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金蛛总科—金蛛科(下):曲腹蛛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3-03-25 08:37 上海

17348 0 0

金蛛总科—金蛛科(下):曲腹蛛

 

8.曲腹蛛属

曲腹蛛属(学名:Cyrtarachne)也称鸟粪蛛属,为园蛛科的一属动物。


(1)蟾蜍曲腹蛛

蟾蜍曲腹蛛(学名:Cyrtarachnebufo),又名鸟粪蛛,为园蛛科曲腹蛛属的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①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8.00—9.50。体长9.50者,腹部长7.50,宽9.20.8眼两列均后曲,中眼域前边稍大于后边,长宽约等。背甲红褐色,胸甲黄色,螯肢、触肢、颚叶、步足皆黄褐色。步足粗壮,无刺。腹部背面弹头形,前宽后狭,末端钝圆。前缘中央略向后凹入,此凹陷部分有3个褐色椭圆形肌痕,其侧有若干大小不等的褐色斑。肩部各有一大隆起,上有几圈不规则的环形黄白色斑纹,隆起的顶端及前半部呈褐色,后半部及两隆起之间为黄白色。中央为分支细纹,两侧有肌痕3对,第2对大,位于隆起之后内侧。腹面黄白色,纺器黄褐色。外雌器有垂体呈舌状,远端稍加厚。

黄昏布圆网在山野路边芭茅上,蛛居网中,白天隐蔽。

②分布范围

分布于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的四川、河南、贵州、湖南、云南、福建、台湾等地,一般生活于灌木丛及农田,于黄昏时布网于山野路边芭茅上。

(2)对称曲腹蛛

对称曲腹蛛(学名:Cyrtarachneinaequalis),又名大鸟粪蛛,为园蛛科曲腹蛛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a.雌蛛

体长8.00—13.00。体长12.60者,腹部长9.70,宽13.40。背甲除头部黄褐色外,余均呈黄色。胸甲淡黄色。体形酷似蟾蜍曲腹蛛,体色褐色成分较多。腹部前缘中央凹陷部分3个肌痕较小,肩部隆起较高,隆起的环形斑纹较规则,黄褐色。腹部腹面黄色,正中斑黑褐色。外雌器的垂体较蟾蜍曲腹蛛宽短,略似三角形,边缘加厚部分不限于远端。

b.雄蛛

个体小,体长约2.00,体红褐色。螯肢、颚叶、胸甲浅褐色,步足黄色,有刺。腹部扁平,背面有对称的棘状突起,斑纹位于周缘,呈块状,镶嵌规则。腹部背面后半部体色较淡,黄褐色。腹面黄色,有黑褐色条纹。触肢器的插入器细长,引导器叶状,两者作锥状突出于生殖球的内侧顶端。

②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缅甸、日本以及中国的贵州、云南、广西、河南、浙江、湖南、福建、台湾岛等地,多见于山林树丛、溪边、河边、茶园等灌木草丛中。

9.转刺蛛属

转刺蛛属(学名:Eriophora)为圆蛛科蜘蛛的一个属,出现在美洲,澳洲及非洲。属名来自于古希腊语词根:erio表“羊毛”之意,而phorein表“携带”之意。


(1)流浪转刺蛛

流浪转刺蛛(学名:Eriophoramigra),园蛛科转刺蛛属的一种蜘蛛。

①形态特征

雄蛛体长5.00—5.40。体长5.40者,头胸部长2.60,宽2.30;腹部长3.10,宽2.10。两眼列均后凹。眼基均有黑色圈,侧眼基突出,呈短柄状。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0.10:0.20),后中眼间距小于后中侧眼间距(0.13:0.28)。中眼区前边大于后边(0.35:0.33),长大于宽(0.38:0.35)。前中眼》后中眼》前侧眼=后侧眼(0.14:0.13:0.10:0.10)。额部在前中眼下向后方凹入,额高约等于前中眼直径(0.14)。

背甲黄橙色,头区中央的两侧及胸区侧缘黄褐色。胸区略高于头区;颈沟不明显,中窝纵向,褐色,在近中段横切一“w”形褐色刻痕。胸甲淡黄褐色,中部的两侧各有3条浅黑色斜纹,后部中央有一条浅黑色纵斑。螯肢黄色,前齿堤4齿,第一齿最大,第四齿最小,第二、三齿几乎同大;后齿堤3齿。颚叶黄色;下唇黑褐色,端部黄白色。步足黄色,有黄褐色环纹。第Ⅲ步足的基节腹面有一根黑色硬剌,第Ⅳ步足的基节腹面有2根黑色硬刺。

腹部卵圆形,前部1/3处最宽。背面前段黄褐色,正中有一“x”形褐色斑,斑的两侧方散布一些褐色斑点;中、后段正中为叶状斑,黄色,斑内前端有一长方形褐色斑,向后有两个中部相连的“人”字形褐色斑。叶状斑的两侧方褐色,每侧有4条短而呈弧形的黑色斑。背面中央有3对肌痕,浅褐色。腹部腹面黄褐色,正中为一黑色圆形斑,斑内横向排列3个浅色圆形斑。纺器的两侧各有一对黄色斑点。触肢器的插入器柳叶状,中突顶端有一对三角形距。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湖北。

(2)弯曲转刺蛛

弯曲转刺蛛(学名:Eriophoraoculosa),园蜘科转刺蛛属的一种蜘蛛。

①形态特征

雄蛛体长3.60一4.00。体长4.00者,头胸部长1.80,宽1.70;腹部长2.40,宽1.60。两眼列均后凹。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0.08:0.15),后中眼间距小于后中侧眼间距(0.10:0.20)。中眼区方形,前边等于后边,长等于宽(0.30:0.30)。各眼基均有黑色圈,侧眼基外突。前中眼>后中眼>前侧眼=后侧眼(0.13:0.10:0.08:0.08)。额高约为前中眼直径的1/4(0.03)。

胸甲黄褐色,两侧各有3条黑色斜纹,后半部的中央有一黑色纵斑。螯肢黄色,前齿堤4齿,从螯牙数第二齿最小,第一齿最大;后齿堤3齿。颚叶浅黄色,中央有一浅褐色斑。下唇浅褐色,箭头状,宽大于长,顶端有2根刚毛。步足黄色,但腿节大部呈灰黑色。

第1步足腿节无腹剌,第Ⅱ步足腿节的中部有3根腹刺。第Ⅳ步足基节有3根短而粗的浅褐色腹刺,纵向排列。触肢器的中突宽大而弯曲,近端部的背侧有一角状距。腹部卵圆形,背面黄褐色,前端中央有一黑色弧形斑,中部左右各有一条黑色短斜斑,后半部有5条黑色横斑。腹部腹面黄色,中央有一近圆形黑色斑。

②分布范围

中国(海南)。

10.佳蛛属

佳蛛属(学名:Gea),蜘蛛目园蛛科的一属蜘蛛。

刺佳蛛(学名:Gea spinipes)为园蛛科佳蛛属的动物。


(1)形态特征

腹部背面肩角隆起,黑褐底色,上有黄斑四列,第一、二列正中及两侧斑纹长方形,第三、四列的黄斑呈圆形,横向弧形排列。腹部腹面两亚轴白纵斑,由3对斑相连形成。

雌蛛体长5.00。背甲黑褐色,颈沟、放射沟和中窝明显。两侧眼皆前曲,前中眼大于前侧眼,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后列4眼几乎等大,等距排列。螯肢褐色,触肢、颚叶、下唇、步足皆黄褐色,步足有黑褐色环纹。胸甲正中黄色条斑呈锥形,两侧黑褐色。腹部背面肩角隆起,黑褐底色,上有黄斑四列,第一、二列正中及两侧斑纹长方形,第三、四列的黄斑呈圆形,横向弧形排列。腹部腹面两亚轴白纵斑,由3对斑相连形成。纺器褐色,周围有小斑纹若干。外雌器前隆起腹面观近椭圆形,有框椽,中间厚两侧薄。中隔短,基板左右延伸,两者呈山形。

雄蛛体长4.00一4.30。背甲浅褐色,颈沟不明显,眼列与雌蛛相同。螯肢黄褐色,前齿堤4齿,后齿堤3齿。颚叶、下唇黑褐色。胸甲及腹部腹面与雌蛛一样。腹部椭圆形,肩部不隆起,腹部背面黑褐色,前半部具黄色斑点,后半部不明显。触肢器的特点是中突粗大,从引导器下方伸出。引导器较小,插入器基部粗,中段处渐细小,呈针状。

(2)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

国内分布:贵州、云南。

11.新佳蛛属

新佳蛛属(学名:Neogea),蜘蛛目园蛛科的一属蜘蛛。

云南新佳蛛(学名:Neogeayunnanensis),为园蛛科新佳蛛属的一种蜘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

(1)形态特征

头胸部长0.90,.宽0.80;腹部长0.95,宽1.10。前眼列强后曲,前中眼大于前侧眼,前侧眼最小,前中眼间距约等于前中眼直径,前中侧眼间距等于前中眼半径,后中眼稍大于后侧眼;后列4眼等距排列,微前曲。后中眼间距约等于前中眼直径。中眼域梯形,长宽几乎相等,后边大于前边。

背甲深褐色,较光滑,心形。颈沟、放射沟及中窝皆不十分明显。自眼区后方背甲隆起。胸甲、螯肢、颚叶、下唇皆深黑灰色。触肢黄褐色,步足深褐色,各腿节的近端黄褐色,仅第Ⅳ步足腿节近端有一个黄褐色环纹。

腹部梨形,灰黑色,3对肌痕明显,褐色。两侧有不太鲜明的、横向排列的黄色碎斑。腹面灰黑色,生殖沟后方两侧稍见少数黄褐色碎斑。纺器黑色,两侧有黄白斑两对。触肢器的基本结构有以下特点:①插入器基部的盾片上有两个角状突起;②中突的丝状距细长而弯曲。

(2)分布范围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