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看完这届阴间开幕式,我愈发怀念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这个是认证

迷影映画

2021-07-24 21:11

46159 0 0

​昨天,是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的日子。

 

因为去年受全球疫情的影响,东京奥运会成为历史上首次因疫情而延迟举办的奥运会。

 

再加上,作为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体育盛会,奥运会的影响力早已远超体育领域。

 

也因此,昨晚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备受全世界观众的期待与关注。

 


然而这届奥运会开幕式,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不少调(tu)(cao)

 

原本之前东京街头的巨型人脸气球就被很多人吐槽,让人感觉是阴间艺术。

 


结果就在开幕式前一天,导演小林贤太郎因不当言论被辞退,

 

这已是自去年12月以来,第三位被解雇的开闭幕式导演了。

 


万万没想到开幕式上的表演,更是让很多观众直呼:看不懂却大受震撼系列


虽然迟到了整整一年,现场没有观众喝彩,甚至它阴郁的艺术表演、现场灯光和音乐也被网友吐槽

 

因为文化和审美上的差异,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过于前卫的表演风格,很难被国内的普罗大众所接受。啥艺术感是没感受到,就感受到了阴森诡异的气息。

 


有网友甚至调侃说:艺术可以接地气,但不能接地府!

 


当然,也不是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没有赏心悦目的部分,比如网友呼声最高的环节应该是石原里美出现的镜头,凭一己之力把日本东京奥运会拉阳间



虽然中国代表团的登场让人感动和欢呼,但不得不说,看了东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更让人怀念起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事实上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昨晚东京奥运会开幕的同时,在视频网站上北京奥运会的相关视频居然上了热门,最高峰时居然有5万多名观众在重温这场13年前的开幕式。


 

尤其是看完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无疑会让很多人,更加怀念起2008年的那个夏天。


很多人都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才是YYDS!


 

这一期迷影君就通过一部纪录片,带大家重温关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记忆与感动!

 

《张艺谋的2008》

 


关于北京奥运会幕后故事的纪录片不少,但本片的豆瓣评分却高达9.5分。

 

顾名思义,纪录片是通过导演张艺谋的视角,来展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台前幕后。

 


纪录片共分8集,集时长不到25分钟,加起来相当于三个多小时的电影。

 

但看起来却丝毫不觉冗长,反而会由衷地生发一种感动。

 

既是为所有参与开幕式的工作人员的拼搏付出所感动,也是为这场开幕式背后所承载的伟大意义所感动。纪录片没有故作煽情,也没有刻意拔高,仅仅是如实纪录细节,便足够震撼。

 


整部纪录片的核心人物是张艺谋,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以他的视角为切入点,进而全景式地展现了——


这场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叹服的庆典,是如何筹办出来的?

 

在豆瓣上,点赞最多的评论是这样说的:

 

如果以前有些许对张艺谋的质疑和批判的话,看过这个,变成了五体投地的仰慕!

 


时间要倒回到20年前,2001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

 

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从此开始了中国的奥运之路。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两次申奥,但都没能成功,所以2001年宣布北京获得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刻,几乎举国都沸腾了,那个夜晚,神州大地上到处都响起了漫天春雷般的欢呼声。

 


所以2008年奥运会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同时,这种万众期待的背后,也意味着同样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作为奥运会的开幕式,要播出给全世界观众看,更是重中之重的环节。

 

所以任凭谁接到这个任务,都是一件压力很大的差事,毕竟背后是十几亿国人的目光。

 


巧合的是,奥林匹克与中国的几次“牵手”,张艺谋都曾参与其中。

 

早在2001年前后,张艺谋就曾主持北京申奥宣传片的拍摄,之后又担任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表演环节的总导演,负责创作把关当时的“北京八分钟”的表演。



然而雅典奥运会上的表演,却成了张艺谋职业生涯的一次滑铁卢。


张艺谋当时想要尽可能地展现中国文化元素,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不理想。

 

那场表演上,身着红布印花、超短旗袍,捧着民族乐器弹唱《茉莉花》的演奏者们一登场就引发了热议,不少人诟病,多种元素的大杂烩导致主题不鲜明,又过于传统。

 


而节目准备时间的不足,雅典方面的不配合,加上表演遭到了临时调整,让这次国际上的亮相在国内恶评如潮,也带给了张艺谋很大的压力。

 

这次表演的失误让张艺谋很受伤,所以奥组委再次找张艺谋参与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张艺谋的内心一度想要拒绝。

 


而且,在当时竞选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的13支团队中,张艺谋也并不占据优势。

 

要知道,当时参加创意竞标的团队里,无一例外都是行业内的顶尖大师,其中就包括了:和张艺谋同样出身第五代的名导陈凯歌、凭借《卧虎藏龙》拿到奥斯卡的华人导演李安,著名摇滚教父崔健等大腕。

 


而经历过雅典闭幕式滑铁卢的张艺谋,在当时面临着不小的质疑,甚至有领导认为张艺谋并非开幕式导演的最佳人选。

 

张艺谋曾经在采访中说过:


开幕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的后果,我剧组的人开玩笑说,基本上我就要流亡海外了,都骂死你了,真有人喝醉酒拿酒瓶子往你脑袋上锤

 


然而在整个创意竞标的过程中,张艺谋所带领的团队却最终凭借创意和方案获得了竞标中的最高分,所以最终张艺谋虽然竞选成总导演,但同时也吸收了其他竞标团队的成员,组成了一只相当庞大的项目创意组。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整个创意团队都堪称空前绝后。

 

除了总导演张艺谋外,更汇聚了当时国内超一流的艺术家团队,其中包括了: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和副团长陈维亚、著名烟火艺术家蔡国强、多次获得香港金像奖奖的造型师奚仲文、作家刘恒、武术指导程小东、画家陈丹青、法国艺术家马克·菲舍等。

 


然而即使这么多行业精英大拿聚集在一起,但面对奥运会开幕式这样世界级的项目,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依旧很大。

 

第一个难关就是,商量出一套既震惊世界又能展现东方文化的创意方案。

 

而且麻烦的是,参与项目的都是在各个领域卓有成就的顶尖艺术家,每个人的想法和理念都不相同,而且各个都有自己的创意,因此争论和碰撞必不可少。

 


而作为总导演的张艺谋更像是一个项目带头人,既要听取每个艺术家的想法,同时又要从这些形形色色的创意中,寻找出可以利用的闪光点,加以提炼整合,最终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比如开幕式上的第一个节目《缶之歌》,作为整个表演的序曲,必须要先声夺人。

 

开幕式上击缶而歌气贯长虹,尤其击缶倒计时,激情澎湃,叫人热血沸腾。

 


歌舞表演的总导演张继钢是这个节目的编导,后来曾在采访中回忆创作这个节目的构想:开幕式第一个节目必须要把世人给镇住,起初我们的方案是2008个人打鼓。

 

但有了这个创意后,张艺谋却力排众议,表示坚决不能用“鼓”,理由是鼓太常见了!

 


因为鼓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代表符号,张艺谋认为正是因为鼓太常见,所以被“用烂了”,他甚至举出了一个自己的例子,早在1990年张艺谋拍摄的广告片里就用了多人击鼓的大场面。

 

张艺谋和创意组的其他艺术家们都有相同的偏执,始终想着求新求变。

 


为了创新,项目组又找到了一种古乐器“柷”,


但又觉得不够粗犷,太清秀,再次被推翻。

 

可以说,奥运开幕式的创意团队一直是在不断推翻重来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思路。

 


鼓和柷都不行,创意团队想到了更具历史厚重感的缶,


最终,击缶而歌的创意获得了所有人的肯定。

 

但创意有了,执行起来却不容易,张艺谋对缶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震撼,但不要民间的那种鼓声;要青年人喜欢的音色,要有金石之声融入其中。

 


光是要满足能发光并且有金属声音这两点,对于制造方来说就已经是很大的技术难题。

 

为此负责制作乐器的团队做了各种实验,几经周折才达到了满意的效果,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如“天籁之音”般的缶的金石之声,来源是京郊废品收购站里的瘪汽油桶。

 


后来,当2008个缶和击缶手齐齐整整出现在鸟巢中央,每一下敲击和拍打,都让全世界观众随之一震。

 

第二个难题,要为整个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确立一套完整的故事线。

 

而在创意竞标阶段,就有艺术家提出了四大发明作为整个开幕式表演的主线,

 


开幕式创意团队中最世界级的烟火艺术家蔡国强,他依据四大发明的构想,曾经设计了一套非常出彩的火药章节,在场地上燃烧一幅巨大的、由火药绘制的反战名画《格尔尼卡》出来。

 

这一创意曾一度被看好,隐喻火药的双面性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象征了数千年文明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战争与和平”的畅想。

 


然而很可惜的是这个充满创意的艺术设想,却在执行阶段被取消。

 

而在整个开幕式的过程中,像这样的修改、推翻、重来,几乎一直都在发生。

 

根据媒体报道:从2008年7月16日首次带妆彩排到7月30日首次面向观众的彩排,短短14天,节目的修改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

 


好不容易熬到了项目开始执行的阶段,变化和意外却依旧在发生,组委会认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不能单靠四大发明来代表,所以整个开幕式的故事线都要被推翻重来。

 

此时,距离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一年,应该要进入排练阶段了,却让项目组突然遭遇打击。

 

然而这时候总导演张艺谋却站了出来,主动带着项目组从新开始做创意、想方案。

 

四大发明不通过,他就想出了更为复杂和天马行空的的LED卷轴的创意,拯救了整个团队。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卷轴这个神来之笔,也是妥协出来的创意。

 

由于经费、技术和生产周期等问题,场馆内的LED无法满足满场铺设的方案,只能在场地中央铺设出狭长的面积。

 

于是,创意团队在此基础上在两端各加上一个LED圆柱体,配合影像,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滚动的画轴,以画轴展开作为表演的起始,同时也与画纸产生了联系。

 


而说到北京奥运会最高潮的一幕,无疑是最后点燃火炬的设计。

 

作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固定保留项目,如何做得有新意,是最大的难点。

 

但有时候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里琐碎的细节。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点燃火炬的最初灵感,其实是源自张艺谋餐厅吃饭时的一念之间。

 

当时张艺谋正在纽约,跟同事吃饭的间隙,看着手里的苹果,突然来了灵感。

 

在他的构想中,奥运火炬将呈现一种螺旋状缓缓上升到顶端的点燃方式,最终绽放在鸟巢里。

 


这个效果说起来很华丽,但它其实源自于削苹果时被削掉的苹果皮。

 

于是,我们看到了开幕式上,著名运动员李宁脚踏祥云,飞天点燃主火炬。

 

火焰顺着主火炬外侧呈螺旋状态上升,最终燃至火炬顶端。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切的努力和付出,才在2008年8月8日的夜晚,向世界呈现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视觉盛宴。

 

在西方媒体的评论中:这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一个晚上

 


而缔造这场开幕式表演成功的背后,是从上到下多达几万名参与者的默默奉献与付出。

 

纪录片最后,弹幕里齐刷: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便是中国红。

 


十三年过去,当我们回头再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依旧会为之感到骄傲。

 

那个载入史册的夜晚,至今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