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山西屯留余吾战国墓地M112发掘简报

考古快递

2021-07-30 18:35

42521 0 0

山西屯留余吾战国墓地M112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世界》2008年05期,刘晋平 杨林中

2007年2月,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项目征地建厂时发现一古墓葬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随工清理,共清理古墓葬二百余座。其中M112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M112,为长方形土圹竖穴墓,方向115°。口大底小,四壁规整。墓口长4、宽3.1米,底长3.4、宽2.5米,深5.6米。墓室底部有熟土二层台,台面北宽0.7、南宽0.3、西宽0.3、东宽0.3米,台高0.7米。该墓被严重盗扰,葬式不清,葬具为一棺一椁,棺长2米,宽0.8米,椁已朽(图一)。

二、随葬器物

墓内出土器物丰富,全为陶器,其中,鼎2件,盖豆2件,浅盘豆2件,壶2件,豆柄小壶1件,红陶鸟尊1件。

鼎2件。泥质灰陶;器身作子口,敛口圆唇,扁鼓腹,长方形无穿耳竖直,平底,下附三圆体兽足,通体施彩绘。M112:6,口径20厘米,通高17.7厘米(图二,6);M112:9,口径20厘米,通高17.5厘米。

盖豆2件。M112:1,泥质灰陶;器身直口微敛并作子口,圆唇,扁鼓腹,下有喇叭形底座;器盖呈圆弧形,上附空心喇叭口捉手;通体施白、黄、红彩绘;口径20厘米,底径12厘米,高25.5厘米(图二,5);M112:10,泥质灰陶;残,仅剩柄部;残高5厘米。浅盘豆2件。泥质红陶;直口微敞,圆唇,浅盘,平底,喇叭形底座;通体绘彩,以红彩做底,把柄上有环状刻划弦纹,盘内用白、黑、褐三彩绘环状锯齿纹。M112:3,口径11厘米,底径6.8厘米,高11.2厘米(图二,4);M112:5,口径11.3厘米,底径6.6厘米,高11.2厘米。

壶2件。泥质灰陶;侈口圆唇,长颈,溜肩鼓腹,平底;器盖作浅漏斗状;通体白、黄、红绘彩,施用三色,器身饰数条凹弦纹。M112:7,口径12.3厘米,腹径20厘米,底径9.3厘米,高34.3厘米(图二,1);M112:8,口径12.3厘米,腹径20厘米,底径9厘米,高34.3厘米。

豆柄小壶1件。M112:4,泥质灰陶;直口微敛,矮领,圆腹,下为喇叭状底座,平底;口径3.8厘米,腹径7.7厘米,底径6.8厘米,高9厘米(图二,2)。

红陶鸟尊1件。M112:2,泥质红陶;似鸟,平口处有一圈凹槽,似作子口,流已残,尾呈梯形,平底;腹部饰白色圆点;口径7.5厘米,底径9厘米,残高22.7厘米(图二,3)。

三、结语

M112中的随葬器物,周身多施彩绘,而且墓葬规模从整个墓地的情况来看,也比较大。该墓的陶器组合为鼎、豆、壶、浅盘豆、豆柄小壶、鸟尊,由于被严重盗扰,对该墓的陶器组合造成了破坏,因此在陶器组合之中,或许还有其他器物,而鼎、豆、壶的组合则是战国墓葬随葬品的基本组合。

浅盘豆在中原地区战国墓葬中十分常见,常饰有暗纹,制作比较规整,而M112:3和M112:5形态较战国中期浅盘豆的形态要小;豆柄小壶M112:4的形态退化也较严重;战国墓葬中的陶鼎一般多出土于早中期,尚有仿铜礼器的特征,而M112:6和M112:9的形态已经冥器化,形态比较小,鼎足也已退化;陶壶和盖豆的形态也比较晚;鸟尊在晋东南地区和河北邯郸等地比较常见,在战国中期已经出现。综合该墓出土器物的形态,推断该墓葬的年代大致为战国晚期。

(作者工作单位:刘晋平,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杨林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