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头虫下目—鲣栉虫总科〈皮蠹总科〉(下)
(8)钩纹皮蠹
钩纹皮蠹属于皮蠹科的昆虫,这一类虫子在民间被叫做“蠹虫”,经常危害到人们的衣物、粮食等日常必需品。在家里、不加注意的话,毛料衣服也许就会被皮蠹蛀得千疮百孔。皮蠹在我们国家有一百来种。
①习性
这种昆虫是一个典型的懒虫。懒惰得很的懒虫,不飞,也不跑。就藏在那个衣服缝里边,藏在皮革里边,人把它带走。
美洲与中国隔着茫茫太平洋,在两千多年前,人类的力量还不足以建造越洋的大船。如果两个大陆在当时没有人类的交流,原产美洲的钩纹皮蠹又怎么能跨过大海、出现在了中国呢?
钩纹皮蠹在几十年前才由美洲传入英国,而我国在汉代不可能与美洲有贸易来往。在中国历史上,出海远航的记录、是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距今不过六百年左右。
②发现
标准的钩纹皮蠹,大概十毫米左右,它是一个长椭圆形的/背部多是黑的,全身长着毛的虫子。
在马王堆中的虫子,尽管成虫已经肢体不全,所幸的是、一同被发现的还有一些幼虫。它们在显微镜下显得有些恐怖,不过特征非常明显。
据说,早在1973年马王堆一号墓发掘后不久,标本就被送到了北京的昆虫研究所。当时的昆虫专家们对虫子的形态进行对比、辨认,最后确定这就是钩纹皮蠹。
专家认为,一种昆虫经历两千多年的时间、在形态上不会有什么变化。换句话说,从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虫子与现代的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两千多年,在动物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还是暂短的一段时间。如果是形态上不一样,那就不是钩纹皮蠹了,就是另外的种类了。
其实,如今钩纹皮蠹在我国也不算少见,有动物皮张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现。可是有一个问题,昆虫学家们至今都没有找到答案:那就是在我国、钩纹皮蠹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先从六十年代国内的调查来看,那时候都有记载;通过五十年代的书上、可能有记载的。
如此说来,在1972年马王堆发掘之前,我国就已经有钩纹皮蠹的分布了。既然它在形态上跟现代的虫子没有差别,会不会它们原本就是现代的,是后来混进墓葬的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四川成都的一座汉墓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 成都这个北郊有一个凤凰山。有一个汉墓,在汉墓里面居然发现了西红柿的种子。大家知道西红柿从外面传到中国来的,那么汉墓里边怎么会有呢?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汉墓的上方是一片西红柿地,而墓葬有一道裂缝。地面的西红柿籽是顺着裂缝、被雨水带进了墓葬。
会不会是这种情况?因为成都这个汉墓它的确破损了,有裂缝,它可以进去。马王堆汉墓来讲的话,那是保存非常完整的。要说这个小虫子,是从裂缝里钻进去的,根本不可能。我们早就说过了,马王堆里面軑侯利仓的夫人、辛追尸身为什么在经过了一小段,腐败阶段之后就停滞了,并且保存至今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密封条件非常好,外面厚厚的白膏泥,里面是木炭。好到什么程度呢?它进行了一部分腐败的阶段,所以产生了一些沼气,可这些沼气,始终就被保持在这个恒温恒湿的环境之下,根本没有散出去。以至于后来有部队,无意中在这里进行施工的时候,打了一个小孔,才有气体冒出来。那是因为打穿了,所以说它简直就像是一个完美的、没有一个缝的,一个金属球体一样,气是不会漏出来。那这小虫子也根本进不去。所以就有人说了,那会不会是我们在挖掘的过程当中,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个时候小虫子跑进去了呢?
1972年初,马王堆一号汉墓正式开始发掘,一直到当年四月底才、见到套在棺材外边的椁。根据当时的记载,钩纹皮蠹一共出现在5个竹笥中。竹笥就是用竹子编织的箱子,用来盛放随葬品。发现虫子,是在椁板打开、见到随葬品之后了。
可钩纹皮蠹并不是一般的飞虫,它们钻蛀东西的能力非常强,“蠹”就有钻蛀的意思。尽管竹箱子编织得严密,万一皮蠹仍是有办法钻进去呢?
有一个情况引起了专家的注意:竹笥中的钩纹皮蠹数量不在少数,不仅有成虫、幼虫,甚至还有幼虫褪掉的壳,这说明它们曾经在那里生活并繁衍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皮蠹是它从幼年一直到成虫,整个的成长过程,整个不同时期都发现了。从蛹也好,卵也好,到成虫都发现了。
按照这样的事实分析,出现钩纹皮蠹的竹笥里应该有适合虫子生长的环境。钩纹皮蠹喜欢咬食动物皮张,有时也会危害到一些衣物。可是,接下来的调查让人感到意外:那五个竹笥当中、既没有衣物也没有动物皮张。
328号里头是放的鱼串,325号里头放的、是熬兔笥,就是熬的兔子肉。 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葬礼习俗,叫“熟食随葬”。马王堆一号汉墓内随葬的熟食不仅种类多、所占随葬品的比例也比较大。 48个箱子,30箱是吃的东西,特别是肉类,肉类有29种之多。而且都是煮熟的,炖好的,什么味道都有,清炖、红烧、酸甜苦辣。
而且,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在与那几个竹箱紧邻的329号竹笥中、就是满满一箱衣物。其中还我国著名的素纱襌衣。据说这件丝织精品在出土时保存得非常完整,没有任何虫咬的痕迹。两类东西被摆在了一起,为什么钩纹皮蠹选择了盛有食物的竹笥?丝绸也是它的食物,但衣箱中却没有它的影子。难道那些熟食对皮蠹的诱惑力更大吗?
肉类、干鱼、虾类,像鸡、鸭、猪骨头都对它有引诱作用,专家曾经用鸡的骨头放在塑料袋里,它的成虫飞到四楼去里面产卵。
从各方面的证据表明:马王堆钩纹皮蠹确实来自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既然当时中国与美洲之间还没有贸易往来,皮蠹没有扩散的条件,对于它源自美洲的理论,中国的昆虫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博士张俊华说,最初发现它的时候,可能记载这个虫子的时候是在美洲。但它具体的发源地,这个虫子的发源地在哪儿,不能通过这一个资料来推断,以这个虫子首先从什么地方记录就是它的发源地,这个是不科学的、严格说起来,这个钩纹皮蠹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当时美洲起源我看是站不住脚的。
钩纹皮蠹出土以后,原中科院动物所所长、朱弘复先生曾经撰文提出:“钩纹皮蠹原产美洲的论点,应予否定。”
其实做熟的肉才是皮蠹最钟爱的东西,它的诱惑力胜过了皮张和丝绸。之所以肉骨头等食物能够招来钩纹皮蠹,关键就是气味,气味对它有很大的引诱作用。
装在竹笥里的食物在经历两千多年之后,只剩下食物的形状,实际的内容早已发生了改变。肉类除了骨头还可以辨认,哪里还有什么味道。别的东西都好,就是吃的东西,水果黑黑的,当时黑黑的一片,不知道什么东西,那个蔬菜不是都干了嘛,有点炭化了。
专家认为,钩纹皮蠹一定是在食物飘香时寻着气味跑来,然后被封在了竹笥里。 当时的那种制度,它在地面上要停留一个多月,停一段时间。而且在准备随葬品的时候也准备一段时间,肯定在这么一个期间里头,这些虫已经到了这个竹箱子里面去了。
(9)黑皮蠹
黑皮蠹(学名:Attagenusminutus)是属鞘翅目皮蠹科毛皮蠹属昆虫,别名有黑鲣节虫、日本鲣节虫、毛毡黑皮蠹等。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4-6mm,雄虫体长2.8-5mm,体赤褐至黑褐色,体上密生褐色至黑色细毛,前胸背板基部生黄褐色毛。头扁圆形,密布黑色小点,后面中央具1赤褐色单眼,触角浅褐色或黄褐色,末节暗褐色,共11节,末端3节膨大;雌虫末节长略长于9节、10节之和,雄虫末节长为9、10节之和的3-4倍。前胸背板后缘宽于前缘。鞘翅上刻点行不清楚。卵椭圆形,长0.6-0.9mm,乳白色略具光泽。末龄幼虫体长9-10mm,长圆筒形,背面隆起,腹面平坦,胸部宽,向后虫体渐细,全体赤褐色,各节间及腹面色浅,全体具褐色细长毛,腹末簇生一束黄褐色细毛,长与体长近似。蛹长5-6mm,浅黄色,扁椭圆形,体上具浅褐色细毛。
②生活习性
黑皮蠹通常一年发生1代,如条件不适,二年完成1代。以成虫、幼虫在仓库内缝隙、碎烟中群集越冬。幼虫期长,抗寒耐饥能力也强,一般可达258~639天。幼虫有假死性,喜潮湿和黑暗,常群集于烟仓底层或钻入烟仓内取食危害。老熟幼虫化蛹于其中,蛹期一般6~24天,羽化为成虫后4天交配产卵,每雌可产卵42~114粒。成虫寿命25℃时雄虫可活38天,雌虫可活36天。
③地理分布
除西藏不明外,各地均有发生,是世界性害虫。
④为害特点
黑皮蠹别名黑鲤节虫、日本鲤节虫、毛毡器皮蠹。分布除西藏不明外,各地均有发生,是世界性害虫。幼虫3龄前取食碎屑粉末和碎粮粒,4龄后取食整粮粒。食性较杂,寄主有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及其加工品(姐粉粮蔌皮、米糠等)以及油菜子、豆类、储烟、蚕茧、丝毛织品、毛皮、皮革、昆虫标本等。
4.蚁刺虫科〈黄胸甲科〉
蚁刺虫科〈黄胸甲科〉(Thorictidae)又称黄胸甲科,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1-3mm;体色红褐色较多。头部被前胸遮盖;触角11节,末端3节愈合成锤状;前胸背板基部收狭如颈;鞘翅基部窄,端部宽;3对足基节均为锥形,前足基节窝开放;跗节5-5-5;腹部可见5节。
幼虫极相似于皮蠹科,主要区别是本科幼虫头部无单眼,上颚无明显的臼齿区。
(2)分类及分布
本科全世界记录不到100种,我国仅知4种,分别为:Thorictodesbrevipennis Zhang et Li(云南)、T. dartevellei John(云南)、T. erraticus Champion(湖北)、T. heydini Reitter(江苏)。
5.小丸甲科
小丸甲科(Nosodendridae),多食亚目下的一科。
(1)形态
小型甲虫。体卵圆形,强烈隆突;头下弯,复眼不甚发达;额区及唇基区明显膨大;触角细,端部3节呈棒状,第3节明显较长,棒状部在静止时藏于前足胫节和前背折缘之间的凹窝内;前胸腹板突退化,中足基节远离,后胸腹板很宽大,其长超过腹部总长;足短粗,一般藏于腹面的凹窝内;跗节5-5-5,第3节双叶状,第4节很小,第5节与前4节等长或长于其总和;腹部可见5节。
幼虫宽扁,腹部各节侧缘有片状突起,第8节向后延长变尖,气门位于期末端。
(2)生物学
常栖于树脂附近,可能具捕食性。
(3)分类及分布
本科种类较少,目前世界已知1属50余种,我国尚无记载,但可能会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