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弘扬新四军(铁军)革命精神

漳州市新四军研究会 13天前 重庆市
120

一首军歌,磅礴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新四军是一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抗战劲旅。在新四军发展壮大的斗争历程中,诞生和流传了一批经典乐曲,不仅记录了广大将士热血奋战的峥嵘岁月,也予人以无限的精神力量,这些乐曲以其旋律优美、歌词深刻、情感真挚等特点赢得了广泛赞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193777日,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濒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国共第二次合作,南方814个地区红军和红军游击队下山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这是继八路军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支抗日劲旅,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

 

1939223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次日,在欢迎会上,刚从苏南茅山敌后根据地回来的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演唱了法国革命歌曲《马赛曲》。大家感慨地说,新四军应该像八路军那样,有一支威武雄壮的军歌,让全军唱起来,以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前进步伐,激励斗志。3月末,陈毅写了一首白话体长诗,名《十年》,作为新四军军歌初稿。《十年》送达新四军军部后,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军部秘书长李一氓、军部宣传部长朱镜我等人进行了集体修改,突出东进抗战和向敌后发展的思想。19391011日,《抗敌报》刊登颁布学唱《新四军军歌》的命令及歌谱。军歌磅礴深沉,意志坚强,体现了新四军勇猛、刚毅、敢于胜利的英勇气概,激发了广大将士气冲霄汉、抗战到底的战斗意志。

 

新四军是在艰苦奋斗中发展壮大的,成立之初只有10300人、6200支枪和4个支队。华中抗日根据地斗争形势十分险恶,日伪顽和地方实力派势力犬牙交错,错综复杂,新四军处在多方夹击之中,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在血雨腥风中,新四军“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突破种种困境和危险,深入华中敌后战场,像一把钢刀直插敌人的心脏。在频繁残酷的军事战斗中,新四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斗奇迹,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新四军军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将士在雄壮旋律的感召下,振奋精神、浴血杀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时至今日,这首军歌依然慷慨激昂、催人奋进。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在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至今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白菜心》。20231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时,吟读了民谣的后半句:“新四军,新四军,你为人民死,人民得你生,大家来参军。”这首口耳相传的民谣,唱出了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百姓结下的鱼水深情。

 

《白菜心》首次见报于194379日的《盐阜报》头版头条文章《新四军在华中》,“此为华中人民要求参军前线之歌谣”。《白菜心》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极具号召力和凝聚力,传遍大江南北,凝聚起千万军民的力量,齐心奔赴华中战场,广泛抗击日军。新四军自挺进华中后,先后取得韦岗、云岭、黄桥、车桥战斗战役的胜利,唤起了人民群众誓死抵抗,绝不做亡国奴的民族精神。共产党的抗战政策也得到了更多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四军迅速同群众建立起相互依存、同甘苦共命运的亲密关系,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兄弟同上战场的感人场面。在《白菜心》的感召之下,参军人数急速增长。很多老战士回忆说:“我们就是唱着‘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歌儿去当新四军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一个村庄就是新四军的一个兵营、一座学校,而对日伪军来说就是一座碉堡、一块墓地。新四军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才能终成燎原之势。

 

一首《白菜心》,道出了“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前进的动力。善于凝聚民心共识,才能握指成拳、合力致远。

 

19412月,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华中鲁艺)成立于盐城,是新四军艺术的摇篮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堡垒,来自全国各地有志抗日的文化工作者400多人汇集于此,用文章唤民众,以弦歌救亡国,王海纹就是其中一员。


王海纹,1924年出生,本名俞中和,其父是上海知名爱国律师俞钟骆,新中国成立后为最高人民法院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顾问。俞家有五个孩子,王海纹排行第二,她的大姐王海波(本名俞启英)是上海光华大学学生,中共地下党员。受大姐影响,王海纹也满怀报国热情,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经常在街头演讲、演活报剧,但也因此暴露了身份,组织安排她转移至盐城,投身华中鲁艺,成为了一名新四军文艺战士。

 

从繁华热闹的大上海到贫穷荒凉的苏北盐城,王海纹换下华丽的旗袍,穿上了朴素的战袍,生活过得非常艰苦。住“神仙宫”(破庙)、睡“金丝鸭绒褥(稻草铺)”、吃“蛋炒饭”(玉米糁子饭)、上课的地方多半在荒郊野外,敌机侵袭时,就隐蔽在坟场边,但王海纹为内心深处的信仰,很快适应了战地艰苦的生活,积极参加到轰轰烈烈的以抗战为主题的文化运动中。王海纹既是话剧队演员,又是合唱队歌手,是当年盐阜区文艺界中璀璨耀眼的文艺之花。著名戏剧家刘保罗、许幸之很欣赏她的表演,认为她是最有培养前途的演员,陈毅也多次称赞她的舞台表演。

 

1941年夏,日伪军集中了两万余兵力,发动了对盐阜地区的第一次大“扫荡”。7月23日,华中鲁艺师生在转移的过程中与日军发生遭遇战。24日,王海纹和她的几位女同学被堵在了桥南的河岸上,没有瞬间的犹豫,王海纹和其他女生都纵身跃下,投河殉国,王海纹牺牲时年仅17岁。

 

多年后,王海纹对共产主义信仰坚定追求的故事,极大地震撼了当代知名小提琴家盛小华。盛小华决定用一首音乐作品来讲述王海纹的故事,于是小提琴独奏曲《一件旗袍的追思》诞生了。这首小提琴独奏曲以其悠扬动人的旋律,赞颂了新四军文艺战士崇高的革命追求和远大理想。透过音乐的叙述,观众们仿佛一次次地穿越回当时的场景,耳畔回荡着的,是峥嵘岁月里那动人的青春誓言,也坚定了当代青年不惧艰险、矢志报国、忠贞不渝的信念和情怀。

 

从《新四军军歌》到《白菜心》再到《一件旗袍的追思》,一首首红色乐曲,每一个跃动的音符都满溢着革命激情,更展现了新四军战胜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令我们在感受“老歌新传”的同时得到精神洗礼。新征程上,我们有责任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精神血脉,将嘹亮的歌声一直传唱下去。

 

来源:《群众·大众学堂》杂志2024年第1

作者:李曼容(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