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蝗总科—瘤锥蝗科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4-03-26 10:31 上海

80024 0 0

蝗总科—瘤锥蝗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直翅总目

直翅目

锥尾亚目

蝗总科

瘤锥蝗科

 

瘤锥蝗科(学名:Chrotogonidae)是属于蝗总科下的一个科。


1.形态特征

体小型至大型,多数为纺锤形,体表具颗粒状突起或短锥刺。头短,多数为锥形,少数近卵形,颜面侧观向后倾斜或近垂直;颜面隆起具纵沟,头顶前端中央具细纵沟。触角丝状。前胸背板背面平坦或具瘤状突起。前胸腹板突为瘤状或呈领状。前、后翅发达,狭长而端尖,或宽长而端圆,或退化呈鳞片状,或完全缺翅。后足股节外侧中区具不规则短隆线或颗粒状突起,其外侧基部的上基片短于下基片。鼓膜器发达,或退化或缺。腹部第二节背板侧面缺摩擦板。阳具基背片为桥状,两侧各具较长的附片。

2.分布范围

分布于非洲区与东洋区,也有少数种类分布在古北区。中国已知有8属,分别隶属于5亚科,主要分布于西南与东南地区,少数分布于西北地区。

3.下属亚科

瘤锥蝗亚科(Chrotogoninae)

澜沧蝗亚科(Mekongiellinae)

橄蝗亚科(Tagastinae)

沟背蝗亚科(Taphronotinae)

云南蝗亚科(Yunnanitinae)

4.瘤锥蝗亚科

瘤锥蝗亚科(学名:Chrotogoninae)是属于瘤锥蝗科下的一个亚科。中国仅知1属,分布于西北及华北地区。

瘤锥蝗属(学名:Chrotogonus)是属于瘤锥蝗亚科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体小型,较粗壮,明显地较矮扁;体表具瘤突和颗粒。头短,头顶向前突出较短,角状,中央低凹,具中隆线;头侧窝明显,边缘隆线较细。颜面侧观向后倾斜,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明显侧扁,并向前突出,中央具细纵沟,在中眼之下近乎消失。触角粗短,在端部之半略较宽,丝状,不到达前胸背板后缘。复眼卵圆形。前胸背板宽短,背面较平,具有较大的颗粒,其侧片之后下角明显地向外突出;中、侧隆线为由不规则的、间断的突起形成,仅在沟后区较明显;3条横沟均切割中隆线,沟后区较长于沟前区,后缘为钝圆形。前胸腹板的前缘较宽地隆起,呈围领状,遮盖着口器的后部,两侧向后突出。中胸腹板侧叶间的中隔在雄性为长大于宽,雌性为宽大于长,后胸腹板侧叶间的中隔短宽。前、后翅均发达或短缩为鳞片状,在纵脉上常具有小颗粒。后足股节细长,后足胫节较扁,向端部趋宽,缺外端刺,内侧距较长于外侧距,爪间中垫中等。鼓膜器发达或在短翅型刚可见。雄性肛上板为三角形,尾须较短,钝锥形,下生殖板短锥形,顶端较钝。阳具基背片具有长而弯曲、端部较尖的冠突。雌性产卵瓣粗短,端部呈钩状。

(2)分布范围

已知约13种,多数分布于非洲的东部及东南部,亚洲的西部及南部。中国仅知2种,分布于我国的北方。

(3)瘤锥蝗

瘤锥蝗(学名:ChrotogonusChrotogonus)是瘤锥蝗亚科瘤锥蝗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雄性:体小型,较扁平,表面较粗糙,具皱褶和颗粒状突起。头较宽短,其长明显地较短于宽。头顶较宽,其宽较大于长,具纵隆线,头顶在复眼之间水平的向前突出,其基部中间具有较大凹陷,其顶端为圆弧形。颜面较倾斜,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成片状向外突出,在中单眼下略扩大和降低,在唇基之上已消失,纵沟较狭。侧隆线较弱,略弯。头背具纵隆线。触角短粗,丝状,约14节,其长未到达前胸背板后缘。复眼较小,圆形,两复眼之间的距离较宽(两复眼外缘之间的宽度为两复眼之间最小宽度的2.7倍以下)。前胸背板较平,向后较扩大,前缘平弧形,其后缘为圆形钝角,下缘略呈波形,表面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颗粒状突起。沟前区具有2-3个大的和4-6个小的颗粒状突起,沟后区具线状的侧隆线和中隆线,仅后横沟切断中隆线,沟后区等于或略长于沟前区。前胸背板侧片前部分具有较大3个颗粒状突起,其后下角向外略翘呈钝角形。中胸、后胸较前胸为宽,以中胸为最宽。中胸腹板的中隔为花瓶形,上宽下窄,最长大于最宽,其前缘较直或中部略凹人。前、后翅发达,未到达或超过后足股节顶端,前翅纵脉较粗,具有突出的小颗粒,后翅透明,其长等于或略长于前翅。后足股节较窄,其长为宽的三倍以上,下膝侧片顶端钝角;后足胫节刺外缘具7-8个,缺外端刺,内距短于第一附节。腹部鼓膜器发育较好,比较大。肛上板三角形,顶端为钝形。尾须较短,圆锥形,其长为肛上板之半。下生殖板为圆锥形,其顶端为钝圆。

体色:黄褐色,具有黑白小斑点。前胸背板侧叶中部具有较大的黑色斑纹。后足股节上缘域的基部、中部和膝前环处各具一块深褐色斑纹。胸部腹板各节具四个圆形黑斑;腹部腹板各节具二个圆形黑斑。雌性腹部腹板末端黑斑加多。侧叶下缘各节一般具二个黑斑或更多些。

雌性;体形明显扁平。下生殖板短宽,近乎正方形,其后缘平直,中央具锥形突出。上产卵瓣较粗大,顶端具钩形,下产卵瓣较短,顶端略具钩。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新疆(玛纳斯,布尔津,哈巴河,福海,富蕴,乌苏,乌鲁木齐,和静,尉犁)。

国外分布: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阿富汗。

5.澜沧蝗亚科

澜沧蝗亚科(学名:Mekongiellinae),瘤锥蝗科的一个亚科。本亚科已知仅1属,系西藏高原的特有属,只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区及印度北部邻近中国西藏的山区。

澜沧蝗属(学名:Mekongiella),澜沧蝗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头大而短,较短于前胸背板。颜面侧观向后倾斜,颜面隆起呈细纵沟,在触角之间向前突出或平直。头顶前端中央具细纵沟。触角丝状。缺头侧窝。复眼卵圆形,位于头的中部。单眼小,不明显。前胸背板前缘平直,后缘中央具凹口;中隆线明显;侧隆线较弱,不完整;横沟明显,切断中隆线和侧隆线,表面具颗粒和皱纹;侧叶后端向外略呈翼状突出。前胸腹板前缘呈三角形隆起。完全无翅。缺发音器。后足股节匀称,上侧中隆线平滑,上膝侧片端部圆形,外侧中区具不规则的隆线。后足胫节具外端刺,跗节爪间中垫大形,略不到达爪的中部。腹部第一节缺鼓膜器。雄性肛上板三角形。尾须锥形,基部较粗。下生殖板钝锥形。阳具基背片的侧片呈独立的分支,冠突明显呈钩状。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呈尖形突出。产卵瓣端部略呈钩状,上产卵瓣上外缘具细齿。

(2)分布范围

已知5种,分布于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山东段地区,均为高原特有种类,其中瓦澜沧蝗Mekongiella wardi (Uvarov)在印度北部靠近我国西藏的山区也有分布。

(3)扩胸澜沧蝗

扩胸澜沧蝗(学名: Mekongiellapleurodilata)是澜沧蝗属昆虫。


①形态特征

雄性:体型中等。头较短于前胸背板,头顶较短,其在复眼前缘的宽度为长的2.5倍,前缘中央具纵沟。颜面隆起在中眼之上呈细沟,中眼之下不明显,颜面侧观向后倾斜,平直,在触角之间不向前方突出。缺头侧窝。触角丝状,顶端不到达前胸背板的后缘。复眼近乎圆形,其纵径略大于眼下沟的长度。单眼较小,不明显。前胸背板中隆线较明显,侧隆线较弱,不完整;前横沟弱,中、后横沟明显,切断中隆线;前胸背板前缘中央略凹,后缘中央具凹口,表面具颗粒和隆线纹。前胸背板后缘侧角颇突出,其顶端超出中胸的最宽处。前胸腹板具三角形隆起,顶端尖锐。中胸背板前半部光滑。中胸腹板中隔近乎长方形,宽为长的1.3倍,明显大于侧叶的最小宽度。前、后翅均缺。缺发音器。后足股节匀称,上侧中隆线光滑,上膝侧片顶端圆形,外侧中区具不规则的隆线。后足胫节上侧内缘具刺10个,外缘具刺9个,具内、外端刺。跗节爪节中垫到达爪的中部。缺鼓膜器。肛上板三角形,尾须锥形,略不到达肛上板顶端,下生殖板钝锥形。

雌性:体比雄性大而粗壮。触角较短,顶端仅到达前胸背板的中部。前胸背板后缘侧角突出,明显超出中胸的最宽处(图159d)。中胸背板满布皱纹。中胸腹板中隔宽为长的2.4倍,约为侧叶最狭处的3倍。后足跗节爪间中垫小形,不到达爪的中部。肛上板三角形。产卵瓣短粗,上产卵瓣上外缘具明显的细齿,端部呈钩状。余相似于雄性。

体色:体黄褐色,触角褐色,端部黄褐色。后足股节黄褐色,内侧蓝黑色,外侧上、下隆线蓝黑色。后足径节褐色,端部色略淡。后足跗节黄色。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西藏(错那)。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