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给医疗投资泼一盆理智的冷水

良医财经

2022-01-04 16:31

13516 0 0

2018 年下半年开始,整个医疗领域的投资都较为沉寂。原因在于,市场不缺乏流动性,缺的是共识,对整个医疗市场缺乏清晰的方向判断。

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医疗投资已经成为每家机构必备的项目。2021年,医疗健康领域已经发生了近千起融资事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仅7月一个月时间,就发生了108起融资事件。

一边是政策支持,环境向好,另一边是技术和人才的完备。促使着投资人,即便价格贵,也不愿意错过这一波医疗投资的热潮。

但这股热浪背后,也同样是暗流涌动。是时候给医疗投资泼一盆冷水。

良医财经「产业观察」第45篇。

主笔/ 布姐

文章架构师/ 花哥

出品/ 良医财经

01.

医疗领域投资,有点过热了

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21年,医疗健康领域共进行了1349起融资,融资总额为3008.82亿。2019-2020年,融资事件分别为904起、1015起,融资金额分别为2366.35亿、3566.78亿,2021年投融资事件较过去两年均呈现上涨趋势。

图片来源:IT桔子

而在二级市场上,2021年有82家医疗领域公司完成IPO。在财富效应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奔赴资本市场,退出渠道的拓展,也激发了VC/PE们不断涌向医疗投资的决心。

以红杉中国为例,根据IT桔子显示,2021年,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了80个项目,比2020年多了37家,几乎是翻了一番。

过去,在医疗健康领域,大额融资更是频频出现,云南白药成立至今,总融资额高达834亿。抗肿瘤药物研发商百济神州的融资额也达到442亿,紧随其后的是京东健康,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方向,完成了419亿融资。

动辄800亿融资,意味着什么?

一家A股上市公司,年营收超过10亿的能有多少?年营收超过100亿的又有多少?年营收超过800亿,更是凤毛菱角。

投资人真金白银投出去,为的是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后,能得到一个更高的估值,并以此完成资本退出,但是如今,一二级市场倒挂严重,即便是头部项目顺利上市,也需要担心“关灯吃面”的结局。

02.

困局:实质上不好退出

从投融资金额和数量看,生物医疗领域增长迅速,投资人们蜂拥而至,也导致了估值过高,泡沫化趋势的出现。

近几年,投资者们开始担心公司估值过高。在退出时,很难赚到钱。一些医疗项目在上市前估值已经达到百亿甚至千亿。上市后,资本市场如何支撑这样的高估值成为当前医疗投资最大的问题。

市场上的投资人对于高估值的判断最初是拒绝,随着头部明星项目上市后带来溢价,投资机构的策略也开始松动,他们看来,投资就是投未来,如果企业有强大的成长性,那么就可以通过未来的增长,填平高估值的压力。

这种逻辑的转变,很明显是一种投资阶段前移带来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下注早期投资,原因就在于,注册制带动之下,一些项目在B轮后就完成上市,不再融C、D、E、F、G轮,想要抓住项目,就需要提早下手。而早期投资的逻辑,就是通过企业高成长性赚钱,而非是PE机构的上市溢价。

近两年,投资医疗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了。一种是医疗上市公司直接做基金,还有一类完全不是医疗行业的人,也冲进来做投资。这种热度造成一个问题,市场上标的价格开始变高,泡沫开始聚集。

但无论如何考量,投资人们正在忽视高估值带来的危险。这就导致了,退出难赚钱。一些明星项目上市即破发,股价低迷,投资人这时想要退出,就需要流血割肉,损失惨重。

03.

赌局:投资的风险在扩大

作为头部的投资机构,高瓴资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行业的风格。

过去,高瓴高度重视医药板块,而在2021年第三季度,高瓴资本在其重仓的医药股领域的大幅减持引发市场猜测。

数据显示,高瓴资本在今年二季度已退出药明康德前十大流通股东,三季度退出凯莱英、泰格医药的十大流通股东。

其中凯莱英,在2020年10月,高瓴通过定增进场。当时,凯莱英以227元每股增发1018万股,累计实际募资净额为22.75亿元,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认购440.53万股,占增发新股总数的近一半。认购完成后,同年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2020年底高瓴持股凯莱英440.53万股,占总股本的1.82%,成为凯莱英第六大股东。

今年4月解禁后,高瓴资本开始大举减持,从三季报披露的前十大股东榜单来看,高瓴资本已经从凯莱英撤出。

通过凯莱英一案,高瓴资本赚了不少,但减持的操作也说明,团队投资人对当前医疗板块过热有所警示。即使是高瓴这样的投资机构,也要足够小心才行。

高特佳投资集团PIPE主管合伙人李秋实曾公开表示称:“近两年来,医疗健康投资的一级市场涌入大量资本,估值出现泡沫,经常看到一些细分行业的龙头上市公司,估值甚至没有一级市场行业的第四五名估值高,二级市场的龙头企业头部优势明显,护城河深,投资风险收益比好,是理想的价值投资标的。”

今年,因滴滴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导致美股上市企业在8月份之后戛然而止,直到11月才又有一家新的中概股完成IPO,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医疗行业只能转到港股或者科创板等上市。

但以医疗服务为类型的项目,又很难在A股上市,港股成了唯一的退出路径。路径缩窄,这类项目的投融资也将放缓。

04.

僵局:互联网医疗也不香了

业内的投资人对互联网医疗的态度迥然有异,一部分认为,互联网医疗作为传统线下医疗的补充,是一种未来趋势;而另有一派则不看好这种模式。

互联网医疗一直被诟病的最大问题就是盈利难。

医疗领域的投资,一直以来风险最高的点都在于周期太长。业内有“十年一医”的说法,足以说明药品研发之艰辛。

无论是医药还是器械项目,虽然前期投入资金大、研发周期长,但只要有了产品和市场的认可,并不愁后期赚钱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孤儿药,即便病种比较小众,但只要完成临床上市后,患者的需求是确定的,市场也是确定的。

但互联网医疗过于强调流量,早期,各家项目都在流量上耗费心血,却发现,只要将服务进行收费,就无人买单。近几年,互联网医疗项目逐渐分化,一部分依靠医药电商完成了盈利,其余的则在保险等方向上,开始尝试进行变现。

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误诊错诊、医生资质良莠不齐、虚假审方、先购药后补方等问题时有发生。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对多方面的监管列出了细致规定。这份征求意见稿是国家卫健委在2018年9月印发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后,针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领域起草的又一份重磅文件。

此次《意见稿》从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方面对互联网诊疗进行全方位监管,让互联网医疗进入规范、安全、高质量发展阶段。至此,互联网医疗开始走向新的分水岭——严肃医疗。

多家券商分析师认为,规范发展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生存的关键,也是未来的方向。征求意见稿将原本模糊、混淆的互联网医疗概念清晰厘定,亦划清了医疗、医药和技术服务之间的边界,使得“医归医、药归药、AI归技术”,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形成三条细分赛道。

从当前的视角看,互联网医疗已经进入深水期,头部的项目还在试图努力完成资本化,在这批项目IPO之前,互联网医疗的投融资节奏,势必会慢下去。

05.

难局:医疗重复创新严重化

重复创新,这是今年原创药领域的关键词。

过去,我国在药品研发上,经过了“me too” “me better”以及创新药几个阶段。随着药改政策频出,一步步推动了我国创新药发展

国务院、国家药监局、卫健委等相关部委先后发布多项鼓励创新相关文件。包括加速创新药审评审批、加入ICH推进临床结果国际互认、医保目录谈判和动态调整、加速创新药上市即进入医保,不仅吸引了大批人才回国创业,更激发了创新药领域的快速发展。

不过,正由于快速的崛起,使得国产新药数量呈现喷涌之势。2018年国产创新药迎来批量落地元年,13款国产新药获批上市,创历史新高,此后每年获批国产新药数量均超过十款,2021H1国产新药获批19个,接近2020年一年批准数量,是2019年的2倍,国产新药数量呈现喷涌之势。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网红抗癌药PD-1的同质化。整个领域的内卷极为严重。

目前全球有154个PD-1产品在研,其中85个由中国企业研发或合作开发,占比达55%。国内关于PD-1/PD-L1临床试验登记数量累计有657条,涉及企业150余家,其中已有183条处于3期临床阶段,产品差异化不明显,靶点大多相同,重复过度研究。

国内PD-1/L1已有2款进口、5款国产PD-1单抗获批上市。这7款PD-1单抗在国内均获批多项适应症,且均有新适应症处于上市申请阶段。此外,誉衡药业复宏汉霖、基石药业、康宁杰瑞、嘉和生物的PD-1单抗也都提交了上市申请。

在医疗的其他领域上,随着资本的加速涌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某一个细分领域,但重复创新在某种程度看,也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随着头部项目的上市,后来者很难跑出来。

06.

集采背后的投资价值新说

去年10月,冠脉支架的价格,在集采招标中从1.3万元降到了700元,高达90%多的降价幅度引发了社会热议,医疗器械集采,也由此打响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枪”。

今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为开展国家组织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提出总体规范和要求。

同一时间,“避开集采”已经成为了投资人的共识。事实上,集采一直是悬在药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带量集中采购(集采)中标价格的大幅下跌,企业利润受损失,带动了资本市场相关个股股价的调整,也使得投资机构开始关注避开集采的区域。

业内一位投资人直言,“在集采之下,投资新的方向,一个是追踪海外最新的创新趋势,继而找国内对标的公司,投资创新领域;另一个则是聚焦具有消费属性的医疗。”

比如,今年开始,美瞳赛道如火如荼进行了融资争夺战,根据天眼查,国内美瞳相关企业的总数已经超过 1800 家,仅过去一年就有 17 美瞳项目完成融资,融资总额超过 20 亿元。

除了美瞳,口腔、养老康复、医美在内的2C赛道,正在取代互联网医疗,成为消费医疗中的新星。

07.

给医疗投资泼一盆理智的冷水

医疗服务项目的估值就一直都是投资人极为头疼的事情,服务的价值没有办法体现具体价值,而单纯评估固定资产也不是一个好办法。

虽然京东健康盯着互联网医疗第一家盈利的光环上市,但股价短暂的“爆火”后,如今也开始回归冷静。

如今,丁香园、春雨医生等项目苦等之下,仍未上岸,其余的腰部项目想要生存更是难上加难。

再看医疗器械和原创药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伴随越来越多的海归派回国创业,一些细分领域的竞争势必加剧。乱花渐欲迷人眼,投资人又如何分辨项目的真实质地?

今年,医疗领域的项目估值水涨船高,A、B轮之间,项目成长不多,但是价格确实蹦高一般的涨了数倍,这也导致,投资人的投资阶段不断的前移,为的就是在一个价格较低的节点拿到项目。一旦项目成熟,价格就已经是中小机构难以支付的。

“原有的投资估值,是同类型项目对比,比较同等体量、收入、数据的公司,来进行定价,这就导致整体价格被市场炒高。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更多的投资机构更重视经营模式,计算整体收益比例。” 一位医疗领域投资人谈到。

医疗是一个特殊行业,只有专业的研发团队、打造的优质医疗品牌,才能获取社会认可、才能够真正生存下来,借炒作进行资本运作的投资自然会被未来淘汰。是时候给医疗领域的投资,泼一盆理智的冷水了。

# 健康
# 医疗
# 投资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