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
分享

“致良知”的功夫如何练就?

这个是认证

晏弘

2021-03-16 23:04

210921 2 0

“致良知”的功夫如何练就?

晏弘

“致良知”一语源自《大学》之“格物致知”与《孟子》之“良知良能”,王阳明慧心拈出,将其融合贯通,充实内涵,发起功夫,加以妙用,抵达阳明心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致良知”有初心,有向往、有追求,学以致用,发挥正能量,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致良知”的“致”,有体认、扩充、发挥、致力、践行的含意,“致良知”的“良知”,是知善知恶,是初心。而“知”是觉知,如饥时知吃饭,冷时知穿衣,行时知去何处。“致良知”就是不忘初心,把人的良知扩充到万事万物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良知落到实处,见诸于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传播开去,有一群同志,走向康庄大道。

阳明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何谓“滴骨血”?乃前人滴血验亲鉴定是否嫡传之方也。良知何其珍贵,如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呢?需要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

致良知要初心如一,持志、诚意、正心。“思无邪”,在心地上去做功夫,成为真正的自己。阳明身处富贵时,修养心性,他说:“虽处富贵,常有烟霞物表之思。视弃千金,犹如土芥,藜羹珍鼎,锦衣缊袍,大厦穷庐,视之如一。”阳明遭受牢狱之灾,放逐龙场瘴疠之地时说:“这等境地,假使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在此受苦,不忘讲学教化,悟到知行合一,终生受用。诚正心意,阳明举例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指北宋理学家程颢)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一个正字,何其堂堂,何其洒脱自在也。做学问的人,要存真去伪,做文章的人,要扬善去恶。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后,天下大治也。

致良知要循序渐进,随时就事。孟子说“集义”,就是积善,善在平时积累。又说“必有事焉”,此事就是“致良知”,时时记得。阳明提醒警觉“勿忘、勿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莫忘、莫急。阳明认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其工夫头脑,从不间断,说:今却不去“必有事”上用工,而乃悬空守着一个“勿忘、勿助”,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甚么物来!吾恐火候未及调停,而锅已先破裂矣。近日,专在“勿忘、勿助”上用工者,其病正是如此:终日悬空去做个“勿忘”,又悬空去做个“勿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学会统筹方法,有序而行,欲速则不达。

致良知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本末倒置,阳明对弟子聂豹教导举例说:“譬之行路,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如襁褓之孩,方使之扶穑傍壁,而惭学起立移步者也。存心、事天者,如童稚之年,使之学习步趋于庭除之间者也。尽心、知天者,如年力壮健之人,既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也。既已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则不必更使之于庭除之间而学步趋,而步趋于庭除之间,自无弗能矣。既已能步趋于庭除之间,则不必更使之扶墙傍壁而学起立移步,而起立栘步自无弗能矣。然学起立移步,便是学步趋庭除之始,学步趋庭除,便是学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基,固非有二事,但其工夫之难易则相去悬绝矣。心也,性也,天也,一也。”知也不间断,致也不间断,“人不能同时跨越同一条河流”,无序到有序,动与静两忘,随时就事,随机而动。

致良知要与时俱进,在事上磨。这个“事”是万事万物,阳明说:“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又说“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说到写作,身世是文章的背景,器识先于文艺,质地先于文采,没有一番非凡的遭遇、阅历和悟性,文章怎能打动读者?怎能传世?阳明指出“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那些道貌岸然的假正经、迂腐刚愎的痴呆汉,因医而病者,不是“致良知”,致良知有原则性,不昧良心就是原则,并要与时俱进,随时就事处世,所以阳明说,宁做狂者,不做乡愿(即老好人)。

致良知要以天下苍生为念,经世致用。“致良知”必须“明明德”而“亲民”,尊德性而道问学。若执于“明明德”而不“亲民”便是老佛思想。对于办学教育来说,阳明一针见血地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持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俗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震耳发聩。阳明有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德十三年正月,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山贼池仲容之前,写了一封信《告谕浰头巢贼》,其中:“何不以尔等为贼之勤苦精力,而用之于耕农、运之于商贾,可以坐致饶富而安享逸乐。”在多番劝降无果的情况,才设计加以围剿。胜利之后,上奏将本地改名为和平县,并建立学堂,对民众施以教化。

致良知要学会妙用,知行合一,将初心和天理推而广之,与同志们走向康庄大道。良知妙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阳明说:“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也”。“致良知”是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实现良知的知行合一,在日常工作、生活、事务上体现良知。“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下”,就是说,讨厌上级对待下级(即我)的态度,(我)就不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下属;讨厌下属对待上级(我)的行为方式,(我)就不能用同样的方式事奉自己的上级。“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是致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阳明一生困于肺结核,几次平乱中又落下“暑毒”之疾,然而讲学乐以忘痛,他写道:“会稽素号山水之区,深林长谷,信步皆是,寒暑晦明,无时不宜,良朋四集,道义日新,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他临死前说道:“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相比弘一大师死前所书:“悲欣交集”实是天壤之别。

此生恨逢阳明晚,不过也算不迟。在我人生跌宕起落的时候,书中遍寻诸贤而不得。读东坡,得璀璨之文而不得处世之道;读朱熹,得枯燥之理而不得活水之文。继而读佛学,读老庄,归寂也,但觉得人之所以为人不能成为社会的负担,身处人间灰甍烟火之中,必有事做,需有所成,那些虚无,只是臆想,骗得了文字,骗不了自己。继而读博尔赫斯,读川端康成,读民国大家,才子之文,似有游戏之嫌,勘不破世道,只是孤芳自赏,只是一味虚幻,骗得他人几滴眼泪。读书不少,掩卷之余,心中怏怏不乐,幸而读到《传习录》,读到阳明传记,一读再,再读三,心中骤然光明。悟到:大道至简至善,精一唯致良知。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心远地偏555
赞王阳明先生何必又说弘一大师如何,凡夫俗子妄测圣贤境界,多不靠谱。
2021-03-17 17:10
0
0
蛙夜林2021
还致良知来,现在的问题是致恶知,我不遵守规则你能怎么着?立志做流氓才能成的环境,不痛不痒的致哪门子良知啊?
2021-03-17 08:39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