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 1
分享

内蒙古农村妇女的新技能:“指尖技艺”织就锦绣生活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2022-01-24 15:54
35934 1 1

图为程桂贤钩织老虎玩偶。胡建华摄

中新网记者张林虎

火红的辣椒、金黄的谷穗、争奇斗艳的花朵、憨态可掬的公鸡……23日,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吉日嘎郞吐镇新风村村部,各式各样的手工钩织品映入眼帘。

只见李淑莲和姐妹们围坐在会议桌前,一边钩小老虎玩偶,一边交流针法,有说有笑。张张笑脸和五颜六色的手工编织品相互辉映,增添了浓浓地春节氛围。

值得提及的是,这些作品出自于平均年龄60岁、新风村“巧手编织筑文明”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之手,她们用一双巧手钩织帽子、披肩等服饰,编织花朵、果蔬等工艺品,“钩”来喜人的收入,“编”出幸福的生活。

图为崔玉静(左一)指导李淑莲钩织针法。吕志敏摄

李淑莲告诉记者,钩一顶帽子,能挣10元钱手工费,她平均一天能钩一到两顶,一年能收入2000多元钱。“在农闲时侯挣点钱补贴家用,这不挺好的嘛,不过这一切多亏了崔玉静。”李淑莲说。

李淑莲说的崔玉静,是新风村妇联主席,也是“巧手编织筑文明”志愿者服务队的发起人。

2018年“三八”妇女节,崔玉静把村里有钩织基础或热爱钩织的女性邀请到村部,免费提供针线,手把手教大家钩织。“为的就是让大家把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生活充实起来,收入多起来。”崔玉静说。

“每当完成一个自己满意的作品,她们就特别兴奋,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实现了自身价值。”崔玉静笑着说,看着大伙儿织出了成品,挣了钱,她比她们更开心。

图为“一级绣娘”梅荣正在刺绣。张林虎摄

经过4年的发展,如今,村里的近20名队员钩织技艺日渐成熟,她们不仅能独立完成订单,作品类型也日渐丰富。

程桂贤便是队员们公认的钩织“高手”,66岁的她不看教程也能钩出诱人的草莓、可爱的小动物。

“像我这干别的干不了,待着也没啥意思。大家坐在一起钩啊织啊,挺乐呵的,一年还能挣个四五千块钱。”程桂贤说。

一支队伍,带活一个产业,带出一股新风。现在,周边镇场喜欢钩织的姐妹也纷纷加入,“巧手编织筑文明”志愿者服务队扩大到了60人。

“现在,她们不迷扑克牌,爱上针和线,在比技艺、拼作品中,收获快乐和自信。”崔玉静说。

图为蒙古族刺绣产品。张林虎摄

一枚小小的绣花针,帮助兴安盟科右中旗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刺破”贫困,年均收入提高2000多元;一根彩色丝线,将2.6万名妇女与蒙古族传统刺绣文化连在一起。

这就是近年来科尔沁草原上的这座“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发生的故事。

出生在传统蒙古族家庭的白晶莹,母亲和姥姥都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她从小就练就了一手娴熟的刺绣技艺。

作为当地蒙古族刺绣产业带头人,几年时间内,她走遍科右中旗的苏木、嘎查,举办蒙古族刺绣培训班,让农牧民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掌握就业技能。

“金牌绣娘”梅荣告诉记者,以前带着母亲四处打工,如今刺绣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丁瑞锋(左)教授搬迁户缝纫技术。张林虎摄

“现在订单越来越多,一年能收入六七万元。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只要踏实肯干,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梅荣说。

收纳筐编制、皮囊酒壶缝制、民族工艺品制作、汽车坐垫加工、服装加工、中国结编制……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巧手手”扶贫车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丁瑞锋带领当地农户做起了“巧手手”,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主要安置半劳动力农牧民就业,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有了好产业,才能让大家的好日子锦上添花。”丁瑞锋说。

记者在内蒙古多地探访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包括蒙古族刺绣在内的优秀民族非遗项目和手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更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完)

# 刺绣
# 内蒙古
# 手工艺
举报
1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这个是认证
用心感知用脑思考
内蒙古农村妇女新技能:能指尖技艺的好文
2022-01-26 19:03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