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有了预期而实际行为尚未产生结果之前,我们就忐忑不安,我们用紧张或焦虑来描述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当我们的实际行为结果与预期的一致,我们就心情愉快,我们用成功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愉快的心情;当我们的实际行为结果超出预期,我们就格外地心情愉快,我们用激动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格外愉快的心情;当我们的实际行为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我们就心情沮丧,我们用失败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沮丧的心情;当我们的实际行为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我们就格外心情沮丧,我们用痛苦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格外沮丧的心情。
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紧张、焦虑、愉快、成功、激动、沮丧、失败、痛苦所组成的。
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地出现愉快、成功、激动,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少地出现紧张、焦虑、沮丧、失败、痛苦,我们开始重视学习和掌握“知识”。我们从书本上学习文字记载的知识,我们在交谈中学习口口相传的知识,我们还通过模仿学习一些难以言传的知识。
什么是知识?如果追根溯源,如果揭开知识的语言符号化的表象,就不难看出,知识就是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所发现的当一些实际现象出现以后,同时或者紧接着会出现另一些实际现象的反复性或规律性,知识就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参照的反复性或规律性(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3版第一章)。知识一定是现象之间相互参照、相互比较的结果,它可以是一些现象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复性或规律性,也可以是一些现象与另一些现象相比较的结果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复性或规律性。如果没有事物的变化,知识就不存在;如果没有在事物之间所进行的参照和比较,知识也不存在。
例如,人们不止一次观察到直接喝水塘里的水容易拉肚子,而将水用火烧至沸腾以后再喝则很少出现拉肚子,于是人们就发现了喝开水更卫生的知识;再如,人们观察到一块土地连续耕作的产量总是少于隔一年耕作一次的产量,于是人们就发现了休耕和轮耕的知识;再如,人们观察到用一些特定的符号来代表已经发现的知识时,记忆知识就变得更容易了,于是人们就发现了表达知识的知识……人类就是这样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一些实际现象出现以后同时或者紧接着会出现另一些实际现象的反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可以不夸张地说,整个人类进化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掌握知识以避免行为盲目性和提高行为效率的过程。在尚未产生语言文字的人类社会早期,知识大都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难以言传、难以传播的形象化知识(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3版第二章)。到了语言文字足够多的时期,知识大都是易于表达、易于传播的概念化知识(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3版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