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7 15
分享

世界首例“无刺”鲫鱼来了!国内早有鲫鱼替代品?事实还原真相

这个是认证

斌斌酱科普 go

2022-01-25 03:36

135173 7 15

你吃鲫鱼时,是否被小鱼刺卡过喉咙,咽不下又吐不出,只能上医院做难受的喉镜取鱼刺?再次吃鲫鱼时,即便担惊受怕,可仍管不住这张嘴?

别担心,对于小刺特别多的鲫鱼来说,专家们找到了从鲫鱼身上“剔除”小刺的方法,相信在不久后,我们就能吃到“没有小刺”的鲫鱼了。

鱼刺就好比我们人体的骨头,要硬生生剔除掉鲫鱼的“骨头”,它难道不痛吗?又会有什么影响?其实,在我国,已经有和鲫鱼相似的鱼,可为什么还要去“伤害”鲫鱼的身体呢?又为什么不能直接“取代”鲫鱼呢?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鲫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论是红烧还是煲汤,都让人赞不绝口,市面上的鲫鱼,多为三、四两,少见一、两斤,人们青睐它的同时,又担心它全身的小刺伤人,可又忍不住购买,最终满足了味蕾,伤害了喉咙,不久之后,又好了伤疤忘了疼。

为了解决鲫鱼小刺频繁伤人的问题,在2009年时,专家团队成立了鲤科鱼类肌间刺研究课题,从这以后,开始了漫长的鱼类“小刺”发育研究。

在长达12年的研究中,团队从1600多个鱼类候选基因中找到了1个调控肌间刺发育的“鱼刺基因”,并相继研究出突变群体、鲫变群体和可遗传群体,最终发现了“鱼刺”的无效基因,应用在鲫鱼身上后,这些“无刺”鲫鱼发育良好,生长稳定,和正常鲫鱼无明显差别。

到了2022年1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院士领衔的专家组,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对无肌间刺鲫鱼进行现场验收,肯定了研究结果。

据悉,这是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它的问世,代表人们在鲤科鱼类品质改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吃鲫鱼会“卡喉咙”了。

肌间刺是什么?它在鱼身体里是怎么分布的?

鱼类属于脊椎动物,除了一根长脊柱支撑整个身体外,在脊柱两侧的肌肉之间,还遍布各种小刺,因这些小刺分布在肌肉中,因此,科学家把这部分连接肌肉的小刺取名叫“肌间刺”。

说白了,长脊柱是大骨头,肌间刺就是小骨头。

如果按照脊柱和肌间刺的结合方式,又可以分为鱼背挨着神经的刺,尾巴靠近肚子挨着血管或肋骨的刺,以及中间难以拔下来的刺,我们每次卡嗓子,就是这中间的刺捣鬼。

在我们熟悉的鱼类中,鲤形目鱼类普遍存在肌间刺,就是我们常见的淡水鱼,如鲫鱼、鲤鱼、草鱼、青鱼和鲢鳙等,这些肌间刺鱼作为主力军,早已深入人心。

肌间刺的作用

通过研究,肌间刺的组成成分是鱼肌肉隔膜中“膜性骨化”的结缔组织,对于它的作用,始终没有明确的定论,不过,科学家们还是推测了几种可能性。

第一:肌间刺是鱼类进化不完全的表现。

鲈形目的鱼类,比如鲈鱼、带鱼、黄花鱼等,都几乎没有肌间刺,它们大多生活在半咸水或咸水中,面对的竞争压力更大,因此进化的比较完全。而鲤形目的鱼类,就像我们人类的阑尾和盲肠,在淡水中(安逸中)生活惯了,就懒得进化(奋斗)了。

第二:肌间刺是支撑鱼类肌肉的。

这是从鱼刺分布形态上的直观表现,肌间刺会随着鱼身体的变大而变多,主要是紧实肌肉的作用。这一点在白鲢和花鲢上表现明显,白鲢之所以比花鲢便宜,就输在肉质口感上,白鲢的肌间刺特别多,且分叉,多枝,紧实后的鱼肉,弹性不足,口感易发柴,味道稍欠缺。

第三:肌间刺可以帮助鱼类传导肌肉力量。

说白了,鱼类的尾巴在掌控方向,它身体的肌肉就是发动机,而肌间刺就是控制肌肉可以快速摆动身体的钥匙。在这里,有肌间刺的鱼就好比拖拉机,无肌间刺的鱼就像大货车一样,肌间刺就是“落后”的表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个作用,在将鱼的肌刺去掉以后,它都是很痛的。同时也表明,肌间刺数目可能与肌肉中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关系。

鱼失去肌间刺后有什么影响?

通过鲤形目鱼类来看,肌间刺有用(支撑肌肉、控制游速),但通过鲈形目鱼类来看,肌间刺又无用,既然有些鱼在无肌间刺的情况下也生活得好好的,鲤形目的鱼类凭什么要“这么懒”?多加强身体锻炼不行吗?

海鱼之所以比淡水鱼贵,捕捞成本是一方面,肉质富有弹性是主要原因,鲤形目鱼类都看看吧,要想提升自己的身价,就需要大破大立,这不,去掉肌间刺试试。

可问题来了,在自然演化中都没有完全进化掉肌间刺,如果贸然把它们挪走,是否会造成鲤形目鱼类“身体不适”?是否让它们的肉质更加“松散”?是否会让淡水鱼家族变得“更懒”?或者“灭绝”?

大家都知道,海鱼之所以游得快,是因为它们是“野孩子”,要想在大海中立足,必须要游得快,而淡水鱼属于“家孩子”,它们的天敌少,随便游动就行了,何必费劲游呢!当面对突然的基因变化时,就算“家孩子”克服了种种困难,是否会演变成转基因产物?

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家在不断摸索下,最终采用基因编辑的方式(不是纯粹的转基因技术),将鲫鱼的肌间刺“全部剃掉”,观察生命状态。好在实验成功,鲫鱼失去肌间刺后并没有影响。

科学家们也高度认为,只要敲除了“鱼刺基因”,任何鱼都能实现“无刺”的“梦想”。

同时,科学家还认为,拥有肌间刺的鱼类,很大程度上就是进化不足的结果,就算人类不“帮忙”,假以时日,相信这些鱼类都会“剃掉”肌间刺。

引进的罗非鱼就没有肌间刺,为何不能在国内普及,甚至挤占鲫鱼市场?

罗非鱼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自从1946年引入台湾,1957年引入广东后,迅速在我国站稳脚跟,并让我国发展成为罗非鱼养殖大国。

这种原产于非洲的鱼,因外形和鲫鱼相似,人们也喜欢叫它“非洲鲫鱼”,鱼类一家亲,“亚洲鲫”和“非洲鲫”之间颇有一股“远房亲戚”的味道。

罗非鱼在任何水域都能存活,且贪食不挑,幼虫、浮藻等浮游生物,小鱼、小虾、植物等均能食用,同时,罗非鱼繁殖能力超强,幼鱼只需成长半年左右就能产卵,一条雌鱼每年最多可产1500枚卵。

再者,罗非鱼属于“口含鱼卵孵化”的鱼类,鱼卵的孵化速度和成活率都比淡水鱼要快和高,而罗非鱼抗病性特别好,死伤少,饲养成本也低。最优势的一点,当属罗非鱼没有肌间刺。

在欧美等国,罗非鱼有“白肉三文鱼”、“水中鸡肉”等美誉,在非洲,联合国粮农组织甚至把罗非鱼视为“21世纪之鱼”,足见没有肌间刺的罗非鱼,拥有十分高的“江湖地位”。

这么“完美”的罗非鱼,也让我国成为了最大的罗非鱼出口国,主供美国,其次欧洲和东南亚。

问题来了,既然罗非鱼拥有这么多优点,还没有肌间刺,为何它不能挤占鲫鱼的市场,成为替代品呢?

不难发现,罗非鱼的到来,成为了众多垂钓爱好者的梦魇,南方的朋友深有感触,一连几杆下来都是罗非鱼时,再好的心情也没了,在我国,甚至还把欧美青睐的罗非鱼比作“垃圾鱼”,足见罗非鱼的“江湖”不在我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研究,罗非鱼之所以无法挤占鲫鱼的市场份额,无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生存条件限制了罗非鱼的发挥。

罗非鱼是“靠天吃饭”的鱼,它最佳的生长温度为22~35℃,若低于15℃会休眠(不吃不喝不长肉),若温度持续降低将会冻死,若高于38℃将龟速生长,再高也容易热死。因此,罗非鱼只能生长在海南、广东等南方地区,北方的朋友很难吃到。

反观鲫鱼,是内陆水域分布最广泛的鱼种,无论东南西北,无论深潭浅洼,无论流水静水,只要有污染不严重的水,不管温度的高低,它都可以生存,生命力可比罗非鱼强悍多了,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

其二:罗非鱼被人误以为是“垃圾鱼”。

罗非鱼依赖温度,但不依赖环境,它在臭水沟、下水道等恶劣环境中也能生存,因此,人们说它身体含重金属、致病菌和寄生虫,说它土腥味重,口感差,人们只要吃过一次,以后再也不想吃了。

而鲫鱼在这些地方也能生存,对比之下,口感却比罗非鱼好太多。其实,是我们冤枉罗非鱼了,通过研究,罗非鱼可净化水质,因此水域差中的罗非鱼口感不好,水域好中的罗非鱼还是非常不错的。

第三:罗非鱼在国内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消费群体。

在我国,鲢鱼、鳙鱼、青鱼和草鱼是4大家鱼,鲫鱼、鲤鱼、鳜鱼、黑鱼、鲶鱼等鱼种紧随其后,这些淡水鱼共同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地位不可轻易撼动,导致其它鱼类很难从中分一杯羹。

而且,国人在以上淡水鱼中,早已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潜意识会多消费,而罗非鱼是外来物种,虽然和鲫鱼相似,但各种条件制约了它的发挥,也让它没有形成相应的消费人群,自然无法取代鲫鱼。

第四:鲫鱼是上等的煲汤鱼,这一点,罗非鱼无法做到。

在其它方面,鲫鱼同样具备繁殖能力强,进食杂而广的特点,而且在数量上(以2020年为例),罗非鱼年产量180万吨左右,鲫鱼在270万吨上下,鲫鱼同样具备优势。

由此看来,没有肌间刺的罗非鱼,虽然和鲫鱼形态相似,但很难取代鲫鱼的“江湖地位”,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抢占市场份额。

总的来说

无肌间刺鲫鱼的研究成功,将可能引领我国淡水鱼不一样的发展前景,说不定在将来,还可以将这种基因编辑的方式,应用到鲤鱼、黑鱼、草鱼、鲢鱼等鱼种身上,这样的话,就能让中国更多的无肌间刺鱼类出口到国外,同时也拉动了经济发展和壮大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 肌间刺
# 鲫鱼
# 涨知识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15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天海冥王
人为改变,不可取
2022-01-26 07:33
0
1
斌斌酱科普 go
是福是祸,看最后结果
2022-01-28 00:02
0
这个是认证
刘姚尧的文字城堡
优秀
2022-01-25 19:07
0
1
斌斌酱科普 go
还是您最秀
2022-01-28 00:02
0
这个是认证
新用户1364741
[咦]
2022-01-25 11:17
0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