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太原晋源果树场唐墓简报

考古快递

2021-08-05 18:09

33575 0 0

太原晋源果树场唐墓简报

选自《文物世界》2015年04期,彭娟英

摘要:2001年在配合大运高速公路建设施工中,文物考古部门发掘百余座古墓葬,其中编号为TL2001M14的唐代砖室墓引起了发掘者的重视。这座墓葬单室,出土多件陶三彩器,有人物俑、庖厨器、车驾、动物形像等,这批三彩器的数量、种类为太原历年考古所少见。TL2001M14的出土为研究太原乃至晋阳古城唐代社会面貌、风俗葬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01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晋源区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运高速公路建设所涉及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田野考古工作,发掘百余座汉至明清墓葬,不同时代的墓葬多有打破和叠压现象。在晋源果树场取土工程中,抢救性清理了一座砖室墓。

一、地理位置

晋源果树场位于晋祠路和太原西山之间、晋阳古城遗址和明太原县城西1.5公里处的西山东麓缓坡地带,是晋阳城和明清太原县城的墓葬集中分布区。这座编号为TL2001M14的墓葬位于晋源区果树场西北角,东经112°27′001″,北纬37°44′264(图一)。

二、发掘过程

4月22日,铲车在晋源果树场西北角取土时,推倒一段石头墙,遂引起注意。勘察发现:墙基长0.7、厚0.3米;散乱的石头墙后,露出一座砖券墓顶,墓顶与石头墙相对处开有一个大缺口,缺口紧临石墙,券砖折断面为旧痕,参差不齐;缺口内,一块不规则扁砂石由于石墙倒塌落入墓室,可见这块巨形砂石曾作为缺口覆盖物,搭置在墙体与墓顶之间。

由缺口进入墓室,将巨石和细碎砂石清理出,露出一副散架木棺,棺板南北向斜置于墓室,木棺大头垫在棺床东端,小头置于墓室南壁墓门口。棺内有一骨架,墓主性别不明,头北脚南。现场分析判断,木棺是后期打破砖墓,放入其中的,不是砖室墓原物,于是将其清出。

继续向下清理,砖墓底部淤积泥砂层,厚约0.12米,露出墓室底面后,清点陪葬品,有数件三彩器,部分已被毁坏成碎片,无法修复。现将此砖室墓葬简报如下。

三、墓葬形制

该墓葬坐北朝南,方向155°,单室,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道由于施工破坏,形制不清,墓室门洞深0.7、高1.01、宽0.66米,平砖封门。

墓室,底面弧边方形,顶部穹隆状。墓底东西长2.52、南北宽2.6米,四周略低于墓室中部,平砖错缝铺地。墓底至墓顶高2.4米,直壁高1.4、厚0.36米,砖三顺一丁砌筑,直壁以上部分采用平砖错缝叠涩,向上内收成穹隆顶,壁面略外弧;墓顶由4顺砖封插。墓室砖尺寸:34.5×17.5×6厘米,单面绳纹。

墓室西北角有一砖砌棺床,棺床东西长2.18、南北宽1.18、高0.18米;棺床上隐约可见骨骸灰迹,墓主头西脚东,葬式不明(图二)。

四、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集中在棺床与墓门之间空地上,以三彩器最多,此外还有陶器、铁器,共计11件。

(一)三彩陶器,有三彩人物俑、三彩生活器具、三彩牲畜、三彩车等,共计8件。另在发掘清理过程中还筛选出一些三彩碎片,已无法修复和辨认。

三彩人物俑,2件。

1.三彩女俑1件,残。通高23.8厘米。高髻,长颈,溜肩,体稍前倾,双臂弯曲置于胸前。着低胸窄袖连衣彩色长裙,双脚立于0.7厘米厚“人”字形的无釉底板上。面、头、腿部釉色剥落(图三)。

2.三彩侍女俑1件,残。残高15.5厘米。着左衽窄袖长裙,双手执荷叶绿囊,长至腰际,身穿绿底白点长裙,裙裾衣褶处施以黄釉(图四)。

三彩生活陶器,3件。

1.三彩盘1件。通高3.4、径21.2、深0.8厘米。盘施黄白绿三色釉,口微侈,弧腹,近口沿处有一圈凹弦纹。圈足外撇,无釉,底径10.3、高1.1厘米,内底有一圈细弦纹。此盘造型规整,胎体厚重(图五)。

2.三彩灶1件。长10.8、宽8.8、高11厘米。灶单孔,内空,近方形,正面开一火焰纹火门,火墙台阶状。灶上置一绿釉单耳锅,锅径3.2厘米。施黄白绿三色釉(图六)。

3.三彩碓1件。略残。长条形,由底座、支架、踏板、杵四部分组成。底座长14.4、宽6、厚0.5厘米,施酱红釉,底面无釉。支架立在底座中段,高4.2、厚0.8厘米,由两个方形支柱和一块连板组成,上部微向内收,施绿釉。踏板长13.2、宽2.2、厚1厘米,置于支架上,一端固定有杵,杵为上尖下钝的卵圆形,施白釉。另一端搁在一方形支板上,略上翅,施黄釉(图七)。

三彩牲畜,2件。

1.黄釉猪1件,残。残长11厘米。卧地状,长鼻,咧嘴,阔耳,鼓腹,四肢蜷曲。施黄釉,尾及后蹄残(图八)。

2.三彩骆驼1件,残。破损严重,仅存头部和底座。口鼻张开,呈吃力状。底座方形(图九)。

三彩车1件,残。损坏严重,仅存部分车箱后壁和车顶。车箱后壁长13、宽11.5厘米,施绿釉;后壁拱额半圆形,高10厘米,上饰有兽面纹。车顶宽12.3厘米,前后翘起,呈马鞍状,内施绿釉,外施黄釉(图一○)。

(二)灰陶器

陶罐2件。泥质灰陶,形制相同,一件完好,另一件仅剩一残片。通高10.6、口径8.1、腹径10.2厘米。卷沿,广肩,斜弧腹,平底(图一一)。

五、结 语

1.打破关系。TL2001M14砖室墓南壁大豁口的断砖为旧痕,是木棺打破砖墓造成的,比照同一区域出土的明代墓葬,可判断此木棺主葬于明代。木棺主下葬时,砖室墓南壁券砖被洞开,木棺遂被推入墓室内,在墓壁豁口处,外隔以石墙,上覆以扁石,粗劣了事。历史上本地葬俗讲究、禁忌颇多,像这样“鸠占雀巢”的情形实为少见。

2.墓葬形制。TL2001M14底面近方形,四壁砖叠涩向上收成穹隆状,此种形制的砖室墓葬在太原出土过一些,如金胜村337号墓[1]、金胜村第六号唐墓[2]、太原南郊金胜村唐墓[3]、焦化厂唐代壁画墓[4]、2001年6月出土的与之邻近的太原果树场唐温神智墓[5]等。TL2001M14除不具有墓葬壁画外,在墓葬形制、方向、规模等方面与以上诸座唐代墓葬基本相同。

3.陪葬器物。TL2001M14陪葬数量相对丰富的三彩陶器,是太原历年出土唐三彩器数量最多的一座墓葬。三彩器虽然在陕西、河南唐墓中极为流行,但在太原唐墓的出土量较少,而这座墓葬中三彩器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令人耳目一新。

唐代厚葬之风盛行,为三彩釉陶器的成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有纪年的唐墓考察,早于唐高宗时期的唐墓不见出土(唐三彩)……三彩器在唐墓中作为一种随葬品而盛行,大约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650—756年)。……至中晚唐以后,三彩器在墓中几乎没有出土而被瓷器所代替。”[6]盛唐一百余年,三彩器作为陪葬器,取代了汉晋北朝以来的灰陶器,墓葬中的三彩器大致由生活用具、人物俑、动物俑以及车、柜、房、亭台楼阁等居室用具组成,凡死者生前所享用的器具都有置备[7]。

TL2001M14出土的三彩器有生活器具、俑和车具,保留着汉晋北朝以来的陶器组合类型。碓、灶、盘等三彩生活用器施黄、绿、白、褐釉彩,形制规整、胎釉紧致,与1960年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三彩陶注盆[8]、与河南偃师市杏园村YD911盛唐墓出土三彩器物[9]相近。三彩人物俑体态瘦削,比例准确,神态逼真,与洛阳地区盛唐墓出土的侍女俑造型较一致[10],“三彩生活用器的出现要

早于三彩俑,武则天以后的墓中三彩俑才较多地出现”[11]。根据上述墓葬比较结果,将TL2001M14的时代定为盛唐应该是准确的。

参加发掘:阎跃进、裴静蓉、彭娟英、李爱民

执笔:彭娟英

绘图:彭娟英

摄影:陈庆轩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