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从一分为二,再到分成5户,这就是秦岭山中一家三代人的全部故事

这个是认证

专业行走

2021-10-11 14:41

14957 0 0

在乡下,地里的庄稼,坡上的山货,收回来以后,一般都会先堆放在院坝里,分类、摘捡、晒干、收藏,颗粒归仓。于是,小小的院坝,就成了秋天里一户人家最繁忙的场所。

我们寻访山里的一户户人家,其实大多数时间,都只是在对方的院坝里停留一下。一边看着主人干活,一边与对方拉拉家常,时光轻缓而温柔。

这篇文章,说说秦岭南沟两户人家院坝里碰到的故事。


这两块院坝各有特色,其中一户的院坝里盖着蓝色塑料布,下面藏着你肯定猜不到的山货,另一户院坝里则堆满了包谷,有些还是难得一见的老品种。

-1-


是这郁郁葱葱的秦岭山美?还是那灰瓦白墙的老房子更美?眼前这个场景,鲜红、金黄、纯白、灰黑和翠绿,五种色彩组合在一起。画面恰到好处,一分不多,一点不少。

人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当然会有说不完的艰辛,但也必定令人羡慕的闲适。多少人努力离开这里后,又总是在梦里返回这里。离开的时候毅然决然,梦里回来时却泪水满面。



第一户人家门口的小河沟上,建了一座便桥,桥是用木头搭的,桥面上铺着土,土里面已经长满了草。过了桥,入户的小径细细瘦瘦,同样也满是野草,看来进进出出的人并不是太多。

秦岭山中的这些人家,如今大多数都是老两口住着,年轻人要么出门打工了,要么就为了孩子上学,搬到镇上去住了。

正对着入户小径的那一串包谷,从瓦下一直快垂到地面上了。大约有多少个?1000个?有多少斤?500斤?一亩地的产量?还是两亩地的产量?

实际上,即便就是询问主人,恐怕对方也不一定说得清楚。毕竟,谁在乎这些细节?而提醒读者朋友需要注意的是,包谷旁边的光线很强。

-2-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正在菜地边劈柴禾。这块小小的菜地,一边被用网围了起来,另一边扎着木篱笆。


“大婶好!在劈柴禾呢?我们路过,进来看看。”山里人少,冷不丁出现在人家院坝里,总得马上解释是来干啥的,所以我们一般都会主动叙说寻访缘由。

“坐!坐!坐!我给你们倒杯水!”山里人家都很热情,大概是实在没多少人路过,即便路过,恐怕也没多少人会像我们这样,特地走进院坝里来。

“谢谢了!就您一人在家?”拉家常的话,一般可以是问人、问路、问活,说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让人家觉得你无毒无害!

“我家老汉去帮人修房子去了,在沟里面!”主人的回答,一般都是有一说一,绝无敷衍。

一来二往,三五句话问完,主人的警戒心消除了。宾主双方站在院坝里,谈话也会更加深入,聊的事情也慢慢细了起来。

-3-

看了看屋檐下,发现那边放着几个大大小小的背篼。


“自己编的?”我们问道,言语中带着疑问。

“自己编的!”大婶回答,语气里充满肯定。

“背带也是竹子的?”我们继续问道,语气中的疑问加重一些。

“背带就是竹子的!”大婶认真回答,话语里的自信更多一点。

这位大婶看来并不是特别善于言谈的人,关于我们的疑问,她一般使用相同的句子,换成肯定句再说一遍,就算是回答了。

对秦岭南沟,我们是陌生的,而南沟的人,对我们更加陌生。

-4-

大婶家的院坝里,铺着一张大大的蓝色塑料布。怪不得刚才远远就看到,包谷旁边的光线那么强,原来是这块塑料布反射光线导致的。

“大婶,这塑料布是晒包谷用的?”我们问道。

“不是,你们自己揭开看嘛!”大婶脸上隐隐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看来塑料布下有秘密。



“核桃?”我伸手揭开塑料布,果然发现下面是剥了皮,已经晒得半干的核桃。

“咋堆放在这里?不怕雨下大了,雨水流进来?”今年山中雨水多,我们担心地询问。

“没事,雨不大就没事。雨大了,肯定会收回屋里去!”我们有点杞人忧天了,想想也是,雨大了,人家肯定会运到屋子里去,难道会傻傻地看着雨水把它浇湿?


“晒了多久了?快好了吧?”用手捏了捏核桃,已经感受不到水分。

“有半个多月了,就快晒干了!”大婶回答说。

-5-

我有轻微的强迫症,见到能数数的东西,总想数一下,但这一次,我是实在没勇气一颗颗数下去了,毕竟这些核桃太多了……

强忍住了数核桃的欲望,对强迫症患者来说太“南”了。我又怕我一直盯着看,大婶会误认为我想吃。于是,我只好把注意力,转向院坝旁边的花花草草。



“那种紫色的植物是啥?”我们问。

“紫苏,药材,也可以吃!”大婶说。

紫苏旁边,这株开淡紫花的灌木,大概是木槿吧?开得正艳的有六朵,每朵上面都有五个花瓣。花瓣虽然是淡紫色的,但靠近正中间的地方,却出现一点深紫红色。

这花长得很健康,完全没有修剪,花开花落,都任性随意,因为大婶怕是没心思管它。


时间不早了,我们准备走,大婶一直站在路口,就这样目送我们离开。走远了,再回头去看,屋顶上已经飘出淡淡的烟,大婶该是转身回去,往厨房的灶里添了一把柴禾。


-6-

离开第一户大婶家以后,我们朝着南沟深处继续走去。不久之后,又远远看到一栋房子,看起来规模挺大,有点像是一所学校。


《宁陕县志》记载:1987年底的时候,宁陕县全县共有初小228所。南沟所在的竹山乡就有7所,分别是新铺、船机、七里、大竹、红星、庙沟和南沟初小。

只可惜20年前,也就是2000年左右,南沟初小被撤掉了。学校被撤掉了,但学校原址肯定还在,那房子难道真的就是南沟初小?

那房子所在地在山脚下面,是山中难得的一块平地。房子前的地里,种着一大片黄豆。这几天雨水多,黄豆秧吸饱了雨水,正嗖嗖地往上窜。


-7-

房子和南沟主路之间,连着一条两米多宽的小路。走近了发现,这栋老房子左右完全对称,开了两扇大门、四扇窗户。


其中左边这户人家的男主人,正坐在大门前撕包谷壳,大门口已经被包谷壳完全挡住了。

那些刚刚被剥下来,上面还带着一点点壳的包谷,被用葛藤捆好后,已经搭在了屋檐下的架子上面。再过不久,那架子就该搭满了。



“这里是南沟以前的小学校么?”我们直截了当,从学校问起。

“不是,学校还在里面,在半山腰上面呢。”男主人回答说。

“那这里住着几户人家?”见房子这么多,我们转而问道。

“以前是两户,现在要算户口本上的话,应该是五户。”男主人回答得很详细。

“明明两个大门,咋会有五户呢?”这令我们非常疑惑!

“‘树大分枝,人大分家’,小辈们孩子多,所以就分成了五户。”

从一户人家,到弟兄两家,再到分成五户,这就是这栋老房子三代人的全部故事。仔细看屋檐下的木结构,上面的雕花虽然粗糙,但却浑厚而质朴。


-8-

这户分成五户人家的院坝里面,晒了一小片颜色十分艳丽的包谷。

“这是啥品种?”因为感到它们与众不同,我们询问主人。

“这是本地的老包谷,估计你们没以前很少见到。因为现在地里种的,大多都是杂交品种。”

“特意把它们挑出来干啥?”我们继续询问。

“留着呗,还能干啥,长得不一样,捡出来放在一起。”生活中很多行为,其实并没有缘由。



当地县志记载:宁陕县的包谷,原本有171个品种,其中主要包括糯包谷和爆包谷两大类,都是古老的农家品种,另外还有糯糜籽等,它们在当地的历史比较悠久,可与糯稻媲美。

“我们这个地方,地势不是太高,地里种的庄稼,主要就是包谷了。以前,包谷产量能够占到秋粮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原来如此!里面还有多远?还有人家没?”打算离开,特意询问主人。

“你们还要往里走?里面也就剩下不到4里路了,就三四户人家还有人住。”主人提醒说。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