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评论
8 6
分享

[转载] 平均每天死亡1500人!心脏骤停,离我们有多远?

沉酔不知归路 楼主
2021-07-10 09:12 195769 8
举报 收藏本帖

19点38分,中年男子突然倒地,陷入昏迷。


19点39分,一位路过的橙衣女士,对倒地男子进行心肺复苏。


19点42分,橙衣女士打开公园安保人员送来的AED,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胸前,进行除颤急救。


19点55分,120急救车到达现场,倒地男子仍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和心跳。赶来的医生接手急救,继续按AED提示进行急救,并辅以液体复苏。


20点18分,倒地男子脉博恢复、呼吸恢复,被送往医院进一步诊治。


40分钟,漫长得像一个世纪,一个走到鬼门关的生命被拉回人间。


这是2021年6月20日,发生在深圳福田香蜜公园的一场生死时速。


1

与死神赛跑


就在深圳这场完美急救的7天前,欧洲杯的绿茵场上,同样有过一场“与死神的赛跑”。


6月13日凌晨,比赛的上半场结束前,丹麦队10号队员埃里克森倒地不起,心脏骤停。


赛场顿时陷入慌乱,埃里克森的队友开始呼救,队医带着血氧监护器、心电监护仪、AED除颤仪等急救设备急速赶来……

平均每天死亡1500人!心脏骤停,离我们有多远?

13分钟后,埃里克森活过来了。


深圳香蜜公园的男子和埃里克森,无疑都是幸运的。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


2021年1月5日,时尚博主“雅鲁藏布江女人”在飞机上因心脏骤停离世,年仅27岁;


2021年1月1日,《巴啦啦小魔仙》美琪的扮演者孙侨潞因心梗猝死,年仅25岁;


2019年11月27日凌晨,演员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追我吧》时心源性猝死。


……


心脏骤停的死亡率不是一般的高。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大约40万心脏骤停病例,抢救成功率约为10%。


而在中国,每年发生心脏骤停的人高达55万,平均每天死亡1500人,抢救成功率不到1%。

平均每天死亡1500人!心脏骤停,离我们有多远?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同样是心脏骤停,美国的抢救成功率是中国的10倍?


这个答案的关键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率。面对心脏骤停,AED是目前最有效的急救方法:


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内使用AED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4分钟内救活率可达50%。

平均每天死亡1500人!心脏骤停,离我们有多远?

深圳男子和埃里克森之所以能“跑赢死神”,AED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AED的普及数量还远远不足。


哪怕是在深圳、海口、上海这些国内AED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平均每十万人也只拥有大约10台AED。而美国是700台、日本是793台。


这场赛跑,还在继续。


2

“救命神器”的拦路虎


统计显示,我国90%左右的猝死都发生在医院外。


如果在医院,还有专业的医生和设备进行抢救。但在外面,想要把患者救回来,唯一的倚靠,就是正确的急救(心肺复苏和心脏除颤)。


85%-90%的猝死源于恶性心律失常,用医学术语来说,就是“室颤”,而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而且,越快越好。


研究指出,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若能够在4分钟内接受心肺复苏,成功挽救生命的可能性达30%;超过4分钟,患者存活的可能性基本为0。


绝大多数情况下,医院的救护车几乎都不可能在4分钟内到达,这时候AED就成了救命的唯一希望。


AED全称自动体外除颤器,是能够自动监测心律,并通过快速电击让心跳从异常恢复到正常的急救工具,使用AED可以对室颤病人进行有效的抢救措施。

根据日本消防厅2018年的统计数据,使用了AED,患者的救命率能提升到53.5%,比仅仅呼叫急救车高出了6倍,也比只做心脏按压高出了3倍。


由此,AED也被称为“救命神器”。


2004年,日本就开始推广安装AED,在2017年,日本平均每10万人拥有的 AED 数量就超过500台,如今更是多达700多台,密度为全球之首。


而根据丁香园的数据,截至2019年,我国的AED只有2万台左右,平均每10万人仅有几台。哪怕是在深圳、上海等AED密度最高的城市,平均每10万人的配置数量也只有十几台,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配备的数量。


而根据专家的建议,理想的标准是“每十万人配置100~200 台AED”。


当然,这个问题的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一个是技术壁垒和成本。长期以来,AED产品的技术和市场都被国外公司垄断,每台价格一度高达4万元以上,使用期限也就是10年左右。在使用期间,还要对仪器进行大量的维护、检修。


而且这种仪器的研发周期并不短,从立项到上市一般都要十来年,对企业的资金要求非常高。


更大的问题来自于人们的观念。哪怕有了AED,大部分人都不敢用、不会用。


有调查显示,80.3%的群众从未听说过AED;即便是在选修了急救常识的人群中,能够准确说出AED使用方法的也仅为 22.94%。


由于大家对AED的认知严重不足,即使在配备了AED的场合,一旦有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所能得到的处置方式仍然是「找医生」。这不仅使得本应救人性命的 AED成了玻璃橱窗中的摆设,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要救下一个濒临猝死的人,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3

这是一场马拉松


AED的普及,是一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的大突围,这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幸运的是,如今事情正在向好的一面发展。


在技术端,早在2013年,迈瑞医疗就发布了中国第一款双相波AED除颤仪产品,中国AED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被打破。


在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力下,近年来AED在我国得到大力推广、配置数量大幅提升。从迈瑞医疗AED的销量来看,2015年,他们的销量是5000台左右,到2020年,已经达到了2.5万台。

平均每天死亡1500人!心脏骤停,离我们有多远?

时至今日,迈瑞医疗生产的AED已在公共场所成功挽救了78位患者的生命。


“从开机到放电准备完成只要7秒钟,做到每秒必争。”


以迈瑞医疗为代表的国产AED,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随着自主技术的崛起,时至今日,国产的AED价格已经降到3万元以下,极大地降低了普及成本。


社会观念上的障碍也正在被扫除。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即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规定——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意味着,人们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AED 实施救助,无论结果怎么样,都不需要担心责任问题。而在地方,杭州在出台的AED管理办法中,加入了“好心人条款”。


企业也在努力。近年来,迈瑞医疗积极与120、红十字会和社会公益组织等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以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技能。

平均每天死亡1500人!心脏骤停,离我们有多远?

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时至今日,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机场、高铁站、火车站、地铁站几乎都可以看到AED的身影。


这场延续生命的马拉松,一直都在往前推进。


4

结语


在如今的中国,公众场所AED覆盖率最高的城市是深圳。未来5—10年,深圳将达到每10万人300台的国际标准配置。


深圳的觉醒,源于2014年深圳地铁内的一起猝死事件。


一名IBM公司员工在深圳地铁水湾站倒地不起,在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施救后仍不治身亡。


但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包括地铁工作人员在内,周围没有人上前对患者进行施救。


在当时“扶不扶”的伦理环境下,整个社会的急救知识和意识都极度匮乏。


从那之后,深圳地方开始重视公共急救问题。深圳本土企业迈瑞医疗也率先建议在深圳人流密集场所配备AED设备,目前已部署安装了6500余台AED,在深圳的公共场所已随处可见AED的身影,市民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平均每天死亡1500人!心脏骤停,离我们有多远?

每一个时代里,大的改变都是从小的事件开始的。无数个小事件,最终会凝结成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同样,无数个AED,最终也会变成每一个生命的守护者!

来源:包不同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帖子看完了,快捷扫码分享一下吧

投喂支持
6人点赞
全部回帖
植物搜藏者
1楼
2021-07-10 10:49
一方面要注重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要普及急救知识,这样才会减少死亡率
1条回复
2 举报 引用
这个是认证
Neo紫为旎
2楼
2021-07-10 17:58
要有一点救助意识
0 举报 引用
这个是认证
轩辕之箭
3楼
2021-07-12 11:51
远离肥胖
1条回复
1 举报 引用
未时宴
4楼
2021-07-12 14:12
高以翔的猝死,袁弘发了一条消息呼吁演员工作时间减少,大家都批评他演员收入高还矫情。 此事暂且不论,但猝死这个事是值得重视的,现在睡眠不足的小伙伴越来越多,猝死的也就越来越多。 这篇文章虽然简略,但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心肺复苏。
0 举报 引用
一起看夕阳吧
5楼
2021-07-12 15:16
急救知识。我每次看到这样的文章,都会点进去进行学习,一遍又一遍,虽然还是怕突发事件时,大脑会短路,不会操作,但是看多了,应该会形成反应吧?希望每个人都学学,也希望大家都用不上。
0 举报 引用
权力的游戏厅
6楼
2021-07-12 16:57

引用轩辕之箭发表的:

远离肥胖

这和肥胖没有很大的关心,肥胖只是一个很小的原因
0 举报 引用
这个是认证
非职业半仙
7楼
2021-07-12 17:06
生死时速
0 举报 引用
暖暖手
8楼
2021-07-13 17:28

引用植物搜藏者发表的:

一方面要注重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要普及急救知识,这样才会减少死亡率

现在会急救的人应该真的很少
0 举报 引用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