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金猫榜#全网第一,豆瓣9.1,这王炸国剧最后一个单元一出,网友又破防了

这个是认证

肥罗大电影

2021-10-19 14:57

35174 0 0

这些天,每天追这部国剧,总是先告诉自己,今天不能流泪了,结果,照样忍不住破防。

别不承认,我知道,你们也一样。这部剧的名字,一定要大声说出来——

《功勋》。

开播以来,从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

一直到第七单元《屠呦呦的礼物》,越看越觉得,这些共和国功勋人物,远远比过去想象的,更了不起。

那一个个有温度,有性格的人,也让我觉得,生活在这样一个他们为之奋斗的国家,成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同样,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大概,这就是中国人牛X症吧。

而且,像我这么想的人,应该是不少。

拿最硬的数据来说话,开播24天,豆瓣9.1,口碑国剧,妥妥的。

四卫视同播,全部收视破2,接近尾声热度越来越旺,已经连续拿下两天全网热度日冠。

观众在用脚投票,证明不是只有流量明星主演的甜宠故事,才能成为收视王炸,真正的精品国剧,讲述这个国家英雄的故事,一定有人看。

而这部年度国剧,也终于播到了全剧第八个单元,也就是整部剧最后的单元——《袁隆平的梦》。

才第一集,神级场面又来了——

当黄志忠饰演的袁隆平,在支教的最后一课中,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像往常一样激情饱满地讲课,

用诗说出了他对同学们的期待,我都还拼命忍住,没哭。

可当他走出教室,嘱托任重饰演的谭胖公一定要带好他农二班的学生,因为“他们也是种子。”一句台词出来,还是忍不住破防。

就在剧集开播同一天,消息传来,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破1600公斤,创造新纪录!网友们都说:袁爷爷看到了一定也会很高兴吧,爷爷,我们一定好好吃饭。

算了,破防就破防吧,不丢人。

一颗种子,为什么又把观众看哭了?

你们可能还没见过这样的袁爷爷:湖南稻田里,稻香四溢,远处的几个孩子们唱着周杰伦的《稻香》。

近景,90岁的袁隆平,手执一把稻穗,站在母亲的墓碑前,回忆起,自己一生的两个梦。

接着,镜头一转,回到袁隆平的年轻时代——那个一穷二白的60年代。

那时“什么都没有”,但有的是什么?人。人的希望和激情。

农交会上,青年袁隆平一手番薯一手西红柿,激情洋溢地讲述了番薯跟西红柿杂交的成果。

一个场景,那种独属于那个年代的饱满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个开场,也让观众看到一个跟印象中不同的袁爷爷,一个年富力强,正准备创造历史的袁隆平。

在果靖霖主演的《袁隆平》电影中,对于袁老研究杂交水稻的整个过程,已经有过影视化的呈现。

电视剧版本,显然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用导演阎建钢的话说:“我拍《袁隆平的梦》单元,从他年轻的时候开始,是怎么带着初心,坚韧不拔地走过六十年。我们也沿着他一生的道路走了一遍。”

如何将袁老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前因后果,方方面面,在六集故事里有滋有味地罗织起来,这着实考验编导水平。

在我看来,主创紧扣了两个字,种子。

第一枚,农二班的种子。

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曾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故事的开场,说的就是袁隆平还是乡村教师时候的故事。

在袁隆平于农校任教的日子里,他一方面尽心尽力的科研,同时也竭尽全力教书育人。

但故事里,因性经典遗传理论研究出来的巨大红薯和番茄,受到专家们的盛赞后,袁隆平让恩师帮忙指导这项成果的可实施性,

其恩师金学农教授却指出袁隆平的无性杂交实验成果无法通过种子遗传。

袁隆平通过研究发现获得性遗传理论确实站不住脚,

所以当校领导提出让袁隆平写红薯王的科研材料给他,评选农业先进典型,他不但拒绝,还发表了正确观点的论文,结果被免去了教职,被迫去学校的劳动农场去参加劳动。

于是第一集的故事,就让人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

他的最后一课,学校不让学生听,否则就要开除。

于是就有了前文说的,袁隆平面对空空如也的课堂,完成最后一课的场景。

但是当袁隆平坦荡荡地走出校门,却发现包括他未来夫人在内的同学们都等在门口,默默地送别。

虽然看上去,这段故事和研究杂交水稻关系不大,但却很好地回答了:袁隆平何以成为袁隆平。

第二枚种子,“天苗”。

接下来的故事,就进入了观众更熟悉的,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部分。

故事用一个生动的细节,交代了袁隆平从研究番薯西红柿,转到研究水稻的原因:一位老农跟他聊天的时候说,“你研究的那个没用,你得研究主粮”,要研究,就研究水稻。

故事里,农民栽种秧苗被阻止,袁隆平站在远处的梯田之上,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秧苗,必须插,有什么事,我袁隆平担着。”

昂扬有力的发言,深情凝练的表现力,把人瞬间卷入情绪中,触到他历经岁月锻造。

功勋被成就的背后,是袁隆平一次一次的与时间赛跑,与大自然较量,也要面对各种人为被阻扰、被打击。

但就是这么多重重困难中,终于让他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品种,解决了老师口中“搂底浆”的问题。

也就是他苦苦寻找的,“天苗”。

种子,终于落地了。

黄志忠演的这版袁隆平,没让人失望

很明显,跟之前的七个单元一样,主创绝不是来宣读光辉事迹。

而是把功勋人物,拍出了亲切可感的模样。

特别是袁隆平,观众对他太熟悉,太有感情了,但印象中的袁隆平,好像一开始就是袁爷爷的模样。

所以黄志忠饰演的这个角色,既要和观众印象中的袁隆平一样,又要不一样。

黄志忠的表演,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演出了壮年袁隆平在那个年代的志向和满满的生命力。

他有火一般的热烈积极,也有大海一般的沉稳坚定。

面对上级领导的刁难,他坚持真理,宁直不弯。

面对打击,他坦然上路,步履不停。

黄志忠为贴近角色一个月瘦了20斤,但更重要的,是他就像阎建钢说的那样,已经把袁隆平这样一个角色“化”到了自己身上。

如果仔细看黄志忠在肢体语言、眼神上下的功夫。

就能感受到,像,太像了!

并且,他还演出了袁隆平的坚硬与柔软,冷静与逗趣,让人物不再是一个荣耀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在剧中的,三次小跑。

一次是风雨中,他跑向心心念念的稻田,阻止秧苗被拔。

一次还是跑向稻田,带领大家,紧急解决出现的科研问题。气的谭胖公“怼”他:你啊,就是个疯子。

最后一次,则是他在稻田中迎风奔跑,将终于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成果高高举起。

而当你看到那张激情昂扬的脸时,会感到每一颗种子,也是功勋。

但除了人物的高光时刻,黄志忠日常的表演,又非常放松,非常自然,尤其是和任重饰演的热爱研究福尔摩斯的谭胖公在一起的时候,该斗嘴斗嘴,该逗闷子逗闷子。

这样的表演,就让角色的种子,接上了地气。

虽然,袁隆平的名字一出,便已经足够令人肃然起敬。

但黄志忠努力演出了人物人性的一面,让人物更贴近生活,也使其更具烟火气、人情味。

因为袁隆平这个人物,根本不需要制造额外的冲突,就把人物年轻时候真实的样子演出来,呈现人物最真实的情感,就能够击中人心,足够泪目……

《功勋》这样的国剧,为什么让观众边鼓掌边破防?

看这个单元的时候有种感觉,就是想看,又怕看。因为看到40多集,反倒越看越觉得没过瘾,但现在是看一集,就少一集了。

到底什么让这部主旋律大剧,如此动人?

我想最根本的答案是:拍出了功勋人物的真。

剧集记录了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李延年、于敏、申纪兰、孙家栋、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

打从血染沙场,智勇双全的李延年开始,观众就发现了,这部剧,不一样。因为这这群人物,太可爱,也太真实了。

豆瓣网友也奔走相告:反映我军指挥者典型形象已刷新,不是“意大利炮”,是能文能武李延年。

而如果说李延年段落的感觉于热烈似火,那后面的几个和平年代的功勋人物,则更像涓涓细流,于无声处,震撼人心。

比如,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蓝短袄黑棉裤,缩手坐着弯腰驼背,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精神,家里搬家了都不知道,但也是他,得知主任飞机失事,眼泪控制不住,但忍住泪,继续往前奔。

因为,“国家兴亡的事,必须干”。

剧集让我们看到了,一群真切可感的英雄,多么有个性。

比如周迅演的屠呦呦,性格直愣,不会看上司眼色,不为外物所动,为了科学,什么都敢闯,什么都敢尝试。

也是她,出门忘带钥匙,被亲人埋怨,内心充满对孩子的愧疚,观众边看边觉着,这就是功勋人物的样子。

我们的国剧,这一次,怎么把这些功勋人物诠释得如此鲜活动人?

还有从战斗英雄的战场走进田间修路建桥的张富清,

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我国第一部《宪法》的申纪兰,

成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

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负责人,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总设计师的孙家栋,每一个,都那么真实,亲切,就仿佛在我们身边的人。

可是当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那一刻我们回望,又能深切感到,这些看上去满身烟火气的人物,建立了怎样的功勋。

看《功勋》的最大感受:就是一边跟随人物进入他们的人间烟火,一边又感动到泪流满面,甚至在功勋建立的时刻,想跟着他们一起鼓掌呐喊……这些最直接的反应,是其他电视剧难以激发的。

为什么《功勋》做到了?答案就两个字:真实。

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角色精神,被主创一帧一帧地刻在每一集里——功勋人物,功何以成,勋何以授,被故事和人物具象化了。

观众记住了每一张脸,每一个人的故事,也能从精彩紧凑的群像,和故事细水流长的视角中,感受到功勋背后的宏大、史诗和荡气回肠。

观众也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做足了功课的剧组。

创作者的态度是谦卑、严谨的,他们将专业、严谨的匠人态度,直观地反馈到了作品里。

比如,袁隆平单元里,安江农业学校的拍摄场景就真实还原到了袁隆平当年在此任教时的样貌。牌子上的字、宣传栏贴的海报通知等都是请教了专家、翻阅了资料之后一比一着手还原的。

但最值得称赞的,还是主创的创作态度。对于一个如此宏大的题材,任何廉价的煽情、任何矫揉造作的情绪宣泄,都是不合时宜的。

观众想要看到的,只是「真实」。

最真实的事,最真实的功勋人物。郑晓龙带领的导演演员团队,拍出来了。

“现实主义创作、细节真实、生活逻辑合理,重点呈现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电影化的镜头语言。”他们做到了。

或许也正因为此,在观剧的过程中,才止不住地想要流泪。

因为我们都很清楚,剧集中所讲述的,的确是真实的故事。每一个镜头所拍摄的,也都是发生过的真实情形。

而剧中那些功勋人物曾经的勇气、迷茫与坚守,无形中又完成了对我们的感召。

对我来说,这才是实打实的王炸国剧。

不仅寄托国民情感,还传递着当下观众最需要的力量。

是什么都没有也要让梦想生根发芽的坚持,是“当英雄可不是那么浪漫的,是要流血牺牲的”的勇气,是“科学不相信权威,科学只相信真理”的信念……

当故事演到最后,我们也能更加理解那些功勋人物,当我们再遥望袁隆平星在浩瀚宇宙中闪耀,我们也就更加懂得,星光何以如此灿烂。

因为每一寸星光,都照在人间日常,因为有了袁隆平们的梦,才终于有了“禾下乘凉,如你所愿。”因为李延年们的奋斗牺牲,今日之中国,已足够强大,“不容欺辱”。

因为每个功勋人物创造的,都像一枚种子落地,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从此生生不息,永远让我们热泪盈眶。

而这样的国剧,当然配得上,我们一次,再一次,热烈鼓掌。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发表评论
本主题已被锁定,无法回复,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