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别争了!音乐的「好不好」「好不好听」与「喜不喜欢」这是三件事

这个是认证

华语乐谈

2021-05-20 09:51

122379 0 0

网上经常会出现一堆人为某首歌(或某个歌手的歌)好不好而争论不休的场景,但其实绝大部分的发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大家都是以自己的“个人喜好”去判断它“好不好听”,进而认定歌曲“好不好”。你仅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轻易定义某首歌或某个歌手,更不能让别人都认同你的看法。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某乐评博主分享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说“一首音乐好不好听、喜不喜欢以及有没有艺术价值,是三个独立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前两者是每个人的主观判断,后者有客观标准,需要专业知识才能判断”。

围绕这三个指标,他将音乐作品分成了以下7类:

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但他所指对象的范围挺广的,而且他的粉丝似乎以欧美粉和乐队粉居多,所以我想把这个观点放到华语流行音乐中来,探讨一下我们接触的那些流行音乐,在“好听”“我喜欢”“艺术性”这三个方面,是否真的可以分割开来?

在此之前,我们也听很多专业人士讲过,音乐的“个人喜好”和“音乐审美”是两回事,前者是基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后者是基于音乐艺术的客观评判。我们平常经常听说的音乐“品位”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有“喜好”与“审美”,而审美是一种能力,每个人都能通过聆听和学习得到提升的,而且它是向下兼容的。一个人喜欢听什么歌,本身并不代表ta的“审美”和“品位”。

但是一直以来,很多人常常模糊这两个概念,将其进行对等——自己喜欢的歌,就觉得它是好歌,总千方百计要向别人安利;而自己不喜欢的歌,就全方面否定它,觉得它是音乐垃圾。而且很多人在做出如此判断时,潜意识里还认为自己是很客观的——本来就垃圾嘛,还不让人说了?

还有的人,根本就不认为音乐有客观审美标准,他们说音乐只有喜欢与不喜欢,没有好与不好之分。比如李荣浩,当年因给学员选一首网络红歌而被质疑选歌品位时,他就公开发文表达过这一观点。

我当然不赞同李荣浩的观点,事实上,几乎每一个专业人士都认为,音乐是有它的客观审美标准的。一首经典名曲,即使你不喜欢听,它优秀的艺术价值也是否定不了的;一首昙花一现的洗脑神曲,即使短时间内得到数亿人的喜欢和传唱,它的艺术价值也高不到哪去。

好了,今天我们将“审美”和“喜好”这两方面,进一步细分成文章开头说的三个方面——好听、喜好和艺术性艺术审美这个是客观项,依然没变;而主观项拆分成了“好听”和“喜好”。这种说法是否更科学呢?

另外说明一点,这里的“艺术性”“艺术价值”,也就是所谓的“音乐性”,即一首歌曲的品质,并非只有伟大的艺术作品才配谈艺术性。

我们来分别探讨这7种情形:

1、我单纯觉得好听,但不喜欢,也缺乏艺术性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觉得这歌听起来还挺悦耳的,唱起来也朗朗上口,我会听它,但不会发自心底喜欢这首歌,这歌也确实没啥营养。

这种歌其实蛮多的,很多网络热歌都属于这一类。比如当初被许多人批评的《学猫叫》,它确实是好听的呀,要不然哪有那么多人传唱,但它算好歌吗?你会真心喜欢吗?

2、我喜欢,虽然它不是很“好听”,也说不上什么艺术性

这个容易让人不解:既然不好听,又没营养,我干嘛喜欢它?

这种情况应该不算多,我想多数情况来自于自己特别喜欢的歌手或特别喜欢的音乐类型中,那些次一些作品吧。

比如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痛仰乐队,他认为痛仰真正好听的优秀作品也就那么几首,但不管好不好听,痛仰每首歌他都喜欢听,而其他歌手他只挑好听的听。

3、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但不好听,也不喜欢

这个好理解,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这样,所谓高处不胜寒。虽然它是一首公认的好作品,但你觉得不好听,怎么也喜欢不了。

这里要说明一点,一般情况下,你觉得不好听,且不喜欢的歌曲,你是很难去认可它的艺术性的,通常是因为作者/歌者不一般,或者听大家都说好,所以你也被动地认可了它,甚至不排除有人假装很懂很喜欢。

比如窦唯的歌曲,对于大众来说,就属于这种类型,我们听不懂,也不喜欢,但也不敢轻易去否定它的艺术性,总之不明觉厉。

4、我觉得好听,我喜欢听,但没多高的艺术性

在流行音乐领域,这种歌就太多了,因为它最贴近大众审美,所谓的“口水歌”多半就属于这种类型(非贬义),如《心太软》、《忘情水》、《冲动的惩罚》等等。

持这种认识的人,他一定是清醒的,即使他觉得很好听,很喜欢,但不盲目夸大,不捧杀,能客观地判断它确实不算多么高大上的作品。

比如我喜欢BEYOND,他们的作品一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也有一部分艺术性相对一般,旋律简单,歌词直白,我不会有意去神化它,但不妨碍我喜欢它,我觉得它是好听的。

5、有较高的艺术性,我觉得也好听,但我不喜欢

这种歌曲也是有的,如果要我举例的话,我可以说华晨宇的几首歌吗,比如在《歌手》演唱的《神树》和《降临》几首作品,我觉得无论从立意还是编曲,或是舞台表现,艺术性都是可圈可点的。

相比窦唯不明觉厉的神曲,华晨宇的神曲我算基本听懂了,当时也有被震撼到,但可惜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过后我基本不会去反复聆听它。还有周杰伦的《夜的第七章》、《止战之殇》等多首作品也是这样,好是好,就是不来电。

6、有较高的艺术性,虽然不太好听,但我喜欢

这种歌怎么说呢,我觉得它不好听,但仍然会因为某些方面而喜欢它,比如它的时代意义,比如歌词表达,比如它独特的唱腔……

持这种看法的人,通常是那种具有一定音乐审美,且严格把自己置于一定审美层次的人——那些俗气的歌,再怎么好听我也没感觉;而有的歌,一听就是比较“高级”的,我就喜欢听这种,它跟我的审美层次是匹配的,好不好听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这种情景我们也并不少见,比如在某个舞台,一位唱作人献上一个实验性的原创作品,跟常见的流行歌曲完全不同。听完后可能很多人心里都觉得是不好听的,但很少有人会表达出来,反而一堆人赞叹不已。在他们眼里,也许这就属于第6类作品。

7、我认为好听,我喜欢,歌曲艺术性也高

三方面同时具备的流行音乐作品,在整个流行乐坛,都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如果说要举例,这也没法举,因为“好听”与“喜欢”是主观性的,每个人看法都不同,那就只能是在你觉得好听且喜欢的作品里,选音乐性相对更高的优质作品了。

比如周杰伦粉丝觉得是《以父之名》,万青滚迷觉得是《杀死那个石家庄人》,李宗盛拥趸觉得是《山丘》,BEYOND歌迷觉得是《海阔天空》……


很多时候,不够客观的歌迷会把第4类也通通划到第7类。即只要“我觉得好听的”+“我喜欢听的”,那就是艺术性高的音乐作品。反之就是低劣的作品。

大家喜欢将一切标准主观化,是因为,音乐审美是有一定门槛的,我们要分辨歌曲的艺术性高低,需要通过一些客观指标来理性分析,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在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感知,最多结合传唱度指标来判断。

说实话,要把这三项割裂来看,对于我们大众来说并不容易做到,不过我们也没必要一定做到。我们只要明白,任何一首歌都有它不同的音乐艺术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你觉得好不好听、你喜不喜欢,或传唱度高不高而改变。

还有就是,音乐的艺术性有高低,但“好听”与“喜好”没有高低。对同一首作品,几乎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感受,有人觉得贼好听,有人觉得巨难听,有人特喜欢,有人很讨厌,这都很正常,不应该存在鄙视链。

如果你真的鄙视别人听的歌,除非你确实能从歌曲的旋律、编曲、和声、节奏、配器、歌词等各方面去给他扒一扒,指出这歌在音乐性上的粗糙与低质;否则,你光会用 “好俗”“好土”“好难听”等主观性词汇来打击,是难以服人的。

即使如此,你也只能起到一个科普的作用,而不用想着去扭转别人的看法,因为“千金难买我喜欢”呀。有时你看到别人喜欢那些你认为low的歌曲,但这不代表别人的审美就在那个水平。我就认识一位退休的音乐教授,她唱K时唱美声令人膜拜,但平时她更喜欢唱凤凰传奇,也喜欢听《学猫叫》之类的网络热歌。

对音乐的态度,总体来说就是四个字——“求同存异”:

在艺术性上尽可能求同。客观看待,冷静分析,不刻意拔高,也不盲目否定;

在好不好听、喜不喜欢上,要存异。保留各自看法,无所谓品位高下,没必要争个长短。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