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评论
11 1
分享

[转载]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我们到底该怎么看?

名字就是帅 楼主
2021-05-14 19:30 270078 11
举报 收藏本帖

我解释下为啥这么说,相信大家看完也能接受。


1

 成本问题


文章开始,咱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为啥要转移?


首先是中国这边的成本越来越高。


这里的成本元素很多,人力的,环境的,政府的,都有。


人力的比较明显,一般低端制造业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工资低,而是枯燥乏味,经常十几个小时站在流水线前,每天两班倒,做一些完全机械重复的事,甚至连话也不让说,上趟厕所都要憋到特定时间。


这种生活可能60后能接受,70后也凑合,80后估计就没法接受了,问题是这类工厂只要年轻人,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人家还不要,只要90后,最好是95后,年轻力壮,正好给他们当干电池。


但是90后你们懂的,尤其是95后,别说去这类工厂了,让他们坐办公室都能跟领导打起来,所以那种工厂现在也叫“城市落脚点”说的是不少村里的年轻人进城后没地方去,想赶紧找个工作,这时候一般去那种地方,去了发现根本没法接受,工作太过反人类,很快就跑了。


而且他们很快就发现,这类工厂不仅工作反人类,连工资也挺反动,工作垃圾工资还低,所以他们在这种地方上几天班就去干别的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纳闷,那些工厂既然工作差留不住人,就不能提高点工资?


也不是不能,很多工厂也是外包的,利润本来就很薄,他们的甲方就没给他们多少钱搞生产,如果给员工加工资,可能自己就不太赚了。


而且大家知道一个东西,叫微笑曲线吧,下图这样的:


图片


制造业本身就是整个产业链里最不赚钱的那部分,利润非常薄,利润大头都被研发和销售等服务业给吃了,留给制造业的利润就那么点,想多给员工都难。


那怎么办?可不可以向中国内地迁徙呢?


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有交通成本制约,我查了下,大概300公里陆运和10000公里海运成本差不多。


也就是说,往内地溜达300公里,成本跟在大海里一万公里是一样的,如果能在一万公里以内找到下家,就不如去海外。


如果是沿着长江往上游转移还是有可能的,毕竟长江可以跑大船,如果完全转到西部,可能本来也没多少的利润被陆运给吃光了。


从最近几年的经验来看,只有那些附加值高的产品才会从沿海向长江上游的重庆等城市转移,或者如果政府给补贴,也会向内陆转移。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吧,随着大家不愿意干这种活,以及中国人力成本上升,这些企业只有两个发展方向:如果成本允许,就上机器人;如果成本不允许,就继续全世界沿着海岸线找人力便宜的地方。


说起机器人,大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玩意非常高大上,应该很贵吧?


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机器人只有个手臂,只能做一两个机械的动作,反正雇的人也是作一两个动作,正好。


如果这个机械臂降价了,或者人力成本上升了,那就可以考虑买个这玩意。


南方现在已经有不少“熄灯工厂”,里边全是这种机器臂,工人只有在需要替换坏掉的机械臂的时候才进去。


现在的趋势也很明显,如果动作太简单,工人摆弄一个零件,需要的时间十秒之内,大概率在未来几年都会被机器取代掉。


如果工人需要一分多钟,可能还继续人工解决,上机械臂不划算。


如果动作比较复杂,一时半会机械臂取代不了人,或者说机械臂不太划算。那就得沿着海岸线去找人了,越南菲律宾就进入了视野。


这类工厂往往需要的不是人,而是给他们的机器配一个人形工具,所以越没个性越好,最好是那种在生存线上的人,他们最愿意干。


图片


2

 并不是所有工业我们都需要


人力成本这个问题好理解,不过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中国现在也不太欢迎这类企业,很多优惠减免措施也给取消了,又在搞环评,一轮又一轮,很多企业被赶出去了。


这一点大家可能纳闷了,这又是哪一出?制造业立国,为啥要赶?


其实也不复杂,因为工业和工业不一样,就跟我们说要科技立国,但是却基本没点制毒贩毒方面的科技点一样,工业当中有一部分也不那么美丽,整体大概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就是我们今天提到的这种没啥技术含量,上下游都不在我们这里,工厂里也没有上升空间,每个人做一个月和做十年都是一样的。整个生产车间没一个人需要带脑子,而且把年轻人当牲口使,如果用废了就扔回到社会,相当于成本让社会给担着。这几年搬走的主要是这种。


第二类是国产电器那种尽管收益没法跟那种头部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比,但是也产量巨大,而且整个价值链都在手里,从专利到销售网络都在国内,内循环利器,它们也在进化,这些年电器行业可以说是很成功的国产替代领域。


他们还有个好处,员工在里边通过磨砺,也可以成长往上爬。这种企业搬走的就比较少,因为他们需要带脑子的员工,东南亚提供不了。


第三类的代表就是京东方和大疆他们那种初期投入巨大,后期产出也大得离谱,这类企业不仅是政府鼓励的,而且不惜投入重资去支持,接下来很多年里,我国重点发展的也是这类工业。


这类企业优点很明显,它是不断进化的,在研发产品过程中,不断培养能打硬仗的工程师和干部,这些人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又可以做出更复杂更高水准的产品。


这些干部就算将来离开公司,也能把经验和技术扩散出去,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帮助的。这类企业最难搬走,因为他们并不依赖年轻劳动力,他们依赖中国的人才库和上下游产业群。


而且上文说了,生产其实不太盈利,最盈利的是研发和销售


不少人看到这个,很容易把研发销售与生产对立起来,觉得那两个领域真讨厌,千万别这么想,如果研发和销售在海外,生产在国内,大部分外企都是这样的,那确实是很对立的。一旦研发销售生产都在国内,那它们就是个利益共同体了。


第三类企业把研发和销售也控制在手里,相当于说整个链条上的利润都被自己吃了,能反哺制造领域,不那么往死里压榨工人们。


这就不是那种代工能比的,代工都是把最赚钱的部分让别人吃了,我们做最苦最累最没钱的部分,而且关键是没啥提升,现代制造业跟古代作坊不一样,功能改进主要在实验室,不再制造现场。


如果大家不理解就想想,比如改进发动机效率的,都是一些科学家,而不是工人,工人都是螺丝钉,早已不是以前的工匠了,他们连全局是啥样都看不见。


大家看出来了吧,这三种工业类型其实是不同阶段的三个发展型号,就跟钢铁侠的历代战甲似的,马克1型,马克2型,马克3型,每一代都跟上一代有点像,但是又不大一样。


我国当初起步就是搞第一类,这些企业给中国赚到了最早的启动资金,顺便把国外的管理技术带入中国。


随后我国自己的企业从草莽中崛起,学习了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后,也就产生了第二类。最近这些年出现了第三类,又硬又能打的国产品牌。


图片


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四十年前我们倒是想发展第三类,也没法发展。


如果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以第一类企业为荣,那就是脑子被驴踢了。


更重要的是,人在第一类企业里是没有任何提升的,那是个高度螺丝化的地方,为了提升效率,把工序一直拆分到每个人就几个动作,掐着秒表让你操作,而你甚至不知道你在做啥,也就谈不上进步和提升,只能是手越来越快。


这就跟驴拉磨似的,工作量按理说可以绕地球一圈了,其实还在一平米见方的地方,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人力之所以是资源,是因为可以提升,如果不能提升当牲口使,那根本不是资源。


现在年轻人数量本来就不足,你把大家圈起来搞这玩意,年轻人自己不大乐意,政府肯定也不是太满意。


这种操作一般都是在工业化前期,国内实在是没有任何启动资金,只能是搞点血汗工厂赚点钱,那种感觉就好像美国崛起前主要业务就是给英国种棉花,等自己发展起来,就不想搞这事了,北方联邦军南下,烧掉庄园枪毙庄园主,强制来了一拨产业升级。


现在的美国肯定不可能去种棉花度日了,中国也不可能继续把越来越稀缺的工业用地给血汗工厂,更不可能把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当燃料给血汗工厂烧。


中国在2012年达到了劳动人口的顶峰(是劳动人口,不是人口),从那以后开始变少,工人工资上涨明显,这种上涨导致不少工厂出走。也就在那一年,中国开始进入了“去工业化阶段”


“去工业化”这个词听着很吓人,我第一次在黄奇帆的书中看到也惊了,第一感觉中国今后不搞工业了。


其实不是,这个词说今后不会像以前那样无条件欢迎别人来建厂,中国土地本来就不够,所以要提升产业质量,不能再以量取胜。


问题是产业要升级,往往会导致社会的服务业占比越来越大。


这一点大家可能理解起来很费劲,好好的聊工业,怎么就跑服务业去了?而且拜一些人的奇怪宣传,竟然污名化服务业,这个就稍微有点反智了,我们今天把这个逻辑说清楚。


也不复杂,因为不想干苦力就得升级,想升级工业就得不断研发、提高科技水平不是?还得得到融资方面的支持。


研发就是服务业,科研就是服务业,对应的金融支持也是服务业。


所以说,你如果不准备像以前一样一直搞低端生产,而是准备提高科研水平,那就得不断投入经费搞研发,这种情况下,服务业就开始蓬勃发展。上一张图,大家可以看看:


图片


大概就在2012年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值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并且从业者也开始不断攀升。


我放一段数据吧,如果不想看可以直接跳过:


201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5.7%


截至2019年年末,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4亿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5.1%,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7.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7.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连续5年上升,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过去十年里,前两个产业的人口都在减少,一直在向第三产业集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个趋势还会继续。


而且高端产能是供不应求的,比如显卡和芯片什么的,低端产能却是严重过剩的,过剩到啥地步呢?


中国的血汗工厂互相竞争,互相压价,以至于后来不少企业都基本赚不到钱,甚至赔钱,靠外贸补贴度日。


不过这种状态今年可能要终结了,国家刚取消了146种产品的出口退税,不少工厂就要停工了。


更重要的是,那种工厂的员工工资太低,也没啥上涨空间,不但没上涨空间,还面临一个问题,在那里边工作几年啥都学不到,也没啥购买力,我们经常聊的内循环,内需,城镇居民消费,都和这些人不太搭边。


这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人口问题嘛,大家都喜欢说“人口结构”“社保危机”,担心年轻人少了,社保也不够。


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年轻人都流入这种企业,连五险一金也不交,他们对社保的帮助也就基本为零,这类人口再多,也没啥帮助。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彻底明白了为啥年轻人尽管可能学历不好,但是依旧用脚投票,能不去就坚决不去这种地方。


甚至那些不断强调低端制造业有多好的人,也不愿意送自己的娃去这种地方。


所以吧,大家说起“工业”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根本就不该呆在我们国家。就算我们现在没法把他们弄出去,将来也是肯定不要的。


当然了,不一定完全赶出去,升级也是个办法,很多产能看着低端,那是因为消耗大量的年轻人,效率差,最后大家都还没赚到钱,投入产出比太低。如果稍微升级下,成了自动化工厂,产出没啥变化,全程不需要年轻人无谓的消耗了。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2025规划以及科技强国战略什么的吧?本质都是用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而且发达国家一般服务业都占到GDP的70%,美国占到80%。反倒是美国作为农业强国,农业在GDP的比重不到1%。


美国的服务业,一般说的是科技、金融、法律、医疗,这些给美国贡献了80%的GDP。


当然了,美国的金融法律医疗体系里有很多垃圾,不值得其他人学习,现在他们自己都在反思。


3

 高端制造业会跟服务业融合


说到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


我国现在的趋势就是让那种低端制造业要不升级,要不离开,反正不会像之前那样又是给政策又是给补助、还忍着他们高污染、把年轻人当燃料。


而且吧,东南亚那种动荡的局面和平均受教育程度,如果一个企业跑那里去,可见他们眼里只要年轻人那两只手,其他的啥都不要,这种企业留下来也没啥用。


大家不要看到什么苹果代工厂,三星工厂,就觉得非常高级,其实不是,高科技部分早就已经做完了,然后送去代工厂里做简单的组装,而且他们最盈利那部分也都在研发和销售,也就是服务业里边,比如苹果那个著名的环形大楼,苹果最赚钱那部分就是在那里边完成的。


图片


此外总有人说,只有低端制造业才能吸收人力。


说这话的人,其实还是把人当累赘,准备给一些年轻人找个地方呆着,根本不想管这个地方到底咋样,几年后会不会废。


只想把失业往后推,哪怕年轻人在里边过得非常苦还没啥收益,哪怕那个地方基本是一个反人类的地方。


我们上文说了,低端制造投入产出比太小,对社保什么的基本没啥贡献,员工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更别说给社会养老了,所以如果人口不断流入这些行业,也是人口变相在减少。


所以接下来肯定是提高制造水平,让工人去里边做有发展前途的职业,顺便要搞那些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比如研发、销售相关的,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而且大家可能不知道,某为在卖通信产品的时候,不惜把硬件白送,今后卖售后服务和增值业务(增值业务也都是软件的)。手机领域也有这个趋势,苹果看着是一家硬件公司,其实是一家软件和设计公司。特斯拉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只要大家赚到钱,并且不能是那种只够基本生活的钱,他们才会消费更加高端一些的东西,消费力上升,企业也就有了动力去研发更高端的产品,市场才能转起来,我们成天说内需,低端制造业的那些工人们他们可撑不起内需。


我们经常说先富带动后富,不能指望先富那群人发善心,肯定是他们有钱消费,他们的消费就是给他们提供服务的人的收入。


而中产阶级肯定是诞生于服务业的,因为这个行业里附加值大,边际成本低,大家赚的钱多。


这事不是说公不公平,而是市场规律就这样,除非体力工人特别少,加拿大那种,蓝领的工资才能上去。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你是个工人,你做一件产品赚一件产品的钱(现实中往往是参与某个产品的一个环节,不会完全由一个人做),哪怕一件产品只需要一分钟,那你每天的极限产能也就五六百件,那你的收益其实已经有了上限。


但是对于一个软件开发者来说,一个软件产品可以没成本复制百万次,最近一段时间,有个公司只有5个人,做了个游戏叫《英灵神殿》,卖了五百万份,除了给平台的扣点,剩下的都被他们几个分了,他们自己现在每人都分了接近5000万,一夜之间屌丝变富豪。


大家想想,如果这个游戏不是软件,而是实物,他们要生产,要发货,最后快递到买家手上,根本不可能赚到这么多钱。


这也给大家提醒了一件事,想赚钱发家,一定要往这种“低边际成本”行业发展,这种行业才自带爆发性。


科研也一样,一个小小的改进可能惠及上千万的人,相关工作者的收入自然也就高得多。说到这里你可能纳闷,听说科学家收入也不高啊?这种往往是国家养着的那种科学家,没法直接转换成商业价值。


美国那边也一样,大学养着的科学家收入远远没法跟谷歌的相比,甚至NASA的科学家都没法跟去了SPACEX的比。


因为后者可以直接把研究套现,前者还不行。


随着这些高收入群体的壮大,他们会吃饭、娱乐、按摩、旅游,这些也会卷入大量的人口,这时候的服务业才是大家平时说的那个。


社会也就运转起来了,事实上我国现在就是这样的,这两年那些方便面火腿食品销量开始走低,而酸奶之类的中产消费开始走高,宠物消费越来越贵,现在狗子看个病动不动好几千上万,也跟这事有关。


这些消费也会提高基层老百姓的收入。


多说一句,很多人依旧没弄清楚“消费能力”,以为人多就消费力强,其实错的没谱了。消费的关键是你收入减去维持生活那部分之后,剩下的钱,比如一个人月入三千,去掉租房吃饭没啥钱了,那他的消费力也非常差。


但是如果他有一万,去掉三千基本生活费,剩下的七千可以养宠物,买衣服,去旅游,这才是消费力。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我们不要跟别人比低端,也不要比劳动力廉价,劳动力廉价就意味着工资低,必然没啥消费,最后的结果就是成天给别人累死累活,然后自己还对自己艰苦奋斗挺满意,这就是自我感动。


图片


4

 尾声


这个话题这段时间在微博上说了几次,有个小伙伴找我,他说他94年的,高中读完就不读了,去干过流水线工,后来送过快递,做过水漏,现在上门修手机。


他说他这辈子最不能想起的就是在东莞流水线的那三个月,人间地狱,每天累得半死,上个厕所还要看人脸色,住的地方旁边就是厂房,厂房机器轰鸣,人休机器不休,他们照样睡的死死的,三个月内他们一起来的都跑光了。


后来去送快递,尽管快递也苦,一开始赚不了几个钱,不过离开工厂那段时间是他这辈子最轻松的一段时间,自由了太多,状态好干到凌晨,状态不好干脆不出门,反正是再也不想回工厂。


后来摔了一跤,担心迟早被车撞,于是就去学修手机,一开始赚的少,后来干活认真细致,业务越来越熟,又加了好多人的微信,开始在朋友圈收二手手机和电脑,尤其妹子用过的电子产品,把膜去了就跟新的一样,能以九成新折价卖出去,现在有时候一个月能赚几千块,有时候运气特别好能赚到两三万。


他说将来往哪发展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工厂了,赚的少倒是其次,完全没自由和自尊,感觉在那里呆的年头长了就成废人了。


现在尽管也谈不上多有前途,但是有太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可以跟其他人聊,看看还能做点啥,反正总有事做。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他这样想,但是我觉得他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受不了那些约束,从制造业逃离,再也不想回去。


我理解这也是当下制造业的一个明显困局,给年轻人加钱都不去,问题是工厂给的钱也不高。


另一个小伙伴说了一件事我觉得也很有意思,他说“码农们的996在我们这里算个屁,只是没人给我们说话,我们的事传出去能吓你们一跳”。


所以说,发展制造业,最后还是得提高制造业水准,只有水平上去了,附加值才能上去,给工人的工资和条件才能上去。


另一方面把劳动法落实到位了,这一点也很重要,国人吃苦耐劳,但是不能任由一些人打劫另一些人,这种状态肯定没法持久。


人口红利本身是一时的,说的是年轻人多,年龄结构好,如果要维持这种红利,就得生更多的年轻人出来,最后跟个庞氏骗局那种金字塔似的,每家都得生三个以上,根本没法操作。


所以所有的“红利”最后都得还,就不要想着这种红利一直持续下去了。


再强调一遍吧:


艰苦奋斗的目的不是为了一直艰苦


搞低端制造业的目的不是为了一直低端


此外也可以像德国那样,有强大的服务业,服务业的附加值高,交税也多(工人本来收入就低,找他们征税也不合适),通过二次分配给工人补贴,以此来改善工人的境遇,兼顾做到了服务业和工业都强大。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到最后还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尤其是政府解除了补助之后,今后更是只剩下市场规律了。


既然市场规律让他们离开,说明他们在中国确实以那个工资招不到人,招不到人说明工人都有别的地方去,那工厂想搬就搬走吧。


由此可见,中国产业升级既是被迫的,也是顺势而为的,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接下来的一些年里,顶多十年吧,想也不用想,一部分制造业会转向高端生产,同时向服务业升级。


另一部分不是转换成自动工厂,就是搬离中国,否则既招不到人,也赚不到钱。


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反正是不可阻挡的,我知道很多人恋恋不舍那些低端产能,不过确实没啥用,规律比人强,不接受也得接受。


来源:九边(ID:ertoumu893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帖子看完了,快捷扫码分享一下吧

投喂支持
1人点赞
全部回帖
猫友1314514
1楼
2021-05-15 09:46
看完了。讲的很透彻。想上进就要学习提高。不提高就要被淘汰的。想过好日子只能不断充实自己。
0 举报 引用
驰骋天下2020
2楼
2021-05-15 11:43
低端制造业,靠过度压榨劳动力为盈利手段的低端制造业,注定没有出路。
1条回复
0 举报 引用
驰骋天下2020
3楼
2021-05-15 11:44
这种低端制造业走就走了,迟早会被淘汰的。
0 举报 引用
大袋佬
4楼
2021-05-16 11:52
用语还算平和,分析也不错但是!但是中国远没到不靠制造业而生存的年代。为什么一个珠三角产值能顶他处一个省?不是神马第三产业。工业立国是欧美的路子,中国可以另辟?
1条回复
1 举报 引用
芒剑
5楼
2021-05-16 12:08

引用大袋佬发表的:

用语还算平和,分析也不错但是!但是中国远没到不靠制造业而生存的年代。为什么一个珠三角产值能顶他处一个省?不是神马第三产业。工业立国是欧美的路子,中国可以另辟?

以为自己也欧美了
1 举报 引用
TNT2012
6楼
2021-05-16 15:58

引用驰骋天下2020发表的:

低端制造业,靠过度压榨劳动力为盈利手段的低端制造业,注定没有出路。

低端制造业走容易,中高端制造业立起来不容易。一个华为就被各种围堵。就算人家不堵,象华为这样,在中高端制造业有世界竞争实力的,中国凤毛麟角。根源在教育,中国的教育不仅仅要加大投入,更要撕开遮羞布,彻底看清楚千来来中国教育产出效率极其低下,导致思想停滞、社会停滞、科技停滞。看清楚没有了科举的科举教育还在束缚着华夏
0 举报 引用
fazui
7楼
2021-05-17 02:37
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曹德旺在美国投资建厂,以及“除了人力,什么都比美国贵”的一番话,点燃了企业税负的话题。

国税总局官网近日刊文称,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死亡税负”说法太片面。那么,中国企业税负究竟如何?

多赚以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Wind梳理近十年纳税数据发现:十年间,A股公司纳税总s额21.31万亿元。其中,2015年上市公司纳税总额约3.37万亿元,较2006年的约8050亿元增长319%。

在税负方面,2015年A股公司收入税负13.34%。有学者认为,利润税负更能真实反映公司税负。多赚君统计后发现,2015年A股公司利润税负达147.52%。

从行业来看,2015年采掘业平均利润税负高达1034.55%,为所有行业最高,而金融保险业,平均利润税负在所有行业中最低,为72.86%。

在数量上占A股半壁江山的制造业,2015年收入税负为9.06%,利润税负达到179.28%,高于A股平均利润税负。(知乎 发布于 2016-12-28)
0 举报 引用
f55412
8楼
2021-05-17 07:09
低端制造是高端制造的基础,没有众多的低端制造人才,哪来顶尖制造工匠。所以,轻易地放弃是自断后路。
2条回复
1 举报 引用
猫友1883900
9楼
2021-05-17 14:43

引用f55412发表的:

低端制造是高端制造的基础,没有众多的低端制造人才,哪来顶尖制造工匠。所以,轻易地放弃是自断后路。

有了小学毕业的就必然会有研究生?
那咱们光办小学不就完了,中学大学完全是浪费啊。。。哈哈
0 举报 引用
驰骋天下2020
10楼
2021-05-17 21:03

引用f55412发表的:

低端制造是高端制造的基础,没有众多的低端制造人才,哪来顶尖制造工匠。所以,轻易地放弃是自断后路。

低端制造业是高端制造业的沼泽,会慢慢吞没高端制造业。如果劳动法还不管用。
0 举报 引用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