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一位身着朴素工作服、脚踩运动鞋的女教授步履匆匆。她的日程表总是被填得满满当当:上一刻还在田埂边指导学生水稻生产技术,下一刻已赶回办公室与团队研讨乡村振兴课题;今天带队走访农业企业,明天又奔赴偏远乡村为农户“开良方”……她就是傅爱斌,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原副校长、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农业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事业的“育种人”。
以爱育人:从“班主任”到“田间教授”
“傅老师,您当年教我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更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2023年教师节前夕,一位来自湘西的村支书带着自家种的富硒大米走进傅爱斌的办公室。这位学生曾是傅爱斌1996年带的贫困生张明亮,如今已是带领全村致富的带头人。
傅爱斌的职业生涯始于基层农技服务,1994年,她调到原湖南省长沙农校任教,此后30多年,她始终扎根农业职业教育一线。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她自创“一生一档”管理法,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成长经历。面对贫困生,她不仅自掏腰包资助生活费,还通过家访、捐款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学生孟燕的母亲曾含泪跪谢:“傅老师,您是我们全家的恩人!”而傅爱斌的初心是:“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更是乡村振兴的种子,我希望让他能在乡村扎根。” 这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信念,让她在2007年面临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厌农”的困境时,选择用智慧化解矛盾。面对一心想转行的学生苏启卓,她没有强行说教,而是鼓励其将英语特长与农业结合,最终培养出一名活跃在种子国际贸易领域的精英。傅爱斌说:“乡村振兴需要多元人才,既要懂技术,也要会管理、能创新。”
田间耕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
“农业教育不能关在教室里!”这是傅爱斌常挂在嘴边的话。2018年,她提出“田间耕读、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构建“三农通识+专业群公共+专业群基础+专业方向+个性发展”五模块课程体系。在郴州嘉禾县的稻田里,学生们跟着“土专家”学习富硒稻种植;在隆平高科的育种基地,他们参与杂交水稻实验;在湘西的果园中,他们学习电商营销技巧……通过“体验式、浸润式、沉浸式”教学,学生从“怕下田”变为“抢着下田”。这一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一生一案”个性化培养。傅爱斌团队会针对学生家乡的产业特色设计课程:来自永州柑橘产区的学生重点学习果品加工,湘西学生钻研茶叶品牌运营,洞庭湖区学子主攻水产养殖。2024年,她带队调研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时发现,这种“因地施教”的模式让毕业生返乡创业成功率提升至63%,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头雁”领航: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链
2024年冬,傅爱斌顶着寒风走进郴州宜章县的祥发种养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农村部“头雁”项目导师,她为学员制定了个性化提升方案:建议合作社引入智能烘干设备、开发稻米深加工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傅教授不仅教技术,还帮我们对接销售渠道,去年合作社利润增长了40%!”负责人激动地说。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培育理念,源自傅爱斌对乡村人才需求的深刻洞察。她推动学院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及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发137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累计培训致富带头人近10万人。在湖南省农业农村专题讨论座谈会上,她强调:“乡村振兴需要‘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产业、面向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培养的是‘留得住、干得好’的永久牌人才。”
跨界融合:构建职教改革“湖南样本”
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带头人,傅爱斌始终走在职教改革前沿。2024年4月,她带队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调研时提出,职业教育要主动对接智慧农机、种业创新等产业高地,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她的推动下,学院新增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应用等专业,并与博众精工等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班,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这种跨界思维也体现在她的科研成果中。她主持编制5项湖南省农业地方标准,主参编《生态农业》等8部教材,获“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各1本,省级优秀教材1本。更令人钦佩的是,她将科研与教学成果用于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练就真本领”。她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多项,被评为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未来展望:让“种子”播撒广袤田野
站在新的起点,年过半百的傅爱斌依然充满激情。她正在筹划培养更高层次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搭建平台,通过数字技术将学院的课程、技术辐射到更多新农人。“我的梦想是让每个乡村都有一批‘本土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说这话时,她的眼里闪着光。
【湘村智库】点评
夕阳西下,傅爱斌又背起帆布包走向试验田。田埂上,一群学生正围着新选育的水稻品种讨论不休。风吹稻浪,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田野、教育与希望的故事——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这里育出的不仅是高产稻种,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板仓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