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评论
4 47
分享

[转载] 养老、生育、房价、财富死循环……你正在面临结构性的财富困境

沐雨诗心 楼主
2021-03-06 22:51 208230 4
举报 收藏本帖

 “仅从调查来看,货拉拉事件感觉是两个生活不易的人相互毁灭的故事。”

  这是我开年以来听到最难过的话了。

  一个23岁的女孩,为了省那100块钱的搬运费,自己前前后后搬了15趟行李。

  一个背负家庭重担的司机,为了争分夺秒多赚一单,冒险抄近路避开两个红绿灯。

  无尽的猜疑在女孩的脑海中放映,最后做了极端的选择,酿成悲剧。

  网友说,女孩多给100元让司机帮忙,多大的事儿。

  网友说,司机少挣一单的钱,让女孩安心,多大的事儿。

  如果这样看,似乎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

  女孩的背后,是独自一人在城市打拼的不易,是对自己挣来的钱的珍惜。她背后有一个家庭,她要为未来打拼,还需要自己积攒本金,努力在长沙买下一套房。

  对她来说,每一分钱能省则省。

  司机的背后,是一整个家庭需要照养,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发生什么意外,这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可能就此崩溃,而一个晚上,他只能挣几十块的车费。

  对他来说,每一分钱要争分夺秒地挣。

  ……每个中国人都在为钱拼命,努力不被生活打败。

  我们困在平台系统里了?

  我们是陷进了钱的困境里。

  01

  生存,

  育儿,

  养老,

  买房……

  随便说一个词都能把国人压垮。

  残忍地说,我们还在为生存而挣钱。

  今天想和大家认真聊聊,有些问题越早意识到,才能更好地做出应对。

  我知道,大家每天忙碌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很难有时间对大环境有个整体的感知。

  但有一些动向和变化,是我们必须知道的。

  第一个动向,春节回来后,深圳房价悄悄“消失”了。

  从2月份开始,深圳的房价被悄悄移出权威房价统计网站“中国房价行情网”。

  

  我们知道,从去年7月开始,深圳都在陆续出台越来越严厉的调控政策。

  无奈的是,深圳房价还是有涨无跌。

  只要把深圳房价消失,它就没有涨价。——到了多么迫不得已的时刻,才采取的这一调控措施。

  幸好,我们一直有统计过去的数据。以防万一,这里就不放数据,大家想知道过去几个月各城市涨幅,可以在文末领。

  02

  我们之前一直说,资本市场要发展起来了。

  资金搬家,发展资本市场,助力实体企业,迫在眉睫。

  的确是。

  但这里还有一个不得不压房价的原因。

  ——生育率真的太低了。

  什么是最好的避孕药?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

  和过去十年疯涨的房价相比,我国的出生人口一年比一年低。

  我们看看2020全出生人口数和2019的同比,这跌幅真够吓人。

  

  (数据:智谷趋势)

  甚至在今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没有公布上年的出生人口数据。

  虽然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解释:“人口普查是十年一次,第六次人口普查也是在11月份进行的,于第二年4月份公布。202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也将在4月份向全社会公布,今天提供不了数据,请理解。”

  为了应对低生育率,把生育权利交还给老百姓,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

  所以东北地区探索全面开放生育限制,全国考虑“开放三胎”,这是第二个动向。

  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随着出生人口越来越少,我国的人口结构也越来越老龄化。

  第三个动向,“延迟退休”真的要来了。

  “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延迟退休具体改革方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月26日公开表示。

  延迟退休的推出,主要为了缓和两个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二是社保养老金的空缺。

  但是,延迟退休才没那么简单。

  03

  前几天,在大厂996的朋友和我通电话,说起延迟退休的话题,她默默说了一句,“能干到35岁就不错了。”

  累,是一方面;35岁之后被企业抛弃,更是一个难题。

  延迟退休,远没有专家想的那么简单。

  拿隔壁的韩国举例子,虽然法定退休年龄是60岁,但实际上不少韩国人顶着70岁的高龄也在工作或找工作的路上。

  讽刺的是,因为国内没就业机会,大量韩国年轻人跑到海外就业。

  韩国政府早在2013年出台了“韩国人出国就业”计划。据《参考消息》报道,这些毕业生有1/3去了日本,1/4去了美国,剩下的分布在中国台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再看看韩国高企的房价和极低的生育率,似乎陷入了死循环。

  

  (数据来源:Kookmin Bank,韩国房价变化)

  

  (数据:韩国政府发布,1960年以来的生育率)

  我们再看看国内现在的情况。

  这边鼓励延迟退休,另一边毕业生面对着严重的“内卷”,就业难。

  而房价管控从目前是数据来看还未奏效。

  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抄作业”吗?似乎有点难。

  韩国官员回应质疑“不担心人才流失吗?”——“解决人民贫困是最迫切的问题。”

  所以,低生育率不可怕,延迟退休也不可怕。

  可怕的是“未富先老”。

  04

  的确,政府会不断地提出解决方案,不管是“渐进式退休”、还是国企补充社保养老金,这些都正在研究中。

  但我们心里也很清楚,不确定性太大。

  而且,14亿人口,能分到多少也是个问题。

  所以,为什么说是结构性问题?因为积重难返。

  我们做智友学院以来,一直希望每位智友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家庭资产管理知识。

  不管你处于哪一个年纪,合理规划现金流,应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真诚地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做好准备。

  第一,建立起四个账户。

  我们回过头想想我们的管钱习惯,大概有个分类:

  1)咱们肯定有一部分钱是用于日常开销和固定支出的,这叫做“着急的钱”,随时会用上;

  2)其次,也有一部分钱是“不着急的钱”,几年内用不上,大家一般会用来做投资。

  所以大部分人已经有两个账户:现金账户和投资账户。

  为了更好地规划理财投资,我们还需要两个账户把完整的资产配置体系搭建起来。——“防风险的钱”、“安全的钱”。

  总结一下,就是四个账户:

  1)防风险的钱:保障账户,通过购置保险等撬动高额医疗保费,转移生命财产风险。

  2)着急的钱:现金账户,强调便利性和安全性,不能亏,随时能花。

  3)安全的钱:保本账户,强调安全性,可以放得久,但必须保本。

  4)不着急的钱:投资账户,强调高收益,同时也意味着高风险。

  

  如果是年轻投资者,可以先从现金账户、投资账户配置起。而配置的下一步,就是尽可能地寻找优质的投资产品。

  二,学会识别各类投资产品。

  大多数人平时买投资产品,只知道简单区别银行理财、基金和股票。

  但是为什么你买的基金暴涨暴跌,别人买的基金却是稳稳的幸福?为什么不同的银行理财收益不同?

  这些产品的下一层,是更细分具体的金融产品。

  举个简单的例子,基金的分类:

  1)股票型基金:股票仓位≥80%

  2)债券型基金:债券仓位≥80%

  3)混合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偏债型基金、配置型基金

  很多买了多年基金的基民都还没搞懂各类基金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要搞懂各类投资产品的区别,一为了知道收益从何而来,二为了更好地做配置,三为了防骗。

  当年P2P骗了多少人,原始股投资又骗了多少人。现在,郭树清直接给出界限“超过6%的保本收益,绝对是骗人的。”

  一句话总结,要穿透产品的底层资产。

  第三,年轻时努力积累财富资本。

  在我们年轻时,一定要通过投资去积累财富。华尔街日报发布过一个统计数据,只要拉长时间周期,股票是比银行存款收益更高的。

  下图,绿线是股票投资,黄线是银行存款。虽然股票波动大,但盈亏同源,拉长时间看,股票收益更高。

  

  当然了,这里我们并非鼓励大家去炒股。如果是刚开始学习投资的朋友,我们还是建议大家通过基金定投的方式去参与到股市的红利中。

  为什么推荐基金定投?

  不需要择时,无脑定投。只要长期坚持,而国家经济整体往上走,就一定能赚钱。

  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假设从07年10月16日牛市最高点开始定投,每周定投500块,不管牛熊每周无脑定投到现在,总投入34.35万,净赚28.6万,总资产62.95万。

  

  定投不是收益率最高的一种投资方式,却是能让跑赢大盘、最省心省力的一种方法。

  最后,大家一定要注重保障账户,也就是配置好保险。越是不富裕越要买。否则大病袭来,中产变无产,是一瞬间的事情。

  四个账户搭配好,为养老做好准备。

作者 | 卢卡斯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帖子看完了,快捷扫码分享一下吧

投喂支持
47人点赞
全部回帖
这个是认证
莫言末夕
1楼
2021-03-06 23:01
每个中国人都在为钱拼命,努力不被生活打败。
0 举报 引用
两手抓
2楼
2021-03-08 19:16
你就扯吧,女的一月收入20000呢,我看就是个精神有问题.要查查有没有这方面的就诊记录.
0 举报 引用
猫友1041715
3楼
2021-03-06 23:16
身之所在皆一楼
0 举报 引用
猫友1501579
4楼
2021-03-06 23:41
有深度的内容竟然没人看没人留言,这届网民到底怎么了?
0 举报 引用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