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圣像
【田氏文化】(田绪科)编辑、配图按语:受同为从事古谱、古碑、古文字及诗词楹联、书法的田氏文化研究者田继慎族亲、文史研究者许安民先生的委托,特推出二人合作编写的《论“三十年一代”为当前修谱中推算先祖及后裔代数的重要参考规律》一文,以飨读者分享,文中不妥之处,敬请名家里手多加斧正。
文中配图,除主要原创图片外,部分使用了网络公益性图片,谨对公益图片原创者表示感谢!
舜帝圣像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论“三十年一代”为当前修谱中推算先祖及后裔代数的重要参考规律
田继慎 许安民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宣汉》中注“且孔子所谓一世,三十年也。”按孔子家谱世系考:至2000年,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后裔已传至83世“念”字辈。以孔子30岁计,公元前521年加2000年,共2551年,平均每世30.4年。所以世人皆以孔子世家为准,族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否则视为不孝也”。
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倾尽毕生精力从事于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说文解字》是其经典之作。他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世”字:“(1)三十年为一世。(2)父子相继为一世。”到了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把一“世”又作为一“代”。
根据姜姓吕氏通谱谱序记载,秦十一年(前236年)仲秋月朔日,太公望二十五世孙吕不韦撰《吕氏家乘》。此时,距太公望吕尚约780年,平均世系约31年。因吕不韦于公元前239年刚编著完《吕氏春秋》,古人治学严谨,世系较为真实可靠。
为什么姜姓吕氏世系中的代际年龄间隔要略高于孔子家族世系呢?这是因为姜姓吕氏先祖太公望要比孔子早约五百余年,而五百多年前,中国人口远少于孔子时期的人口。孔子时期人口约3000多万,而太公望时期人口约1500万。所以,中国人口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平均世系。
胡公满圣像
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户口统计是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二年,人口5959万(《汉书•地理志》)。
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人口总数2100万(《续汉书·郡国志五》)。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18年,全国人口3412.5万(《续汉书·郡国志五》)。公元156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全国人口5647.68万。以后又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由于连年战乱,中国人口不断发生着变化。
公元六世纪以来,隋朝建立以后,全国重归统一。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5年,全国在籍人口4602万(《隋书》卷29)。
唐代统治达289年,政局比较安定。公元755年,玄宗天宝14年,人口总数最高达5291.9万(《通典·食货》)。
九世纪中期以后,五代十国时期,战乱近百年,人口又一度减少。公元976年,宋朝统一全国。公元1006年,真宗景德3年,全国在籍人口恢复到1628万(《宋会要辑稿》食货12)。公元1110年,徽宗大观四年,达到4673万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没有超过唐代最高人口数。十一世纪初,金人入侵,统治黄河流域,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全国政局又陷于南北对峙。在公元1193-1195年之间,宋、金两朝在籍人口合计曾达7633万人。
元朝(1271-1368年),公元1291年,元世祖至元28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84.89万人(《元史·世祖本纪13》)。
明朝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留有详细的人口记录。公元1381年,太祖洪武14年,全国人口为5987万(《明太祖实录》卷140)。公元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全国人口6659.8万人(《明成祖实录》卷26)。
清朝时期人口增长较快。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只有人丁数,没有人口数。到乾隆年间,丁赋(人头税)并入地税,以后滋生的人丁不再课税,隐瞒人口的少了,人口增长真实了。公元1741年,乾隆六年,在籍人口总数为1.434亿。这是中国历史上,全国总人口第一次超过一亿人。到1763年,乾隆59年,人口总数为3.13亿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467)。从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九年,人口由1.43亿增加到3.13亿,50年间翻了一番,仅从人口变化就可反映出康乾盛世的一个方面。公元1843年,道光14年,人口又发展到4亿多(《清实录·宣宗实录》卷261)。
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在增长,中国人口也在增长。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口没规范统计,一直在4亿到4.5亿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多次进行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6.19亿;1964年6月30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为7.23亿;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为10.3亿;1990年10月30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为11.6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为12.9亿;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为13.39亿。
商丘《归德田氏家乘》古谱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方志、家谱)之一,是系统记载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的历史图籍,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记载;有的统谱,甚至“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万世于一人”。盛世修志,盛世修谱。在当前国泰民安、国家提倡忠孝文明的形势下,中国百姓掀起了又一轮的重修、续修家谱的热潮,这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标志。但在寻找断代先祖问题上,有些家族产生了某种迷茫的现象。有的家族得出28年一世,有的家族得出25年一世……这是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和人口发展史缺乏系统地研究,仅把现代至明朝初期六百多年的时间作为推论依据而得出的结论,因而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社会和人口不断发生的变化,对中国百姓的平均世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三十年一世”的结论却没有改变。
每个姓氏的家谱都是有断代的——此处的“断代”,是指推断远古始祖及后裔至现代人之间的模糊代数。由于年代久远,世事变迁,特别是明朝大移民后,分散在各地的同姓族人再修家谱,已不知自己是先祖的几代后裔了。有的家族为了追求完美,甚至把本家族的第一代先祖(始祖)续到母系社会末期的华胥氏,这看起来完善,实际也是不科学、不真实的,因为华胥氏仅是母系社会末期的一个部落首领,只是一个神话传说而已。家谱是从父系社会开始的,黄帝被世人尊为人文始祖。
中国百姓修谱大多从明朝开始。明朝以前,包括中国名谱第一家的《孔子家谱》,也是比较繁芜的。由于中国皇帝大多尊重儒学,用儒学教化百姓,以巩固其统治地位,明朝以来,更是如此。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就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世孙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孙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又把希、言加上去,成了十个辈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清代,为避雍正帝“胤禛”和乾隆帝“弘历”名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由六十五代衍圣公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乾隆九年(1744年)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拟二十字辈,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即: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辈字依次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由于皇帝赐辈字,世系清楚,百姓纷纷效仿。有了辈字,世系不乱,使家谱修续逐渐规范,所以说辈字也是规范化后的世系。中国百姓断代先祖大多从明朝开始,由于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373-1417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这是中国历史上时间长、人员多、地域广的大移民。当时中国百姓的大多先祖由于社会动荡、流离失所、生活难以为继,从此上下断代。在相隔几百年后,其后裔子孙记不住先祖老家时,都说明朝迁民时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迁出,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成了广大明代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老家”和“故乡”。
郓城《田氏家谱》古谱
如何才能科学地推断出从始祖至今或至某代之间的平均世系呢?古代修谱时全凭回忆,有时甚至还掺杂着传说的成份。首修家谱,就连名门望族家也难以做到内容齐全。姜姓吕氏后裔首修家谱时,距太公望已有近800年的时间,也不知吕氏当时族人几代同世,更何况寻常百姓呢?若非明朝皇帝赐予辈字,孔子家谱也不一定规范。根据大部分家族在修谱中的做法,在断代方面,有以下几点经验可资借鉴:一、首先要找出在明朝时,一代先祖的详细或大约时间、大约年龄。二是从始祖传至现代有几代人同世(以前修谱往往不知当时几代同世,只以名人修谱年记)。三是用“天平均衡法”,推断出家族的平均世系。举例如下:
(一)河南归德府田老家一代先祖德甫公和山东梁山吕氏一代先祖伯达公,都是从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徙迁。德甫公由汴之浚仪再迁于归德郡城东三十里柳河集东南三里因家焉(即河南归德府田老家)。伯达公自莒州沂水迁寿邑霁邱山西偏垭口镇遂家焉(即山东梁山吕垭口)。至2004年,两大家族均传至26世;归德田氏德甫公后裔5万余人,梁山吕氏伯达公后裔10万余人。按天平均衡法计,同期族中最长辈为18世,中间辈为22世,最小辈为26世。从洪武四年(1371年)至2004年,共相隔633年。按18世算每代35.16年,按22世算每代28.77年,按26世算每代24.346年;三者相加除以三,两大家族的平均世系为29.42年。
(二)归德田氏分支郓城田氏如滋祖支派在清咸丰四年腊月(1855年元月)已知当时六代人同世。从1855年至1371年(洪武四年)相差484年。根据祖辈传说和两地原始资料考证,如滋祖在河南归德府田老家上有两代先祖(即始祖德甫公和二世祖次支仲良公)。按郓城田氏当时在世十二世祖(位、思),应为归德田氏十四世,平均世系为34.57年;按十四世和十五世(守、朝)应为归德田氏十六世、十七世,平均世系为29.33年;按十七世(延)应为归德田氏十九世,平均世系为25.47年。三者相加除以三,郓城田氏在清咸丰四年腊月平均世系为29.79年。
从以上两例的计算结果看,平均世系稍有差别,是因为例(一)是从洪武四年至2004年(1371-2004年)田、吕两大家族的比较;例(二)是从洪武四年至清咸丰四年腊月(1371-1855年元月)本家族内部的比较,例(二)比例(一)的间隔时间短149年,所以两者有点差别是很正常的。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社会和人口又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很多家族在重修家谱时,往往对于如何推算平均世系迷惑不解,以致出现偏差。如不能全面了解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对中国百姓的平均世系,就难以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从大禹“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第一次统计人口,到明朝初期,中国人口始终没超过一亿,其间古人对于“三十年一世”早有结论,本文不再赘述。
明朝是一个大移民、大动荡、家族大分化的年代。现在重修族谱,大多是从明朝开始。实行天平均衡法计算平均世系,适合于中国姓氏的每个家族;不同的家族相比较,在计算中可能出现一些差别,但只要算法正确,三十年左右一世为平均世系,基本上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一些名门望族和较大的家族,长期遵循对家谱“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古训”,使本家族的族谱保持了世系清晰,维系了家族的团结,继承并发扬了家族的优良传统。“盛世修谱”的优良传统还要继续保持下去。
《泰安肥城田东史田氏族谱》
附件一:作者简介
田继慎(笔名龙鹤升),东平县商老庄乡田庄村人,1952年清明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曾任菏泽职业学院(原菏泽供销学校)教师,梁山县人民政府财办秘书,梁山县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梁山中国银行党组书记、行长,梁山县政协委员,济宁市中国银行工会工委主任兼梁山、嘉祥、金乡、泗水及行机关工会主席。退休后,主要从事古谱、古碑、古文字及诗词楹联、书法研究。现为华夏田完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新农村杂志社特邀书法记者,郓城田氏第六次珍藏版《田氏族谱》编纂委员会秘书长兼主编,梁山县书画家协会顾问,济宁市暨梁山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田继慎
许安民,东平县银山镇石庙村人,1947年7月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曾任公社人武部长,中共梁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梁山县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兼县档案馆馆长,梁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梁山县劳动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职;是中共梁山县委委员、县纪委委员,《梁山县志》编委会副主任,《梁山志》副主编,《梁山诗词楹联选》主审。作品有《古代名人咏梁山诗文选注》《梁山泊边寻古州》《汉冀州刺史王纯碑碑文注释》等。参编书籍有《水泊梁山风情》《梁山与水浒传》《梁山文化概览》《水浒英雄论赞》《梁山地域文化与水浒探源丛谈》等。现为梁山县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梁山县水浒文化学会顾问、梁山县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梁山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
许安民
附件二:关于《论“三十年一代”为当前修谱中推算先祖及后裔代数的重要参考规律》的情况说明
田继慎
这篇论文原载郓城田氏如滋祖支派2019《田氏族谱》(珍藏版)卷二227-236页。2021年4月份又与梁山县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曾任梁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等重要职务、对传统文化研究有较深造诣的许安民先生一起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修改,使论文内容更加充实、完善。
自2010年我退休后参与主编《田氏族谱》。由于几百年的家族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惑,我先后认真拜读了本族光绪二十九年版《田氏家谱》、归德田氏2004年版《归德田氏家乘》、莒州沂水迁寿邑霁邱山西偏垭口的2004年版《吕氏家乘》、濮阳范县的《田氏家乘》、山东肥城田东史的2009年版《田氏族谱》等十几部家谱。先后又拓印了郓城田氏道光年间、咸丰年间、民国年间的原始祖碑序文、碑谱,山东肥城田东史田氏明朝嘉靖年间的祖碑原始碑文、清乾隆年间的碑谱。
在此基础上,我又查阅了大量的国家和地方的历史资料,从逻辑的思维中悟出了从先祖至今在世族人中的平均世系的算法即“天平均衡法”,从而较为准确地解决了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惑。
在与其他姓氏主修家谱人员学习交流时,也发现分别存在此类不同的历史问题,有的甚至出现逻辑上的错误和历史的笑柄。
在全国盛世修谱的形势下,将此论文重新修改后发表,意在和广大主修家谱的各姓专业人员共同探讨平均世系的科学算法,以较为准确地算出不同朝代先祖至现在后裔族人的平均世系,以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发扬和传承各家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并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此论文仅供参考。
商丘虞城老县城利民镇商均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