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山西长子县西南呈西周墓地发掘简报

考古快递

2021-08-01 16:15

133144 0 0

山西长子县西南呈西周墓地发掘简报

选自《考古》2016年03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南呈西周墓地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隶属于长子县南漳镇西南呈村,东距“二广”高速(G55)长治县出口5公里,西北距长子县城10公里(图一)。墓地坐落在西南呈村西南部的台地上,位于现呈日学校内。

2012~2014年,为配合西南呈中心幼儿园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长治市文物旅游局对建设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查,探明墓葬75座。随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学校旧址内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15座,其中大型墓葬1座(M15)、小型墓葬14座。20世纪50~60年代,当地开设砖厂取土,致使现发掘区域内3米厚的地表土被取走,墓口以上地层均被破坏。根据已发掘的情况看,墓葬分布比较密集,排列整齐,彼此之间没有叠压打破关系。

一、墓葬形制

已发掘的15座墓葬集中分布于墓地的中部和东北部,其中M1~M14大约呈三排横列于墓地中部(图二)。这些墓葬底部距现地表较浅,最深者M3也不足4.3米。绝大多数墓保存完好,仅M3被扰动过。这14座墓葬均为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填土皆是五花土,未见明显夯打痕迹。每墓皆有熟土二层台,但无腰坑。葬具均一棺一椁,腐朽严重,仅存痕迹。葬式除M9为侧身屈肢外,其余12座未扰动过的墓都是仰身直肢葬。墓主头向除M6朝南(200度)外,其余12座未扰动过的墓均为北向,多在15~30度之间。随葬品较简单,以陶鬲、陶罐、海贝为主,亦有玉石器、骨器等。个别随葬铜鼎、铜戈、铜镞和铜车马器。另外一座大型墓M15呈“甲”字形,因早年被盗,随葬品被劫掠殆尽(附表)。下面以M11、M15为例进行介绍。

M11位于发掘区西南部,方向30度。墓室口小底大,墓口长3.1、宽1.44~1.62米,墓底长3.4、宽1.64~1.67米,墓底距墓口深2.54米。熟土二层台南部宽0.31、北部宽0.39、高0.72米。墓室填土为五花土,结构松散,无明显夯打痕迹。葬具是一棺一椁,椁长2.69、宽1.15米,棺长1.95、宽0.67米。两侧二层台上有黑褐色板灰痕迹。墓主骨骼保存一般,仰身直肢,头朝北,面向上,双手置于胸腹部。墓主为男性,身高约1.66米。墓主头部右侧棺椁之间随葬陶鬲(残)、铜鼎、铜戈(残)各1件,左侧椁盖板上随葬铜马镳2件。墓主口内含贝10枚,右胸腹部有贝90枚,趾骨间有贝10余枚(图三;图四)。

M15位于发掘区东北部,方向200度,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斜坡墓道坡度15度,长23.2、宽3.8~4.25米。墓道填土均为五花土,未发现明显夯打痕迹。墓道中随葬马车14辆(图五;图六)。

墓室上部被椭圆形盗坑打破。盗坑长径约8.4米,深达熟土二层台和椁室顶部。盗坑壁有残存的纺织品痕迹,盗坑中还发现石磬碎块、红色漆皮、绳纹陶片和零星的车马器及三块椁盖板。墓室近墓道处发现车轮、殉狗、墓道垮塌下的部分车辆、纺织品和拆卸后的车毂(图七)等。

熟土二层台与椁室顶部基本齐平,二层台东部长6.3、宽0.35~0.4米,西部长6.3、宽0.4~0.65米,南部长4.55、宽0.88~1.04米,北部长4.7、宽0.25~0.5米。墓室大小以椁顶计,南北长6.2、东西宽4.6米,面积28.52平方米。墓室底部距现存墓口深约9.8米,距现地表深约10.8米。葬具为一棺一椁。椁室长3.7、宽2.4、高2.48米。椁立板13块,每块高0.16~0.2、厚0.1米。椁盖板20块,每块长3、宽0.14~0.18、厚约0.05米。椁盖板北部空缺0.4米,按照宽度推测,应缺失两块椁盖板。由北向南第五、六块椁盖板之间空缺0.2米,应缺失一块椁盖板(图八)。

此三块椁盖板在椁室上方的盗坑中被发现。椁底板15块,长4、宽2.7米,每块宽0.12~0.18、厚0.1米。棺长2.74、宽1.3、高1.1米。棺盖板7块,每块宽0.15~0.18米,厚度不详(遗留的板灰厚0.1~0.2厘米),由东向西第三、四块板之间有0.3米的空缺,推测应缺失两块棺盖板;棺底板腐朽严重,又兼水浸,未留痕迹。仅见两根枕木,长1.8、宽0.08米,其厚度不详。因墓葬早年被盗,墓主人除头骨外,其余骨骼不存,头骨位于棺内靠南位置。棺内西南角还发现狗骨一具,侧身屈肢,腐朽严重。骨骼所处位置均高于棺底板0.79米(图九)。

二、随葬马车

M15墓道中出土马车14辆,均是“一车二马”。马车分布在墓道的北半部,摆放密集,分为东西两排,东排有8辆(C1~8号车),西排有6辆(C9~14号车)。车辕皆南向,由北往南,南面的车舆依次叠压北面的车辕(图一〇)。

出土马车中保存完整的共有11辆,即C1~6、C10~14号车。出土车衡符合西周规制,均为中部粗、两端渐细的直衡,长度在1.24~1.3米之间。无衡饰出土,一衡上有两对、一对轭。轭位于两个之间,两轭距离车辕约0.3米。车轭为“人”字形宽肩结构,不见銮铃。与之相连的车辕长2.7~3米,均采用曲木,前端呈弧形上扬以接衡,辕木横断面为圆形,辕之前端弧度最大处稍伸出衡前,后端与舆后轸大致平齐。舆皆为方形,上覆苇席。在车轸与车轴之间可见伏兔。舆下之轴贯穿毂,长2.55~3米。轴之横断面为圆形,两端渐细,在毂和伏兔之间可见轴饰。轴末有铜軎出土,共10件,分属7辆车,余者不见軎。毂和轮均被卸下,不见车辖。

墓室上部可能也埋葬有马车,由于被盗,仅在墓室顶部近墓道处发现一毂和一轮。毂的木质部分已不见,仅有铜毂饰6件,分属贤、轵的两端。车轮直径1.27米,辐条20根,长0.55米(毂至牙间),牙高5.5厘米。据盗坑出土的陶片、棺椁保存情况以及盗坑壁上残存的纺织品痕迹判断,此墓应在墓主人埋葬不久后即被盗掘,随葬品所剩无几,仅于椁底部发现有零星的棺椁饰件、车马饰件、石磬残块、玉石碎片等。

三、出土遗物

主要有陶器、铜器、玉石器和海贝四类。

(一)陶器

共16件,有鬲、罐两类。

鬲10件。均为夹砂陶。方唇或圆唇,侈口,束颈。饰绳纹、圆圈纹和扉棱等。据有无扉棱分为两型。

A型:4件。无扉棱绳纹鬲。方唇。据裆部和足部形制的不同分为两亚型。

Aa型:3件。平裆,浅袋足带实足根。据裆部高低和足部高矮、粗细的变化分为三式。

Ⅰ式:1件(M6∶1)。裆部较高,实足根细高。黑褐陶。上鼓腹。宽沿上饰凹弦纹,腹饰竖向粗绳纹,裆及底部饰交错细绳纹。口径15、高11.2厘米(图一一,1)。

Ⅱ式:1件(M10∶1)。裆部略低,实足根略粗矮。灰陶,烟炱明显。鼓腹。宽沿上饰四周凹弦纹,腹饰斜绳纹,裆及底部饰交错绳纹。口径15、高10厘米(图一一,2)。

Ⅲ式:1件(M14∶1)。裆部很低,实足根粗矮。黑陶,烟炱明显。鼓腹。腹饰竖向绳纹,裆部饰稍细的横向交错绳纹。口径15.6、高10厘米(图一一,3)。Ab型:1件(M9∶2)。弧裆,乳状袋足,无实足根。灰陶。宽沿,弧腹略鼓。腹饰斜向细绳纹,裆部饰交错绳纹,袋足及足尖均饰有绳纹。口径16.6、高10厘米(图一一,8)。

B型:6件。带扉棱绳纹鬲。方唇、圆唇或尖唇。据裆部和足部的不同分为两亚型。Ba型:5件。平裆,浅袋足带实足根。

据裆部高低和足部高矮、粗细的变化分为三式。

Ⅰ式:1件(M1∶9)。裆部较高,实足根细高。黑褐陶,内外烟炱明显。方唇。上鼓腹。宽沿上饰四周凹弦纹,腹饰竖向绳纹,裆及底部饰交错绳纹。口径17.2、高11.2厘米(图一一,4)。

Ⅱ式:3件。裆部略低,实足根略粗矮。M13∶1,褐陶,内底有烟炱。尖唇,下鼓腹。颈下饰一周三组12个圆圈纹,腹饰竖向细绳纹和三条扉棱,裆及底部饰交错细绳纹。口径16.2、高11.6厘米(图一一,5)。M8∶1,黑褐陶。方唇,宽平沿,弧鼓腹。腹饰竖向绳纹及三条扉棱,裆及底部饰交错绳纹,足及足根均饰绳纹。口径16.2、高12厘米(图一一,7)。Ⅲ式:1件(M4∶1)。裆部很低,实足根粗矮。褐陶,烟炱明显。方唇,鼓腹。宽沿上饰四周凹弦纹,腹饰竖向细绳纹和三条扉棱,裆及底部饰交错绳纹。口径16.6、高9.8厘米(图一一,6)。

Bb型:1件(M2∶1)。弧裆,乳状袋足,无实足根。灰陶。方唇,弧腹略鼓,裆部内瘪。腹饰斜向绳纹和三条扉棱,裆部饰交错绳纹,袋足及足尖均饰有绳纹。口径15.5、高13厘米(图一一,9)。

罐 6件。

泥质灰陶。侈口,多为束颈,个别直领。据肩部形制的不同分为两型。

A型:2件。圆肩。束颈,弧腹下收,平底。据口部的不同分为两式。

Ⅰ式:1件

(M10∶3)。圆唇,宽斜沿。素面。口径9、底径9、高10.9厘米(图一二,3)。

Ⅱ式:1件(M13∶2)。尖唇,宽沿呈弧状。肩以下饰竖向细绳纹。口径10、底径10、高13.2厘米(图一二,2)。

B型:4件。折肩。多为凹底,个别为平底。据口、颈部的不同分为三式。

Ⅰ式:2件。方唇,宽斜沿,短束颈,弧腹下收,凹底。M1∶8,器物表面有烟炱。素面。口径7.2、底径7.8、高8.5厘米(图一二,4)。M4∶2,肩部饰四道凹弦纹。口径12、底径9.3、高13.3厘米(图一二,5)。

Ⅱ式:1件(M2∶5)。尖唇,宽沿为弧状,长束颈,上腹直,下腹弧收,平底。折肩处有等距对称分布的四个长方形鋬,肩部和上腹部饰多道密集的凹弦纹。口径11、底径10、高13.7厘米(图一二,6)。

Ⅲ式:1件(M9∶1)。圆唇,窄沿,高直领,弧腹下收,凹底。素面。口径8.7、底径8.7、高13.3厘米(图一二,1)。

(二)铜器

共35件(组)。种类有鼎、马镳、车轭、车軎、饰件、铃、戈。

鼎2件。折沿,方唇,圜底。底部烟炱明显。M6∶4,弧腹稍鼓,三马蹄形足。颈下饰极其简化的回首夔纹。口径20.5、高19.6厘米,重1.49千克,容积2300毫升(图一三,2;图一四)。M11∶8,斜直领微束,垂腹,三柱足。颈部饰两周凸弦纹。口径16.5、高17.5厘米,重1.57千克,容积1200毫升(图一三,1图一五)。

马镳4件(两组)。体较短,中部圆凸,中有一圆穿,背部上下有二横钮,尖端平。通体饰云纹和龙纹,龙首在中间圆穿上,身躯盘曲于器表。M6∶7-1,一组2件,均长11、厚0.2厘米(图一三,3;图一六)。

车轭14组。出土于M15,其中保存较好的有11组。12号车轭的轭首、轭身分铸套接,呈“人”字形。轭身与半管状的轭肢相连,轭肢与轭足用木材连接。轭身、轭足上有穿,用铜钉固定。轭首饰两道凹弦纹,轭颈、轭身饰“C”形窃曲纹。轭首剖面呈倒梯形,上顶为枣核形,下口为椭圆形。顶部宽8.7、底部宽6.8、高6.5厘米。通高52、裆部宽16.5、裆部高31.5厘米(图一三,4)。

车軎10件。出土于M15,分属7辆车。其形制、尺寸相近。近器身中部有一道较高的凸棱,顶端平齐。器身外半段纹饰以波带纹为主,也有竖鳞纹和蟠龙纹。当部饰涡旋纹或无纹饰。近舆端均有方形缺口,为磨损痕迹。通长均在13厘米左右,外端直径约5.5、近毂部直径约6厘米(图一七)。

饰件1件(M15∶4)。出土于二层台殉狗背上,作匍匐的狗形。长12.4、宽7.6、厚3.6厘米(图一八)。

铃1件(M15∶3)。出土于二层台殉狗颈下。半环形钮,平顶透空,圆扁形舌,弧形口内凹,横截面呈椭圆形。通高9.8、顶长径4.9、口长径7.2厘米,重0.28千克(图一九)。

戈3件。均残。M11∶5,长方形直内,内上靠近阑有一直径0.7厘米的圆孔。上、下出阑,中长胡上有一个长方形穿;长条形窄援,中部隆起,前部残。残长28厘米(图二○)。

(三)玉石器

数量较多,但质地较差。以石磬残块为主,还有玉片饰等。

石磬仅M15出土。均残。M15盗∶1,出土于盗坑填土中,保存较好,稍残,表面少有侵蚀。略作扁平状,顶角为120度,股端一角70度,鼓端略呈弧形,股长大于鼓长。靠近顶角处有一圆孔。股长30、鼓长20、底长38、高14.5、厚2.5、孔径2.8厘米(图二一)。

玉片饰 1件(M11∶10),乳黄色。梯形。长6、宽1.2~3、厚0.5厘米(图二二)。

(四)海贝

256枚。除M9、M12、M15外,其他墓葬均有海贝出土,以M11最多。M11∶18,出土于墓主右趾骨处,共10枚(图二三)。M11∶18-1,长2.5、宽1.6、厚1.3厘米。

四、结 语

(一)墓葬的时代

墓葬中出土的青铜鼎有两件,铜鼎M11∶8与张家坡西周墓地M112∶8[1]形制、纹饰均相同,铜鼎M6∶4与张家坡西周墓地M253∶4[2]形制、纹饰也相同。张家坡M112和M253属于西周中期偏晚阶段至晚期偏早阶段墓葬[3],所以西南呈M11和M6的年代与张家坡M112和M253的年代应该相接近。比较墓葬出土的陶器,AaⅠ式陶鬲与曲村M6333∶1[4]形制及纹饰相近;AaⅡ式陶鬲与曲村M5075∶1[5]形制及纹饰相近;Ab型陶鬲与曲村M5172∶1[6]形制及纹饰相近;Bb型陶鬲、BaⅠ式陶鬲、BaⅡ式陶鬲分别与张家坡A型Ⅳd式、C型Ⅲ式、C型Ⅴ式鬲[7]形制相同。AⅠ式陶罐M10∶3与曲村M6568∶3[8]形制相同;BⅠ式陶罐M4∶2与曲村M6333∶2[9]形制及纹饰相近;AⅡ式陶罐M13∶2、BⅢ式陶罐M9∶1与张家坡BⅪ式罐[10]接近,仅是前者器身较高,后者较矮。出土相似陶鬲的曲村墓葬,以M6333为最早,属于第三段墓葬;M5172、M5075最晚,属于第六段墓葬[11]。张家坡A型Ⅳd式、C型Ⅲ式、C型Ⅴ式鬲以及BⅪ式罐流行的年代不早于西周中期偏早阶段,不晚于西周晚期。因此,西南呈这批墓葬依照出土陶器形制的差别可分为早、晚两组。早期墓葬的时代为西周中期,主要有M1、M2、M3、M4、M6、M7、M8、M14;晚期墓葬的时代为西周晚期,主要有M5、M9、M10、M11、M12、M13及大型墓葬M15。

(二)墓葬的性质

西南呈西周墓葬M15与晋侯墓地墓葬在埋葬习俗上有很多相似之处。M15墓向为200度,晋侯墓地墓葬的墓道方向多为190度左右[12]。在M15西侧新探出的另一座“甲”字形墓葬与M15并列而葬,也符合晋侯墓地夫妇异穴并列而葬的特点。M15在二层台上殉狗1只,狗的体形较大,带项圈,系铜铃,与晋侯墓地的殉狗情况多有相似之处。M15随葬有石磬,而晋侯墓地的M1、M8、M33、M64、M91、M93也随葬有石磬。另外,M15墓道中葬车14辆,是迄今发现的西周墓葬中墓道葬车数量最多的,与张家坡井叔墓M157、M170墓内葬车数量[13]接近,亦可说明M15的等级或与井叔墓相类。

综合以上,按照墓道南向、夫妇异穴并列合葬、二层台殉狗、随葬石磬、墓道中随葬大量车辆等现象的类比来推断,M15墓主人的级别接近晋侯和井叔等西周时期的高等级贵族,可能也是姬姓诸侯。另外,14座小型墓葬的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特征也与曲村中小型墓葬基本相同,属于晋文化墓葬范畴。

附记∶本次考古发掘领队为韩炳华,参加发掘的人员有李斌、姚佳昌、张暘、牛秀平、张立强、刘子钊、杨林中、宋小兵、李全贵、李书勤等,本文线图和器物照片由刘子钊完成。另外,本次发掘得到了长治市文物旅游局、长子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执笔者韩炳华 李 斌 杨林中李书勤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