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黄河下游为何会成为地上悬河,我国在治理黄河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长空星照

2021-07-02 15:31

162732 0 0

黄河,是哺育了我们华夏文明和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更是世界大河排名中位列第五的大河。可就是这条养育了我们五千年之久的“母亲河”,却在数百上千年之前,就变得暴躁了起来。这数百上千年中,黄河的变化给我国的华北平原,以及世世代代居住在华北平原上的人民带来了数百上千次深刻、沉重的灾难。

虽然早在上千年之前,居住在黄河沿岸的人们就开始用修筑堤防的方式,来阻挡黄河中蔓延而来的洪水。可这种方法却是在为更大的灾难做准备。修筑堤防的方法成功的制服了肆虐的洪水,却也让隐藏在黄河水中的大量泥沙淤积在河床上,经过了数百上千年的淤积,黄河的河床与黄河两岸土地的高度差越来越大。到了现在,黄河的下游俨然变成了一条“悬在地面上的河流”。变成“地上悬河”的黄河下游从新中国建立以来,虽然还没有出现过决口、改道之类的,足以影响到一地民生的大灾害,可在下游两岸大堤之间淤积的那近100亿吨泥沙,已经把黄河下游的河床抬高了二到四米。这还是十数年前的测量数据,现在的黄河下游,河床平均已经高出了背河地面四到六米,高度差距最大的地方,甚至已经达到了十米以上。

在这种条件下,一旦黄河的下游区域遭遇暴雨,势必会猛涨的黄河水就将拥有摧毁黄河两岸河堤的能力,华北平原上数千万的人民必然会有在顷刻间面对生死的危险。为什么养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会变成这样一条随时都可能带来灾难的“地上悬河”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早年间也一直困扰着水利方面的专家学者们,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地质勘测和地理研究之后,专家学者们终于将导致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原因列举了出来。

导致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因为黄河河水中的泥沙含量

无论是黄河水的年输沙量,还是黄河水中的平均含沙量,黄河在全世界的大江大河中都是名列第一。经过了这么多年,黄河水的平均泥沙含量已经达到了十六亿吨。你知道吗,如果我们将黄河水中含有的这十六亿吨泥沙全部提取出来,修筑成高度、宽度均为一米的土堤,建成后的土堤长度可以绕赤道足足二十七圈。而这也是多年前的数据。现在来看,黄河河水的平均泥沙含量已经达到了每立方米三十五千克,相当于每一吨黄河水中,就有三十五公斤泥沙。

第二个问题,就是黄河河道的湾流多

黄河水多变的流向使得黄河产生了数不清的河湾、河套。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主要原因。大约在夏商时期到东周战国之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相对湿润,降水也要多于其他区域,森林草木的茂密程度更不是现在可以比得了的。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道也并不是只有一条,而是以“放射”的形态在华北平原上肆意的漫流,形成了被称为“九河”的多股大型河道。那个时期,黄河河床泥沙的淤积很慢,决口改道的可能性也很小。于是,早期人类的活动痕迹就逐渐向着黄河流域靠了过去。这么一靠过去,到了公元前六年左右,西汉末年的地方县志里就已经出现了“河高于民”的记载。“河高于民”说的,就是河床的高度已经高出了一般的民居。

第三个导致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问题就是河道的新老结合

在人类迁徙到黄河流域居住的三千年间,“九河”逐渐变成了“河”,原本肆意漫流在华北平原上的黄河古河道逐渐被人们修筑出来的堤防阻断,导致所有的河水只有一小部分被分流,剩下的全部汇集了起来,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中记载的“江河”中的“河”。“九河”不复存在,黄河的水沙条件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洪峰频次和洪峰流量也显著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洪水失去了铺造河床的作用,河流平面和断面的尺度也就逐年减少,河水中含有的泥沙就被局限在了中小型的黄河河槽中,导致主河槽以及嫰滩等位置一直在淤积泥沙,最终发生了黄河河床边界的改变。这其中,滩区生产堤的修建出了不小的力,大量整治河道的建设工程,使得下游区域主河槽变得稳定,为泥沙的淤积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相对稳定的场所。被生产堤进一步缩小的河道在洪水蔓延而过之后,河床上的落淤厚度也随着滩地和河槽之间的距离而逐步降低,直接的加剧了滩唇高仰、堤根低洼的河槽形态。

第四个问题就是黄河流经地域的长度

黄河自发源地巴彦喀拉山脉开始,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及山东省9个省、自治区,最后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入海口汇入渤海。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整个黄河流域的面积更是达到了七十五万两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

通过这四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母亲河”会成为“地上悬河”的原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影响根本不重要,真正对黄河造成了影响的,还是人为因素。部分观众可能很清楚黄河水中那大量的泥沙都是从哪里来的,没错,黄河水中大约有百分之八十九点一的泥沙来自中游地区的“多沙粗沙区”。这个中游地区的“多沙粗沙区”,正是我们闻名已久的黄土高原。

可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一开始就有的吗?不是的,黄土高原在距今五千年之前,气候是非常温暖适宜的,加上当时的人类还处于部族社会,人口稀少不说,对水利工程的利用更是直接为零,所以,当时唯一一个会对黄图高原造成影响的方式,就只有一个自然侵蚀。不过,在公元前四七五年以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人们就开始了对黄土高原的开垦利用,并在黄土高原上进行了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人为的介入直接改变了黄河中游地区的气候环境,使得原本丰饶的黄土高原逐年干旱,最终导致了黄土高原的土地在洪水的冲刷下支离破碎,形成了现在“沟壑纵横”的世界奇观。

如果只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倒也不至于造成“地上悬河”,可在黄河下游,同一时期的人们正在大肆的修筑堤防,将黄河水汇入了同一个河道,把河水中所有的泥沙都集中到了同一个河槽里。广阔的生产滩区就此出现,人们的生活开始富足,但洪水并不会因为黄河只剩下一条河道就从此不再,每年的洪水都会把大量的泥沙带到下游,在与下游堤防的碰撞中把泥沙留在原地,日复一日的增长着下游河床的高度。面对着黄河下游这不断抬高的河床,我们难道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吗?华北平原上流传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真的无法改变吗?其实啊,早在一九四六年,我国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就已经在山东省的鄄城成立了冀鲁豫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同年的两个多月后,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的开启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事业。

到了一九五五年,新中国更是提出了“蓄水拦沙”的黄河治理方略和第一部全面的、系统的黄河治理开发综合规划。上世纪六十年代,三门峡水库在建成之后,我国又根据三门峡水库在应用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对黄河治理方略进行了更改,从单一的“蓄水拦沙”调整成了“上拦下排”,并取得了相应的治理成果。随着时间进入一九八零年,科技力量的发展也给黄河治理方略提供了新的思路。黄河治理方略被不断地完善,最终形成了当代最为主要的黄河治理方略。现如今,我国对黄河淤积问题的治理方案主要是以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为辅。

近年来屡次被提到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就提出了2012年到2030年之间的黄河水沙调控和防洪减淤体系,以得到有效控制洪水和泥沙的治理目标。通过现阶段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联合利用,以及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设,基本可确保在2030年完全达成目标。就现在来看,我国在黄河治理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的“母亲河”做为“地上悬河”的故事就会被改写,满是泥沙的“母亲河”会重新变回几千年前那副平静美好的模样。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