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总科—梭子蟹亚科(五):红星梭子蟹
④生活习性
远海梭子蟹常昼伏夜出,多在夜间觅食。远海梭子蟹性格凶猛,十分好斗,常有残食现象。在产卵索饵期间有比较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在中国海南岛沿岸一般在11月底12月初,开始移居到20-30米较深水域进行越冬,此时在沿岸水域已很难大量捕获到远海梭子蟹。在2-3月向近岸移动,进行产卵洄游。
远海梭子蟹在天然环境中常以甲壳类(虾、蟹)、贝类(蛤类、泥蚶、牡蛎)、头足类(乌贼)和鱼类等为食物。远海梭子蟹在水温23-28℃时,食欲旺盛,摄食量增加;水温低于18℃时,摄食量开始减少;水温在12℃以下,则不摄食。
远海梭子蟹从溞状幼体(5次蜕皮)、大眼幼体(1次蜕皮)、幼蟹至成蟹(大约十几次蜕壳),要经过许多次蜕壳。蜕売间隔时间长短与个体大小有关。幼体阶段蜕皮间隔时间较短,随着个体的增长,蜕壳间隔时间变长。蜕壳与饵料的丰欠和环境的优劣亦有密切关系。
⑤繁殖方式
a.繁殖期
通过对海南岛北部湾远海梭子蟹进行的生物学调查,其初步结果表明:周年雌雄性比约1:1。当年生蟹的交配期在8-10月,越年蟹在6-8月。初次性成熟的甲宽为75毫米,体重48克。大量性成熟甲宽100-120毫米,体重70-100克。此外,生殖期较长,且周年有两个繁殖高峰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其虾蟹生物哮群体甲宽优势组为110-150毫米,体重优势组在60-150克。
b.越冬洄游和产卵洄游
远海梭子蟹的越冬洄游和产卵涸游与水温有关。远海梭子蟹一般在11月底12月初,开始洄游至水深20-30米处越冬,此时在沿岸水域已很难大量捕获到远海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在2月底3月初已开始向近岸移动,在3月底4月初出现产卵群。
c.性比
根据采集样本分析:雌性591只,雄性609只,雌雄比约为1:1,在不同季节,雌雄性比有一定差异。在交配期雄性个体占优势,在产卵季节,沿岸水域雌性个体占优势,而外海水域雄性个体则较多。
d.交配
远海梭子蟹当年生蟹的交配期一般在8-10月,越年蟹在6-8月。甲宽70毫米,体重40克已开始交配,已交配的雌蟹腹部从三角形变为半圆形。雄蟹性腺比雌蟹性腺发育早,雄蟹与之交配后,雌蟹性腺很快发育。
e.生物学最小型
根据对繁殖季节采到的样本测量与性腺发育程度观察,初步推测雌性远海梭子蟹的生物学最小型(卵巢发育为Ⅳ-Ⅴ期)的甲宽为75毫米,体重45克。所见抱卵蟹最小个体甲宽75毫米,体重56.9克。大量性成熟甲宽90-120毫米,体重70-100克。
f.卵巢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
在每年的3-5月份到8-10月份性成熟系数较高,其他月份性成熟系数较低。根据海区调查表明,远海梭子蟹的生殖期较长,周年有两个繁殖高峰期,分别在3-5月份和8-10月份,但在各月捕获的成熟个体间差异较大。成熟卵巢的重量一般为体重的6-10%。
g.抱卵量
远海梭子蟹腹部卵团重量约占体重的16-25%,其抱卵量因个体大小而异,一般为20-150万,抱卵量(Y)与体重(W)呈紧密直线相关。Y=-2.8624+0.4322W(n=23,r=0.971)
h.胚胎发育
远海梭子蟹在水温28-30℃,盐度32-34条件下,产卵后经13小时进入卵裂期,71小时到达囊胚期,94小时发育至原肠期,110小时发育至膜内无节幼体,215小时至膜内溞状幼体,257小时孵化出溞状幼体。
⑥栖息环境
水深:远海梭子蟹栖息水深10-30米的沙质或泥沙质底上,幼蟹多栖息在潮间带的沙滩中。
温度:远海梭子蟹在水温为14-36℃均能生存,最适生长水温为23-28℃。水温低于17℃时,摄食量减少,水温低于14℃时,极少活动,低于12℃长时间则会引起死亡。
盐度:远海梭子蟹在盐度为8-35‰条件下都能生存,比较适宜的生长盐度为25-32‰。
pH:远海梭子蟹对pH的适应范围在7-9之间,比较适宜的pH在8.2左右。
溶解氧:远海梭子蟹溶解氧需在3毫克/升以上,低于1毫克/升时,则会影响远海梭子蟹的摄食、蜕壳与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⑦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群岛、澳大利亚、泰国、塔希提、巴基斯坦、印度、波斯湾、东非、红海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
⑧主要价值
远海梭子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可供出口创汇,为重要食用蟹之一。全蟹可以入药,兴味微咸,寒;具有清热消肿。主治头痛、暑疖、疔疮。
(2)红星梭子蟹
红星梭子蟹(学名:Portunussanguinolentus),为梭子蟹科梭子蟹属的动物。
①外形特征
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个显著的疣状隆起。螯足发达,长节呈棱柱形,内缘具钝齿。第四对步足指节扁平宽薄如桨,适于游泳,红星梭子蟹属于暖水性底层蟹类。
体横长菱形,为典型的梭子蟹形状。头胸甲表面前部具微细颗粒及白色云纹。背壳宽15厘米,略比同科的梭子蟹小。壳的下方有3眼斑点,壳体灰绿色。
②食性
红星梭子蟹属底栖生物食性类型,同时也捕食一定数量游泳动物和少量的浮游动物。
③分布范围
分布于日本、夏威夷、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群岛、印度洋直至南非沿海的整个印度太平洋暖水区以及中国的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多见于10-30米深的泥沙质海底。
④营养价值
红星梭子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已交尾、卵巢成熟、但未产卵的梭子蟹营养价值更高,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含量更丰富,可和秋冬的河蟹媲美。
营养含量:每百克蟹内含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
(3)三疣梭子蟹
三疣梭子蟹(学名:Portunustrituberculatus)为梭子蟹科梭子蟹属的动物。
①养殖史
1937年日本大岛信夫研究三疣梭子蟹育苗成功,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开展大规模生产性育苗生产,随之进行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恢复。日本在三疣梭子蟹生物学研究、苗种生产、增殖放流技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日本对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养殖规模也很小。
中国三疣梭子蟹人工工厂化育苗早在1987年在河北省和天津市首获成功,进行人工放流;到1992年在河北、福建、江苏、浙江带已有小规模海捕蟹苗养殖试验;到1997年在河北省、山东省日照市、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工厂化人工育苗,进行虾池养殖三疣梭子蟹;2000-2013年,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从中国河北、江苏、浙江、山东等省沿海地区风行全中国。
②总体特征
三疣梭子蟹个体硕大,最大个体可达1000克,一般为400克,体宽200毫米。三疣梭子蟹的躯体由头、胸、腹三部分及附肢组成。共分20节,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在进化过程中,头部和胸部愈合,称头胸部,具有13对附肢。腹部显著退化,褶贴在头胸部的腹面,俗称“蟹脐”。蟹脐打开后可见中线有一纵行凸起,内有肠道贯通,肛门开口于末端。
③头胸特征
三疣梭子蟹的头胸部背面盖着圆方形的骨质背甲,故称头胸甲,又称蟹斗。头胸甲的背面有3个明显的疣状凸起。头胸甲呈茶绿色,腹面呈灰白色,这是三疣梭子蟹为适应海底环境进行自我保护调节形成的。背甲边缘可分为前缘、眼缘、前侧缘、后侧缘和后缘五部分。前缘正中为额部,有4枚齿突,称额齿,额齿中间有3个凹陷,以中间的一个为最深。其底端与后缘中间前的连线就是头胸甲的长度,也代表了体长。左、右前侧缘各有9个锐齿,叫侧齿,其中第一侧齿最大,称角齿或眼齿,这是前缘与前侧缘的交界处。第九侧齿之间的间距为头胸甲的宽度,也代表了三疣梭子蟹的体宽。第一侧齿与前缘齿突之间有一深的凹陷是复眼伸出的地方。背甲后侧缘斜向内侧,后缘与腹部交界,比较平直。其头胸甲第一对步足为特别强大的鰲足,其长节后缘末部有一刺;第二对至第四对步足扁平,指节尖细,适于爬行;末对步足扁宽,指节呈片状。
a.头部附肢
第一触角:小触角,起嗅觉和触觉的作用,基部有平衡囊。
第二触角:大触角,起触觉作用,基部内侧有触角腺,又叫绿腺,是排泄器;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主要用于摄食。
b.胸部附肢
3对颚足与大颚、小颚协同,用于摄食;第二颚足有足鳃、关节鳃各1对,起呼吸作用螯足又称螯肢,有摄食、挖掘洞穴的作用,在交配时起抱握作用;有1对关节鳃,起呼吸作用。第一、第二、第三对步足用于爬行、清理,第一、第二对各具1枚侧鳃。第四对步足的前节与指节扁平呈桨状。
c.腹部附肢
雄性腹部附肢均已退化,第一、第二腹节的附肢特化为生殖器,第一腹肢为雄性交接器,第二腹肢为雄性附肢雌性腹部有附肢4对,均具刚毛,生殖期卵附在刚毛上发育。
d.头胸甲
头胸甲中央隆起,额齿后方头胸甲中间部位现出3个凸起,称疣状凸起,三疣梭子蟹由此得名。头胸甲表面还形成不少的凹陷,这些凹陷都是内部肌肉着生之处。头胸甲由于这些凸起和凹陷的存在而形成6个区,并且与其内脏的位置相一致,分为胃区、心区、左右肝区、左右鳃区。
头胸甲不但遮盖上背面,其前端还折入头胸部之下,在三角形口前部的下方,有一条隆起线叫口盖线。在眼眶下有一条眼眶下线,其下方各有一条侧板线。复眼的内侧,横向排列于额下有2对触角,其中第一对较小,第二对较大,分别叫小触角和大触角,触角上生有司感觉作用的感觉毛。第一触角基部各有一个排泄孔,用来排除尿液。两触角都属于头胸部附肢。头胸部的腹面除前端为头胸甲所包被,大部分为腹甲所包被。腹甲通常为白色,有时略带灰白色。腹甲也叫胸板,中间为一四陷的腹甲沟,为腹部贴附之处。腹甲四周密生绒毛。腹甲原分7节,前3节愈合,但节间的痕迹还能清楚地辨认出来。生殖孔开口在腹甲板上,但雌、雄开口位置不同。雌体一对生殖孔开口在愈合后的第三节腹甲内侧上部,孔上有一个三角形的骨质凸起,交配时便于固定雄性交接器。雄体一对生殖孔开口在腹甲最末节。腹甲前端正中部分为口器。口器由1对大颚、2对小颚和3对颚足组成。组成口器的6对附肢,都属于头胸附肢,它们向外叠成,好似6道屏门,互相配合,完成口器的功能,食物必须通过这6道门才能进入食道。
腹甲两侧有左右对称的5对胸足,是三疣梭子蟹运动和捕食的器官。其中第一对胸足特别坚固,呈钳形,具有捕食和防御能力,称螯足,雄蟹的双螯较雌蟹大,且强壮有力。腹面呈灰白色,第一对步足为特别强大的螯足,其长节后缘末部有一刺;第二对至第四对步足扁平,指节尖细;末对步足扁宽,指节呈片状;第三、第四步足扁平,并生有许多刚毛。胸足可分为10节,从胸足基部开始,各节名称分别是底节、基节、座节、长节、腕节、前节和指节,其中指节呈爪状或椭圆的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