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瘤锥蝗科—沟背蝗亚科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4-03-28 09:24 上海

105992 0 0

瘤锥蝗科—沟背蝗亚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直翅总目

直翅目

锥尾亚目

蝗总科

瘤锥蝗科

沟背蝗亚科

 

沟背蝗亚科(学名:Taphronotinae),瘤锥蝗科的一个亚科。


1.形态特征

体大型。头近卵形,颜面侧观近乎垂直,头顶前缘中央具细纵沟。触角丝状,着生于侧单眼的下方。前胸背板的背面具瘤状突起或短锥刺,前胸腹板突圆形或近围领状,但不覆盖住口器的后部。前、后翅均发达,宽长,端近圆形。后足股节外侧中区具有不规则的短棒状隆线,其基部外侧的上基片短于下基片。后足胫节具内、外端刺。鼓膜器发达。阳具基背片具有较长的附片,冠突呈弯钩状,缺锚状突。

2.分布范围

中国仅知2属,分布于西南部。

3.齿脊蝗属

齿脊蝗属(学名:PhymateusThunberg),沟背蝗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体较粗大,背面具细刻点和齿状突起。头较小而短,颇短于前胸背板。触角较粗,丝状,其长略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头顶较短,三角形,侧缘明显,中央纵沟较深。头侧窝缺如。颜面略倾斜,颜面隆起明显,下端几乎到达唇基,全长具纵沟,和头顶纵沟相连接;颜面侧隆线明显。复眼卵圆形。前胸背板较平,具有粗的颗粒和齿状突;中隆线较低而不明显,被三条横沟所切割;沟前区狭长,沟后区等于或短于沟前区,侧片较高,具有齿状突,底缘的前段略倾斜,后下角钝圆;其前缘为圆弧形,具有颗粒和齿状突。前胸腹板突圆锥形,顶端尖锐。中胸腹板侧叶较宽的分开,中隔狭长,近乎长方形;后胸腹板侧叶也较宽地分开,侧叶间的中隔梯形。前、后翅都发达,较远地超过后足股节顶端,后翅具有暗色斑点。后足股节细长,下膝侧片的顶端略圆;后足胫节顶端具有外端刺;跗节爪间中垫较大。雄性下生殖板短锥形,顶端较钝。肛上板为长三角形;尾须圆锥形。雌性产卵瓣粗而短,略弯,上产卵瓣上外缘具钝齿。

(2)分布范围

本属主要分布在非洲和马达加斯加,仅有一种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全世界已知22种。

(3)齿脊蝗

齿脊蝗(学名: Phymateusasiaticus)是瘤锥蝗科齿脊蝗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雄性:体型较大,体表具有刻点和齿状突。触角较粗,丝状,其长略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头较短,头顶三角形,侧缘明显,中央纵沟较深。头侧窝缺如。颜面略倾斜,颜面隆起明显,中单眼之下较宽,纵沟较深,下端几乎到达唇基,全长具纵沟,和头顶纵沟相连接;颜面侧隆线明显,表面具颗粒和毛。复眼卵圆形,垂直的直径约等于眼下沟距离。前胸背板的中隆线较低且不明显,被三条横沟所切割,沟前区狭长,沟后区约等于沟前1区,侧片较高,底缘的前段倾斜,后下角钝圆;其前缘为圆弧形;其背面和侧片具刺状突,前缘一列刺略小,近中隆线处有二个较大的刺;后缘一列刺亦略小,各刺近乎等长;前胸腹板突长圆锥形,顶端尖锐,略向后倾斜。中胸腹板侧叶较宽的分开,中隔狭长,近乎长方形。后胸腹板侧叶也较宽的分开,侧叶间的中隔梯形。前、后翅皆发达,前翅宽长,较远地超过后足股节顶端,其超出的部分为翅长的三分之一;后翅具有暗色斑点。后足股节细长,下膝侧片的顶端略圆;后足胫节顶端具外端刺。跗节爪间中垫较大。下生殖板短锥形,顶端较钝。

体色:大多数为绿色。胸部和头部为褐色。触角黑色或蓝黑色。后翅具暗色斑点。腹部背面各节沿中纵线两边具黑色斑点。

雌性:未知。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四川(宜宾)。

4.黄星蝗属

黄星蝗属(学名:Aularches),沟背蝗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体大型,粗大,具瘤状突起和黄色斑点。头大而钝圆,短于前胸背板。头顶宽短,三角形,前端纵沟明显,缺头侧窝。颜面侧面观向后倾斜,颜面隆起仅在中眼以上明显,具纵沟,中眼以下平坦。复眼近圆形。触角丝状,不到达、到达或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前胸背板不呈鞍形,中隆线低而明显,缺侧隆线;前缘具圆球形突起,中部具小圆锥形突起,沟后区较宽平,具粗大刻点和短隆线。前胸腹板前缘具三角形突起,顶端较尖。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近方形。前翅宽长,超过后足股节的顶端及腹部的顶端,顶端圆形,常具有鲜明的黄色圆斑。后翅略短于前翅,暗色。后足股节匀称。后足胫节具外端刺。阳具基背片具深的桥,与侧板基部扩大部分相融合。

(2)黄星蝗

黄星蝗(学名: Aularchesmiliaris)是瘤锥蝗科黄星蝗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雄成虫:体长37~48mm,前翅长36~45mm;

雌虫:体长49~58mm,前翅长39~50mm。体较粗大,黑色或黑褐色。触角丝状黑色。头部背面黑褐色,复眼棕红色,在复眼之下具较宽的黄色斑纹。前胸背板的背面棕黑色,前后缘黄色,前缘的一对瘤状隆起桔红色,侧片的下端具1条宽约3~5mm的黄色纵条纹,与复眼下方的黄色斑相连,中后胸的腹面黄色或桔红色。前翅黄褐色,散布有许多近似圆形的橙黄色斑,大小不等,一般有70~82个;后翅黑褐色,近顶端稍淡。腹部前6节的前半部黑色,后半部桔红色。雄虫尾须下生殖板与雌陛尾须、产卵瓣黄色。头大而短。颜面向后倾斜,颜面隆起,仅中眼之上明显具纵沟。头顶宽短,三角形.侧缘隆起明显,前端的纵沟和颜面隆起的纵沟相连接,无头侧窝。雄性触角稍长,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雌性的不达或刚到达后缘。前胸背板具粗大刻点和瘤状突起,前缘的隆起较大,呈圆球状,中隆线仅在沟后区明显,无侧隆线,侧片呈“S”形弯曲。前后翅均发达,超过后足胫节的中部。后足腿节匀称,胫节具内外端刺。雄性下生殖板较短,顶端圆形。雌虫产卵瓣较窄长,顶端呈钩状,上产卵瓣的上外缘具有不明显的细齿。

卵:初产时桔黄色,长椭圆形,长约7~8mm,宽约1.8~2.1mm。卵块呈筒形,卵粒在卵块中呈斜状排列,每一卵块中有卵20~45粒,卵块由海绵状胶质物包裹。

若虫:体形与成虫相似,尖头黑色,颜面带有桔黄色斑,各龄若虫体上的颜色斑纹略有变化,随着龄期的增大,颜面和体躯上的黄色斑纹逐渐明显。老龄若虫体躯两侧均有2条黄色纵带,从头顶延伸到腹部末端,头顶及前胸背板正中也有一条较小的黄色纵带贯穿,腹部背板中隆线的突起为黄色。

②生活习性

生活于植物上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西藏,云南(昆明,宜良,石林,姚安,思茅,景东,墨江,景洪,勐腊,澜沧),贵州(平塘,册亨,安顺,三都,惠水,贵阳),四川(西昌,宁南,会理),广东(湛江),海南,广西(百色)。

国外分布:印度,孟加拉,克什米尔地区,锡金,尼泊尔,斯里兰卡,安德曼群岛,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巴基斯坦。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