只,非常实惠。购买了“酱汁肉”的同时带买一些“酱汁百叶结”、““酱汁百叶包肉”,应时又很下饭。过了这个节令“酱汁肉”等产品就下架了,要到明年吃了。
“酱汁肉”可以作为家常菜可以款待客人,但正规的筵席“酱汁肉”上不了席面,只有“樱桃肉”、“乳腐肉”、“酱方”等上得席面。开春以来我也尝过二次“酱汁肉”了,家门口的社区食堂买的,味道还可以。“酱汁肉”只有开春节令吃才有味道。接下来节令苏州人要吃“腌笃鲜”了,盛夏季节需忌油腻了,所以要吃“走油肉”“荷叶粉蒸肉”了。到了秋季有秋季的肉,冬季有冬季的肉。但只有“红烧肉”是一块一年四季都能吃的肉,各个阶层吃不厌的肉,苏州人情有独钟的肉。
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都喜欢吃“红烧肉”。“红烧肉”作为中国传统菜肴的代表之一,其口味因地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差异而千变万化。但其烹饪的方法有其共性的一面。这就是“五花肉+糖色+酱油+慢炖”的组合。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经过油脂煸炒或煎炸,逼出多余脂肪,再通过糖色赋予红亮色泽,最终以酱油调味、小火慢炖至软糯入味。这种基础工艺奠定了红烧肉的浓香基调。全国各地由于居住环境各忌,形成各式口味“红烧肉”,可以说“红烧肉”流派纷呈。由于地域差异下竟形成了“甜酸苦辣”各味的“红烧肉”
1. 江南派(江浙沪):甜润醇厚
代表:苏式红烧肉、以苏州口味为代表的“红烧肉 ”
特点:冰糖用量大,甚至加入黄酒(如绍兴酒)或红曲米增香调色,口感偏甜,肥而不腻。上海的“红烧肉”出典“苏州红烧肉”。口味一个样。但无锡人的口味比苏沪两地人还要甜,红烧肉被称为“中国最甜的红烧肉”。
2. 北方派(鲁菜、京菜):咸鲜酱香
特点:减少糖量,突出酱油或黄豆酱的咸鲜,部分做法加入腐乳或大葱提味,口感更厚重。
3. 西南派(川渝):麻辣鲜香
特点:在基础做法中加入**豆瓣酱、花椒、干辣椒**,甚至少许泡椒,形成“麻辣回甜”的复合味,层次感极强。
4. 岭南派(广东):香料丰富
代表:广式南乳红烧肉
特点:加入红腐乳、八角、陈皮等香料,部分版本用海鲜酱或蚝油调味,咸甜中带独特发酵香气。
5. 另类分支:酸甜与苦味
酸甜:少数地区(如部分闽南做法)会加少量醋或番茄,平衡油腻感,但非主流。
苦味:传统红烧肉不追求苦味,若出现多为糖色炒焦导致,属于操作失误,但近年有创新菜尝试加入苦瓜等食材搭配。
其实这种所谓创新是无奈之举,不是创新,是遮丑。
其他还有许多红烧肉流派,不一一例举了。
最后讲一下“湖南红烧肉”,湖南红烧肉:香辣霸道的“湘味灵魂”
湖南人对红烧肉的改造充满湘菜基因,核心在于“辣、豉、熏”三要素:
辣味主导:
必放干辣椒、新鲜小米辣或剁椒,辣味直接且持久,与油脂融合后更显刺激。
部分做法加入白胡椒或山胡椒油(木姜子油),增添辛香层次。
单“湖南红烧肉”的烹调方法,可以说五彩缤纷,各有神通了
毛氏红烧肉:无酱油的红色密码
因毛主席不喜酱油,厨师改用糖色+红曲米上色,辣味较轻,偏重咸鲜,成为湖南红烧肉的经典分支。有人说他独钟“红烧肉”不但自己喜欢吃“红烧肉”,招待客人也喜欢“红烧肉”。
有研究人士分析:一锅肉里的地域性格
江南的甜:折射水乡的富庶与精致,糖在古代是奢侈品,甜味象征生活美满。
湖南的辣:与潮湿气候相关,辣椒驱寒祛湿,更体现湘人直爽火爆的性格。
川渝的麻:花椒的“麻”与辣椒的“辣”形成复杂味觉,暗合当地人应对山城险峻环境的韧性。
我们作为普通人,高挡菜肴与我们无缘,即使去参加筵席也只是中挡次菜肴,“红烧肉”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最爱,作为苏州人,当然喜欢吃“苏式红烧肉”。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不容易,短短几十年,有条件多尝尝人间美味,不要忌口,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只要配胃口的,何乐而不吃,何必非要把自己逼成一个苦行僧。喜欢吃也要适可而止,不可胡乱海吃。这样口福健康二不误。
2025年4月9日星期三于苏州葑溪草屋
前些天在媒体上看到苏州电视台的一位节目主持人说,他最近吃到了苏州人开春第一块肉“酱汁肉”滋味实在好吃。苏州老人特别讲究不时不食,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应时季节食品上市,总要抢先一尝为爽,“苏式酱汁肉”上市当然要抢先一尝了。以前陆稿荐,杜三珍等老店到了春二三月这个节令“酱汁肉”就上市了,副产品还有用酱汁肉汁烧的百叶结、用酱汁肉汁烹调的百叶包肉。解放初期百叶结只有一分人民币一只,非常实惠。购买了“酱汁肉”的同时带买一些“酱汁百叶结”、““酱汁百叶包肉”,应时又很下饭。过了这个节令“酱汁肉”等产品就下架了,要到明年吃了。
“酱汁肉”可以作为家常菜可以款待客人,但正规的筵席“酱汁肉”上不了席面,只有“樱桃肉”、“乳腐肉”、“酱方”等上得席面。开春以来我也尝过二次“酱汁肉”了,家门口的社区食堂买的,味道还可以。“酱汁肉”只有开春节令吃才有味道。接下来节令苏州人要吃“腌笃鲜”了,盛夏季节需忌油腻了,所以要吃“走油肉”“荷叶粉蒸肉”了。到了秋季有秋季的肉,冬季有冬季的肉。但只有“红烧肉”是一块一年四季都能吃的肉,各个阶层吃不厌的肉,苏州人情有独钟的肉。
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都喜欢吃“红烧肉”。“红烧肉”作为中国传统菜肴的代表之一,其口味因地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差异而千变万化。但其烹饪的方法有其共性的一面。这就是“五花肉+糖色+酱油+慢炖”的组合。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经过油脂煸炒或煎炸,逼出多余脂肪,再通过糖色赋予红亮色泽,最终以酱油调味、小火慢炖至软糯入味。这种基础工艺奠定了红烧肉的浓香基调。全国各地由于居住环境各忌,形成各式口味“红烧肉”,可以说“红烧肉”流派纷呈。由于地域差异下竟形成了“甜酸苦辣”各味的“红烧肉”
1. 江南派(江浙沪):甜润醇厚
代表:苏式红烧肉、以苏州口味为代表的“红烧肉 ”
特点:冰糖用量大,甚至加入黄酒(如绍兴酒)或红曲米增香调色,口感偏甜,肥而不腻。上海的“红烧肉”出典“苏州红烧肉”。口味一个样。但无锡人的口味比苏沪两地人还要甜,红烧肉被称为“中国最甜的红烧肉”。
2. 北方派(鲁菜、京菜):咸鲜酱香
特点:减少糖量,突出酱油或黄豆酱的咸鲜,部分做法加入腐乳或大葱提味,口感更厚重。
3. 西南派(川渝):麻辣鲜香
特点:在基础做法中加入**豆瓣酱、花椒、干辣椒**,甚至少许泡椒,形成“麻辣回甜”的复合味,层次感极强。
4. 岭南派(广东):香料丰富
代表:广式南乳红烧肉
特点:加入红腐乳、八角、陈皮等香料,部分版本用海鲜酱或蚝油调味,咸甜中带独特发酵香气。
5. 另类分支:酸甜与苦味
酸甜:少数地区(如部分闽南做法)会加少量醋或番茄,平衡油腻感,但非主流。
苦味:传统红烧肉不追求苦味,若出现多为糖色炒焦导致,属于操作失误,但近年有创新菜尝试加入苦瓜等食材搭配。
其实这种所谓创新是无奈之举,不是创新,是遮丑。
其他还有许多红烧肉流派,不一一例举了。
最后讲一下“湖南红烧肉”,湖南红烧肉:香辣霸道的“湘味灵魂”
湖南人对红烧肉的改造充满湘菜基因,核心在于“辣、豉、熏”三要素:
辣味主导:
必放干辣椒、新鲜小米辣或剁椒,辣味直接且持久,与油脂融合后更显刺激。
部分做法加入白胡椒或山胡椒油(木姜子油),增添辛香层次。
单“湖南红烧肉”的烹调方法,可以说五彩缤纷,各有神通了
毛氏红烧肉:无酱油的红色密码
因毛主席不喜酱油,厨师改用糖色+红曲米上色,辣味较轻,偏重咸鲜,成为湖南红烧肉的经典分支。有人说他独钟“红烧肉”不但自己喜欢吃“红烧肉”,招待客人也喜欢“红烧肉”。
有研究人士分析:一锅肉里的地域性格
江南的甜:折射水乡的富庶与精致,糖在古代是奢侈品,甜味象征生活美满。
湖南的辣:与潮湿气候相关,辣椒驱寒祛湿,更体现湘人直爽火爆的性格。
川渝的麻:花椒的“麻”与辣椒的“辣”形成复杂味觉,暗合当地人应对山城险峻环境的韧性。
我们作为普通人,高挡菜肴与我们无缘,即使去参加筵席也只是中挡次菜肴,“红烧肉”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最爱,作为苏州人,当然喜欢吃“苏式红烧肉”。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不容易,短短几十年,有条件多尝尝人间美味,不要忌口,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只要配胃口的,何乐而不吃,何必非要把自己逼成一个苦行僧。喜欢吃也要适可而止,不可胡乱海吃。这样口福健康二不误。
2025年4月9日星期三于苏州葑溪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