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3
分享

牛津硕士进碳圈,高瓴红杉经纬一起投了

融资中国

2022-08-02 13:34

15715 3 0

8月1日,高瓴创投、红杉中国、经纬创投,联手投了一位牛津海归。

这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碳管理企业。彼时,牛津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的晏路辉进入到一家做碳排放量测算的公司。也正是这一段工作经历,成为他之后投身碳事业的契机。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50%。这时,晏路辉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2011年,他带着在英国所赚的积蓄,回国创业,成立了专注于碳排放管理的软件及咨询服务提供商碳阻迹,专业为企业机构提供碳排放管理的咨询、培训、软件以及碳中和等产品和服务。

经历了从0到1的积累,碳阻迹逐渐打开局面,已经为百度、阿里、腾讯、字节、高瓴、大钲资本等1200多家企业和机构提供服务。最广为人知的是,碳阻迹还成为了蚂蚁森林的专业合作伙伴及主要低碳场景开发商。2018年以来,碳阻迹收入开始呈倍数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2020年收入超千万元。

随着“双碳”元年到来,碳阻迹一时之间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获得高瓴创投、经纬创投连续两轮投资,红杉中国也在本轮加入。

在碳中和这个巨大风口下,一大批像碳阻迹这样的脱碳企服,均已来到资本热捧期,成为创投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01

牛津硕士回国创业

入局国内碳圈

实际上,碳阻迹已在碳圈耕耘十一年。

这要从一位牛津海归说起。2009年,晏路辉牛津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信心满满的他却正巧碰上金融危机,找工作接连碰壁。阴差阳错之下,一家做碳排放量测算的小公司录用了他,职位是碳排放管理软件开发运营,为百事可乐、伦敦奥运会等做碳数据的支撑。

虽然那时他连什么叫碳排放、碳足迹都不知道,但经过长期积累经验,他也对碳行业越发感兴趣,并坚信节能减排会是未来的大趋势。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50%。这时,国内碳管理的潜在商机开始冒头,陆续公开了几批低碳城市试点,一些园区也开始申报低碳园区。

那时,中国的碳排放量达到100亿吨左右,是全球平均单位GDP能耗的两倍,远高于美国的59亿吨、日本的13亿吨和德国的8亿吨,是碳排放第一大国,且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4%。这既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痛点,也隐藏着一个新的蓝海市场。于是,一批碳圈人蠢蠢欲动,晏路辉便是其中之一。

2011年,他拿着在英国赚的二十万元人民币,又向政府申请了十万元的海外归国留学生创业补助,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园区一间办公室里,开启创业,成立了碳阻迹。

用晏路辉的话来说,那时的行业仍是“一片荒漠”。不可避免的是,碳阻迹的成长之路也并不顺利。

最开始,碳阻迹根本接不到项目,三十万的创业资金已经所剩无几,为了节省办公室租金干脆在家办公。一年后,碳阻迹终于接到了第一单生意,到四川做培训,酬劳3000元,但来回的机票就多达5000元。赚不到钱,合伙人也在陪他苦撑了几个月后选择另谋出路。而晏路辉也一度想过放弃,甚至投过简历,但因为坚信这是开拓中国碳市场的最好时机,还是坚持了下来。

一直到第三年,随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陆续启动,越多越多的企业有了碳排放管理的迫切需求。碳阻迹开始陆续接到常态化项目,比如帮企业做软件、网站、咨询和报告等,也正是在这一年,公司终于实现了盈亏平衡。

产品方面,最初碳阻迹做的就是传统依靠人力的碳核算业务,十分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随着业内兴起数字化的SaaS核算工具,碳阻迹也开始从“以人为主”向“以软件为主”转型。2021年7月,碳阻迹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一站式碳管理平台——碳云Ccloud,囊括了神碳、碳盘查、碳资产管理、碳学堂、碳中和等一系列功能板块。旗下业务涵盖SaaS产品、咨询、培训等。

收入方面,2018年以来,碳阻迹收入开始呈倍数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2020年收入超千万元。截至目前,碳阻迹已经为包括百度、阿里、腾讯、字节、美团、京东、保时捷、星巴克、肯德基、SKP、高瓴、大钲资本、建设银行等1200多家客户提供服务。其中,最为出圈的项目便是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据说是阿里巴巴主动找到碳阻迹,后者成为蚂蚁森林的专业合作伙伴及主要低碳场景开发商,助力蚂蚁森林动员5.5亿用户参与低碳行动并种植了超2.2亿棵树。

02

蛰伏十一年

获高瓴、红杉、经纬青睐

另一次出圈在成立的第十年姗姗来迟。

据晏路辉回忆,“当时手机上收到了一千多个未接电话,甚至有行动力超强的投资机构,几位高管直接带上公司公章登门拜访。”

这是出现在去年5月份的一幕。

彼时,碳阻迹获得高瓴创投、经纬创投5000万人民币融资的消息刚刚披露。在此之前,已经成立十年的碳阻迹并未被资本市场关注到。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正式开启“双碳”元年。表现在资本市场上的是,碳中和站上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陆续入局。而作为已经在碳排放管理深耕十年的代表性企业,自然而然地得到了高瓴创投、经纬创投的青睐。

一年后,碳阻迹再次完成新一轮融资,交易金额达到亿元级别。本轮融资中,投资方阵营依旧豪华,由红杉中国领投,老股东高瓴创投和经纬创投持续加码。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核心碳管里软件产品的研发以及咨询、市场、商务等团队的扩充。

晏路辉表示,2022年上半年,尽管是在资本寒冬与后疫情时代的双重挑战下,碳阻迹业务同比增长也达到近3倍。

在碳阻迹在获得头部机构青睐背后,是高瓴、红杉、经纬在双碳领域的及时布局。

早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张磊就表示高瓴从尽职调查,到投资决策,到投后赋能,都将ESG基因纳入到投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2021年2月份高瓴发布“碳中和倡议书”,倡导投资的数百家企业制定低碳转型计划。随后又发布投资行业内首份碳中和研究报告,报告梳理了实现“碳中和”的八大重点领域以及相关投资机会。

很显然,碳中和已经成为高瓴的重要投资方向,今年6月,高瓴首支人民币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宣布完成首次关账,落地南京建邺区,预计总规模逾40亿元人民币。数据统计显示,高瓴在碳中和领域已经累计了500亿的规模。具体项目方面,除了碳阻迹,高瓴还投资了农业生产方面可辅助减排的极飞科技、生物可降解材料PHA公司蓝晶生物科技等项目。

去年3月,红杉中国便与远景科技集团共同成立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术基金,成为国内首支科技企业携手创投机构的百亿规模级碳中和技术基金。4月,发布碳中和报告,深度探讨了投资机构如何助力迈向零碳进程中的科技创新与应用探索。

具体到投资领域,红杉中国则更多地关注能源替代,早在2010年就投资了光伏系统供应商“古瑞瓦特”。根据统计,2011年至2021年,红杉中国在能源替代相关的投资事件多达11次,单笔投资金额都在千万级以上,投资阶段涵盖前后期。所投项目包括国开新能源、宁波利维能等。此外,在智慧能源、节能提效、通信设备、碳中和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也有所布局。

早在2011年,经纬创投便投资了电力优化节能公司“三得普华”,首次涉足碳中和。近两年来,尤其加强了对天使轮等更早轮次的布局,并主要关注能源替代和节能提效两种碳中和实现路径。2021年11月,经纬创投投资了中科国生,这也是其碳中和领域出手的第一个纯天使项目。

03

VC/PE涌向脱碳企服

远不止上述三家,在新一轮风口之下,VC/PE开始迅速围猎“碳中和”。

据清华大学和中金公司预测,未来30年,中国投资到碳中和领域的资金量将达到140万亿左右。

反映到企业端的是,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一年时间内,在中国内地注册的涉及碳中和业务的市场主体便达到3000多家,行业不断破圈,越来越多人关注碳中和。

在具体项目上,呈现出阶段偏向早期、融资节奏快的特点。

比如,今年7月,碳中和技术公司碳能科技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九智投资、红杉中国。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企业,同样在2021年迎来融资集中期。自2021年10月完成奇绩创坛参与的Pre-A+轮融资以来,在9个月以内已经连续完成3轮融资,其中,红杉中国、奇绩创坛均为连续两轮下注。

2月,碳中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碳衡科技宣布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元禾原点领投。而碳衡科技成立于2021年8月,获该轮融资时成立还不到7个月时间。成立之初,还获得了由饿了么联合创始人汪渊投资的种子轮融资。当前,碳衡科技主要为客户提供低碳数字化及深度智能管理分析平台,帮助企业量化自身的碳排放状况,同时进行精准分析,整合生态链合作伙伴为企业减碳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其涉及客户行业已经遍布化工行业、制造业、政府园区、建筑、银行金融、保险等。

1月,成立仅8个月的清捕零碳完成险峰资本投资的数百万元融资,资金将用于早期团队建设。此外,还有中科翎碳获得中科天使基金、深科先进投资参与的天使轮融资、碳索能源获得天鹰资本、浙能集团、云毅投资的1.1亿人民币投资、博依特获得顺为资本、经纬创投、中科招商的1亿人民币投资……

可以看出,碳排放计算和管理作为碳中和目标下的基础设施,正成为新的蓝海市场。

在这背后,得益于企业对脱碳的需求显著提高。在国外,微软设立了10亿美元的气候科技基金,承诺要在2050年之前消除自己家曾经排放的所有温室气体、亚马逊也推出了20亿美元的亚马逊气候承诺基金。在国内市场,腾讯提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同时,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绿色电力”的目标、《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中同样提出三大目标,在达到国际通行的圈定碳减排范围的标准上,还指出将用15年时间,以平台之力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当必须有人将为碳排放买单,便催生了脱碳企业服务这样一个新兴领域,入局者正越来越多。

# 碳阻迹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修改于2022-08-02 15:42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丙芝银
最低级的智商税
2022-08-02 17:46
0
0
冀绍俊
说的太好了
2022-08-02 16:50
0
0
零圣
开始追梦都不晚
2022-08-02 16:08
0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