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后强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名誉会长、振兴川酒首席经济学家、发展战略顾问
纵观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在古代农业社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人类的活动、交往离不开江河水运。长江流域是古人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长江流域优良的自然环境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逐水草而居,长江也因人类的活动而鲜活、繁盛。
今天,位于长江流域的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腾飞的“巨龙”,其总人口约为5.99亿人,占全国的42.9%,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治理主体。
长江流域遗存的古人类化石非常丰富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繁昌古人类活动遗址人字洞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200万-240万年,我国长江流域就已经有古人类的活动,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远古文化。
长江流域遗存的古人类化石非常丰富,直立人阶段有元谋人、巫山人、建始人、蓝田人、郧县人、和县人、南京人等;早期智人阶段有桐梓人、长阳人、银山人等;晚期智人阶段有资阳人、丽江人、汉阳人、昆明人、穿洞人、溧水人、建德人等。
进入新石器时期后,远古人类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宝墩文化等,各个阶段的古人类都创造了古朴而又悠久的远古文明,体现了长江流域地区古人类连续进化的特征,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进长江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自古以来,水是重要的资源,水运是重要的交通方式。人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水和水运交通方式。
因此,如何管理好江河,充分利用水资源和水运交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江在农业社会不仅是重要而便捷水路交通,也是重要的战略通道,重要的沿江城镇、码头既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到今天的现代工业社会,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愈加受到重视。
纵观长江流域的管理和治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各自为政到总体规划,逐步形成了科学的管理治理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
长江经济带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这就要求创新长江流域管理体制机制,制定系统科学协调的管理制度体系,推进长江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筹考虑长江流域现代社会治理
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离不开治理,好的治理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自秦朝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到清王朝的终结,2000多年来的传统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宗族组织。所谓“两千年皆秦制”“皇权不下县”。
宗族组织是一种兼具血缘性和地方公共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传统中国扮演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发挥着协助王朝政权规制和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功能,从而降低了中央政权国家治理的行政成本并维护了王权统治在基层的权威。
在古代的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宗族聚居最为昌盛、宗族制度最为完善、宗族的血缘谱系也最为发达,因而在长江流域的传统社会中,宗族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
当前我国正阔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强国,而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大力推进,长江流域的社会建设与发展也必然要相应跟进。现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要方面,长江流域现代社会治理必须放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中统筹考虑。
长江流域人们的宗教信仰多元
在长江流域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变迁中,宗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江流域各地区的宗教信仰,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嬗变的过程,这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地理环境、政治因素、制度因素、心理因素等综合作用下,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和外来宗教的传播,长江流域的宗教信仰也随之而发展变迁。
具体而言,长江流域上游区域因受外部影响较小,社会发展变动较缓,宗教信仰的延续性较强;中下游地区因处于中华文化的中心区域,社会和制度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和演变,宗教信仰也表现出显著的发展变迁现象。
特别是长江下游地区,更是因为近代以来受西方宗教的影响和渗透,宗教信仰的变迁显现得更为完整和突出。
长江下游以太湖为中心的苏皖南部与浙北地带,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良渚文化,经夏商时期点将台、湖熟、马桥文化, 到周代吴、越国家社会,及至近代西方列强打开国门,西方文明传入我国,长江下游的宗教信仰也经历了从史前本地传统的发达与完善、到夏商外来占卜系统的传入与发生、再到周代民间信仰的复兴与丰富,以及近代外国宗教的进入与传播等不同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上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功能都呈现出不同特点。如良渚文化时期的宗教神权、夏商时期以占卜祭祀为特征的宗教系统、两周时期“实用主义”宗教信仰及清末及近代洋教西来为主要特征的宗教信仰。
长江流域的宗教信仰和崇拜因为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民族传统,因而呈现出一些与黄河流域不同的特点。
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源头之一的长江宗教文化在信仰和崇拜问题上也表现出一般信仰所具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宗教性中兼具世俗性、多样性中体现繁杂性、功利性中内含现实性。
长江流域地域广阔,地貌丰富,气候多变,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人们的宗教信仰多元。既有本土宗教,也有外来宗教,和谐发展,互不侵犯。
民俗文化打上明显的“长江”烙印
风俗是人类社会保存最为长久而且相对稳定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袭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的总和。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人群会形成不同的风俗。在我国的风俗传统中,礼仪占很大的成分,这是我国风俗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国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和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北方,在婚姻礼俗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从总的风格看,黄河流域的婚俗,以比较粗放简单为基本格调,而长江流域则以细腻繁复为主要格调。
因其复杂的地域、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构成,长江流域的丧葬习俗在呈现出多元性的同时,与黄河流域的丧葬习俗相比,打上了明显的“长江”烙印。
长江流域广阔的地域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特色文化的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为光耀中华的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总体来看,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稻作经济文化区,与稻米为主食的定居饮食生活相依存的是家畜饲养业,这是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形成的基本背景。
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因流域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的多元状态,大体而言,长江流域可分为三个主要的饮食文化区域,即长江上游的巴蜀饮食文化区,长江中游的荆楚饮食文化区和长江下游的吴越饮食文化区。
长江流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服饰文化史也是长江流域文明史的一部分,古老而悠久。数千年来,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江流域的人民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
同时,在长江流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休养生息着30多个民族,众多的民族其穿着打扮千差万别,又自然而然地展示出形类的多样性和风格的多元化。
长江流域服饰之所以千姿百态、奇艳芬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祖祖辈辈休养生息在该地区的各民族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所采取的生活方式有关。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各地各民族的服饰。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