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山西屯留西李高遗址发掘

考古快递

2021-07-30 10:22

196670 0 0

山西屯留西李高遗址发掘

选自《文物春秋》2009年03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摘要】山西屯留西李高遗址在潞安集团古城煤矿扩建中发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出一批古代遗存。遗迹主要为灰坑,遗物为陶器,年代为夏、商及东周时期。该遗存的发现为了解山西晋东南地区的古代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西李高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西李高村西北约200米处,北距古城矿北围墙约30米。2006年12月为配合潞安集团古城煤矿扩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共布设5×5米探方16个,实际发掘面积244平方米,发现一批早期灰坑,出土大量陶器及少量动物骨骼。

该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较浅,灰坑均开口于耕土层之下,打破关系较为复杂。按其形制,可分为圆形直壁坑、圆形锅底状坑、长方形坑、不规则形坑四种。灰坑内的包含物多为料礓石、烧土块、木炭粒、兽骨、贝壳以及数量不一的陶器碎片。根据出土的陶器特征,将该遗存分为夏、商、东周三个时期。

一、地层堆积

西李高遗址地层堆积较浅,耕土层之下即为灰坑遗迹。现以T7、T8东壁为例介绍如下:

第1层 耕土层。黄褐土,土质松软。土内含有少量陶片、瓷片、砖块、炭粒、炉渣、料礓石、植物根系等。厚0.3米。H10、H12、H16、H17开口于第1层下(图一)。

二、夏文化遗存

1、灰坑,以H11、H18为例。

H11平面为圆形,直筒状,坑壁略带有斜坡,加工较粗糙,坑底较平坦。坑内填土从上而下基本相同,为浅灰土,土质松软。土内含有少量料礓石、黄土块、木炭粒等,出土陶片极少。坑口径1米,深0.75米。依据坑壁和坑底加工情况看,可能是人类随便取土废弃后形成的垃圾坑。

H18平面为不规则形。坑壁略带有斜坡,坑底高低不平。坑内填土基本一致,为灰土,土质松软。土内含有少量料硼石、黄土块、烧土块、木炭粒、兽骨、贝壳等,出土陶片较多,可见器形有鬲、瓢、瓮、罐、盆、钵、杯等。坑口径长5.9~9米,深0.75~2.65米。

2、陶器多为残片,器形有鬲、鼎、斝、甗、瓮、簋、罐、盆、钵、杯,其中以鬲、罐、瓮、甗的数量最多。炊器鬲、晕、甄全为夹砂灰陶,储存器瓮、罐、盆以泥质灰陶为主,另有少量泥质褐陶和夹砂陶,饮食器钵、杯均为泥质灰陶。除少量素面外,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附加堆纹和刻划纹。制法多为轮制,器形规整,个别为手制。

鬲8件,皆残片,均为夹细砂灰陶。

H18∶7侈口,花边形口沿,束颈。颈部以下饰绳纹。口径27.5厘米,残高6厘米(图二,6)。

H18∶8侈口,花边形口沿,高领。颈部以下饰斜绳纹。口径22厘米,残高10厘米(图二,2)。

H18∶13侈口,花边形口沿,高领。领部有轮制时遗留的痕迹。口径25.8厘米,残高9厘米(图二,3)。

H18∶23侈口,花边形口沿,高领。领部以下饰绳纹,较乱。口径21厘米,残高12.5厘米(图二,1)。

H18∶28口微侈,方唇,直领。领部隐约可见竖绳纹,裆部饰交错绳纹。残高12厘米(图二,13)。

H18∶30侈口,束颈。颈部以下饰杂乱绳纹。口径10厘米,残高7.5厘米(图二,15)。

H18∶31 口微侈,花边形口沿,高领。领部以下饰绳纹。口径23.7厘米,残高10.5厘米(图二,4)。

H21∶16 侈口,圆唇,高领。领部以下饰杂乱绳纹。口径25.5厘米,残高17.5厘米(图二,5)。

鬲足 7件。均为夹砂灰陶,圆锥状实足根,周壁多有竖向凹槽。

H12∶3 素面,足底较钝。残高9.2厘米(图二,10)。

H18∶15 饰绳纹,有一道竖向沟槽,足底抹平。残高8.4厘米(图二,9)。

H18∶17 周壁有四道竖向沟槽,足底抹平。残高7.5厘米(图二,14)。

H18∶18 周壁有四道竖向沟槽及横向捆扎痕迹,底较平。残高7.5厘米(图二,8)。H18∶19 足底斜平。裆部接近足根处有烟熏过的痕迹,足根中间有一小槽,周壁有三道竖向沟槽及横向捆扎痕迹。残高11.2厘米(图二,12)。

H29∶2 周壁接近足底处有三道竖向沟槽。残高10厘米(图二,16)。

H29∶3 周壁有修整痕迹,底平。残高7.5厘米(图二,7)。鼎足 1件。

H18∶16 夹细砂灰陶。圆柱足,底平。素面。底径4.2厘米,残高9.5厘米(图二,11)。

H13∶1 腰部残片,内侧饰有一周凸棱,外侧贴一周附加堆纹,器表饰绳纹。残高6.5厘米(图三,1)。

H18∶4腰部残片,内侧饰有一周凸棱,外侧贴一周附加堆纹,器表饰绳纹,下部有火熏烤痕迹。残高6厘米(图三,2)。

H31∶2 腰部残片,内侧饰有一周凸棱,外侧贴一周附加堆纹,器表饰绳纹,内壁有一层白色水碱。残高8.4厘米(图三,3)。H18∶24 袋足,较肥,足根残。器表饰杂乱绳纹,内侧有火烧烤痕迹。残高15厘米(图三,6)。

瓮 5件,皆残片。均为泥质陶,敛口,唇内折。

H7∶6 泥质褐陶。器表饰绳纹。口径8厘米,残高6.3厘米(图三,9)。

H18∶1 泥质褐陶。方唇微向内平折,鼓腹。上部素面磨光,下部饰绳纹。口径25.8厘米,残高23厘米(图三,13)。

H18∶2泥质灰陶。方唇,口沿向内平折较甚。素面磨光。口径24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三,12)。

H29∶1泥质灰陶。圆唇微内折。素面。残高8.7厘米(图三,8)。

H30∶2泥质灰陶。方唇,向内平折较甚,口沿下内凹。素面。口径19.8厘米,残高10.5厘米(图三,14)。

瓮足8件,均为泥质陶。形式多样,有圈足、兽形足、舌形足、圆锥足及扁柱足。

H7∶5泥质灰陶。蛋形瓮,圈足底。器表饰绳纹。底径18.5厘米,残高4.8厘米(图三,5)。

H8∶1泥质灰陶。圆锥状实足,底部较钝,绳纹杂乱。残高13厘米(图三,17)。

H8∶2泥质灰陶。舌形足。饰绳纹。残高13厘米(图三,11)。

H8∶9泥质灰陶。圜底,扁柱足。有修整痕迹,足部与器身的接缝隐约可见。残高16厘米(图三,18)。

H18∶34泥质灰陶。圜底,兽形足,足底呈圆形。足径5.5厘米,残高11.7厘米(图三,15)。

H18∶35泥质褐陶。平底,矮圈足,稍外撇。瓮底饰细密绳纹,圈足素面磨光。底径18.3厘米,残高4.2厘米(图三,7)。

H18∶37泥质灰陶。圈足,由两层组成,里层较粗糙,接缝明显。器表饰绳纹。底径15厘米,残高3.6厘米(图三,10)。

H18∶39泥质灰陶。圜底,圈足。饰绳纹。底径15厘米,残高5.4厘米(图三,4)。

簋 1件,仅残留圈足。

H18∶38 泥质灰陶。高圈足,稍外撇。上半部饰绳纹,下半部素面,有轮制痕迹。底径19.8厘米,残高8厘米(图三,16)。

罐 14件,均为残片。以泥质陶为主,也有少量夹砂陶。全为轮制。器表多饰绳纹。

H2∶1 泥质灰陶。口微侈,方唇,平沿,束颈。颈部遗留有轮制痕迹,肩部饰绳纹。口径14.8厘米,残高7.8厘米(图四,12)。

H18∶6夹细砂灰陶。侈口,圆唇,颈微束;颈部以下饰绳纹。口径15厘米,残高11厘米(图四,7)。

H18∶9 夹砂褐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肩部饰刻划纹。口径19.8厘米,残高10厘米(图四,16)。

H18∶11 夹砂灰陶。侈口,圆唇,花边形口沿,束颈。颈部隐约可见绳纹,肩部饰细密绳纹。口径27厘米,残高7.8厘米(图四,6)。

H18∶12 夹砂灰陶。口微侈,花边形口沿,束颈。颈部以下饰绳纹。口径27.6厘米,残高12.5厘米(图四,11)。

H18∶32 夹细砂灰陶。侈口,方圆唇,束颈。颈部以下饰绳纹。口径25厘米,残高7厘米(图四,13)。

H18∶33泥质灰陶。口微侈,花边形口沿,束颈,溜肩。肩部密布绳纹。口径12.6厘米,残高10厘米(图四,2)。

H23∶1泥质褐陶。侈口,圆唇,束颈,弧腹斜收,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2.9厘米,底径6.5厘米,复原高11厘米(图四,8)。

H25∶1泥质灰陶。口微侈,圆唇。素面。口径18厘米,残高5厘米(图四,14)。

H26∶1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束颈。残高7.2厘米(图四,1)。

H27∶1泥质灰陶。口微侈,圆唇,束颈。肩部饰交错绳纹。口径18厘米,残高7.5厘米(图四,3)。

H31∶3泥质灰陶。侈口,领较高、较直。肩部饰绳纹。口径7.2厘米,残高4.5厘米(图四,10)。

H31∶4泥质灰陶。口残,折肩,腹部斜收。肩部与腹部被一条磨光带隔开,器表饰绳纹。残高34.5厘米(图四,4)。

罐底2件。

H18∶36泥质灰陶。腹下部斜收,平底。腹部密布绳纹,器底中间饰交错绳纹,周缘已磨光。底径11.7厘米,残高9厘米(图四,15)。

H21∶2泥质灰陶。凹底。残留腹部饰绳纹,罐底绳纹与刻划纹相互交错。底径13.2厘米,残高4.8厘米(图四,9)。

盆5件。

H18∶5泥质灰陶。敞口,圆唇,腹部圆弧。腹部饰粗绳纹。口径21.5厘米,残高8.5厘米(图五,4)。

H18∶22 泥质灰陶。敞口,腹壁斜直。方唇,中间稍凹,口沿内有两周凹弦纹,腹部饰绳纹。口径29.7厘米,残高13.5厘米(图五,8)。

H18∶40 泥质灰陶。敞口,圆唇,束颈,圆弧腹。唇部有刮切痕迹,似要做花边形口沿,口沿内外素面磨光,腹部饰绳纹。口径36厘米,残高22.5厘米(图五,9)。

H27∶2 泥质灰陶。敞口,方唇,颈微束。颈部以下饰绳纹。口径36厘米,残高6.9厘米(图五,1)。

H30∶1 泥质褐陶。敞口,圆唇,斜弧腹。腹部饰绳纹。残高7.8厘米(图五,2)。

钵 3件。

H18∶10泥质灰陶。敛口,圆鼓腹。口沿素面磨光,腹部密布绳纹。口径5厘米,残高6厘米(图五,5)。

H18∶21泥质灰陶。敛口,圆唇,弧腹斜收。素面磨光。口径22厘米,残高8.3厘米(图五,7)。

H18∶26 泥质褐陶。敛口,圆弧腹。器表密布绳纹。口径15.6厘米,残高8厘米(图五,3)。

杯 1件,残。

H18∶20 泥质灰陶,手制。筒腹,微内凹,平底微凹。器表饰杂乱绳纹。底径7.8厘米,残高7.8厘米(图五,6)。

三、商文化遗存

1、灰坑,以H14、H21为例。

H14平面呈椭圆形。坑壁略带有斜坡,坑壁和坑底加工粗糙。坑内填土基本一致,为灰土,土质松软,以草木灰为主。土内含有木炭屑、烧土粒、料礓石及兽骨等。出土陶片极少。坑口径1.2~2.1米,深0.95~1.2米。推测为取土后废弃的垃圾坑。

H21 平面为不规则形。坑壁呈斜坡状,未加工,坑底高低不平。坑内填土为灰土,土质松软。含有烧土块、料礓石、木炭块、兽骨、贝壳等。出土陶片较多,器形有鬲、瓮、盆等。坑口残长9米,残宽8米,坑深0.3~2.7米。

2、陶器 多为残片,器形有鬲、罐、盆、簋。炊煮器鬲均为夹砂陶,以灰陶为主,另有少量褐陶。储存器罐、盆均为泥质陶。盛食器仅出土一件簋,为泥质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较粗,另有少量附加堆纹和弦纹。制法均为轮制,器形规整。

鬲 10件,皆为口沿。多数方唇外翻,饰绳纹。

H2∶2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外翻,缘面微凹,颈微束。腹部饰粗绳纹。口径15.6厘米,残高10.2厘米(图六,5)。

H6∶2夹砂灰陶。侈口,方唇,缘面微凹,束颈。腹部饰绳纹。口径21厘米,残高10厘米(图六,24)。

H12∶1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外翻竖直,束颈。腹部饰粗绳纹。口径13.5厘米,残高5.4厘米(图六,3)。

H17∶1夹砂灰陶。口微侈,平斜沿,方唇。腹部饰粗绳纹。口径18厘米,残高6.3厘米(图六,6)。

H21∶3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外翻,缘面有一凹槽,束颈。腹部饰粗绳纹。口径19.5厘米,残高10厘米(图六,1)。

H21∶8夹砂褐陶。侈口,方唇外翻,缘面微凹,颈微束。腹部饰粗绳纹。口径31.5厘米,残高7厘米(图六,25)。

H21∶9 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外翻,缘面微凹,束颈。腹部饰绳纹。口径15.6厘米,残高7厘米(图六,4)。

H21∶10 夹砂灰陶。侈口,方唇,束颈。腹部饰粗绳纹。残高7厘米(图六,2)。

H21∶20 夹砂灰陶。侈口,有一宽沿面,方唇外翻,缘面微凹,束颈。腹部饰规整粗绳纹。口径21.5厘米,残高8.7厘米(图六,21)。

H26∶2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外翻,缘面有一凹槽,束颈。腹部饰粗绳纹。口径24厘米,残高9.3厘米(图六,20)。

鬲足15件。均夹砂灰陶,以锥状实足为主,另有少量袋足。

H5∶1锥状实足。素面。残高6厘米(图六,12)。

H6∶1锥状实足,底部较钝。有修整痕迹。残高5.7厘米(图六,16)。

H6∶3残存裆部和两锥状小实足,裆较矮,足直立。裆部饰绳纹。残高11厘米(图六,11)。

H8∶4锥状实足。饰绳纹。残高6.5厘米(图六,13)。

H8∶6锥状实足。裆部饰绳纹,足部素面。高7厘米(图六,15)。

H8∶7锥状实足,较高,稍向内弯。素面。高10厘米(图六,9)。

H12∶4锥状实足,底部钝圆。素面磨光。高4.5厘米(图六,14)。

H12∶5 裆部较低,足部外层脱落,露出小锥足。裆部饰绳纹。高8.4厘米(图六,19)。

H16∶1 袋足较大,下附小锥状实足。足部素面,足部以上饰绳纹。高6.5厘米(图六,7)。

H16∶2 舌形足,足底外层脱落。饰绳纹。高7厘米(图六,22)。

H19∶1 小锥足,极低。裆部内壁有烟炱痕迹。高2.9厘米(图六,17)。

H21∶5 袋足,下附小实足。饰绳纹。高5.4厘米(图六,18)。

H21∶14 袋足,较肥大。饰绳纹。高6.5厘米(图六,23)。

H21∶17 袋足,较肥大。饰绳纹。高7.5厘米(图六,10)。

H31∶1 锥状实足。素面。高7厘米(图六,8)。

罐 1件,为残片。

H23∶3 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束颈。肩部有三周凹弦纹。口径12.3厘米,残高4厘米(图七,4)。

盆 4件,皆残片。器表饰有绳纹、附加堆纹。

H21∶6 泥质灰陶。侈口,颈微束。颈部有轮制时的手抹痕迹,腹部饰绳纹,接近颈部有一周附加堆纹。口径30厘米,残高8厘米(图七,7)。

H21∶11 泥质灰陶。敞口,圆唇,口沿内凸,斜弧腹。口沿下饰三周凹弦纹,其下饰绳纹。口径24.5厘米,残高10厘米(图七,2)。

H21∶18 泥质褐陶。敞口,方唇,弧腹。一周附加堆纹将颈部与肩部隔开,腹部饰粗绳纹。残高12.6厘米(图七,1)。

H21∶19 泥质褐陶。侈口,圆唇,颈微束。腹部饰绳纹,接近颈部有一周附加堆纹。口径28.2厘米,残高6.5厘米(图七,6)。

簋 2件,均泥质灰陶。

H21∶21敞口,斜折沿,圆唇,弧腹。口沿内壁有一周凹弦纹,器表饰绳纹,三周凹弦纹分布于腹上半部,腹中部有刻划纹。口径28厘米,残高15厘米(图七,5)。

H30∶3 圈足,下端外撇。上部饰两周凹弦纹。足径12.3厘米,残高5.5厘米(图七,3)。

四、东周文化遗存

1、灰坑,以H9、H10为例。

H9 平面为长方形,直壁,坑壁加工较粗糙,底较平坦。填土为浅灰土,土质较松软。出土陶片较少,可辨器形有罐、盆等。坑口长2米,宽1米,深0.8米。

H10平面呈圆形,锅底状。坑壁略有斜坡,坑壁和坑底加工粗糙。填土为黄褐土,土质较硬,土内含有少量料礓石、黄土粒、木炭屑等。出土陶片较少,器形有盆、瓦等。坑口径1.35~2.5米,深1.2~1.5米。

2、陶器 残片较多,器形有鬲、罐、盆、碗、瓦。炊煮器鬲仅一件残片。储存器罐、盆数量较多,以泥质灰陶为主,另有少量夹砂灰陶。盛食器碗仅一件,为泥质灰陶。瓦分板瓦和筒瓦两种,均为泥质灰陶。纹饰仍以绳纹为主,较规整,另有弦纹及少量刻划纹、菱形纹。轮制痕迹明显。

鬲 1件。

H10∶1泥质灰陶。侈口,斜方唇,束颈。腹中部饰绳纹,其上素面。口径25.5厘米,残高13厘米(图八,4)。

罐13件。以泥质灰陶为主,轮制痕迹明显,器形较大。

H7∶2泥质灰陶。侈口,平沿,方唇,颈微束。颈部饰数周凸弦纹,腹部饰绳纹,内壁有一层水碱。口径22.2厘米,残高7.8厘米(图八,10)。

H7∶3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直领。腹部饰粗绳纹,内壁有水碱。口径28.5厘米,残高10.5厘米(图八,13)。

H7∶4 泥质灰陶。侈口,斜方唇,束颈,斜肩。颈部饰凸弦纹,肩部饰绳纹。口径17.7厘米,残高7厘米(图八,7)。

H8∶5 泥质灰陶。口微侈,圆唇,直领。肩部饰绳纹,轮制痕迹明显。口径12.6厘米,残高3厘米(图八,6)。

H8∶10泥质灰陶。侈口,方唇,颈微束,斜肩。颈部与肩部之间有一道凹槽,肩部饰交错绳纹。口径18厘米,残高12.6厘米(图八,2)。

H9∶1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束颈。肩部隐约可见绳纹。口径22厘米,残高7.8厘米(图八,3)。

H9∶3 夹砂灰陶。侈口,平沿,方唇,颈微束。颈部饰数周凸弦纹,腹部饰交错绳纹,内壁有水碱。口径24厘米,残高10.5厘米(图八,12)。

H12∶2 夹砂灰陶。口微侈,斜平沿,方唇。肩部饰细密绳纹。残高4.5厘米(图八1)。

H23∶2 泥质灰陶。侈口,方唇,束颈,溜肩。肩部饰粗绳纹。口径19.8厘米,残高7.5厘米(图八,9)。

H28∶1 夹砂灰陶。侈口,方唇,束颈。颈部素面磨光,腹部饰弦断绳纹。口径25.8厘米,残高10厘米(图八,5)。

H28∶2 泥质灰陶。口微侈,平折沿,方唇,颈微束。颈部饰数周凸弦纹,以下饰绳纹,内壁有水碱。口径26.4厘米,残高19.8厘米(图八,14)。

H28∶3 泥质灰陶。侈口,平沿,方唇,颈微束。颈部饰数周凸弦纹,其下饰绳纹,内壁有水碱。口径27.5厘米,残高9.6厘米(图八,11)。

H30∶4 泥质灰陶。侈口,方唇,束颈。肩部饰绳纹及斜刻划纹。口径13.8厘米,残高5.7厘米(图八,8)。盆 7件。以泥质灰陶为主,皆轮制,器形较大。

H7∶1夹砂灰陶。敞口,斜方唇。口沿下饰数周凸弦纹,其下饰绳纹,有一周附加堆纹。口径31.8厘米,残高12.3厘米(图九,1)。

H8∶3 夹砂灰陶;敞口,圆唇,颈微束。颈部有一周凹弦纹,腹部饰弦断绳纹。口径30厘米,残高11厘米(图九,8)。

H9∶2 泥质灰陶。平沿,方唇,中间有凹槽,束颈,圆弧腹。腹部饰弦断绳纹。口径38厘米,残高12.3厘米(图九,12)。

H20∶1 泥质灰陶。敞口,宽平沿,斜方唇,中间有凹槽。腹部凹凸弦纹相间,轮制痕迹明显。口径30.5厘米,残高6.5厘米(图九,7)。

H20∶2 泥质灰陶。敞口,宽平沿,方唇,斜腹。腹部轮制痕迹明显。口径36厘米,残高11.5厘米(图九,9)。

H20∶3 泥质灰陶。敞口,平沿,方唇,颈微束,圆弧腹。腹部饰绳纹,中间有两周凹弦纹。口径39厘米,残高13.8厘米(图九,10)。

H23∶4 泥质灰陶。敞口,圆唇,弧腹,平底。腹部凹凸弦纹相间,轮制痕迹明显。口径21.3厘米,底径7厘米,高10.5厘米(图九,5)。

碗1件。

H8∶8泥质灰陶。敞口,斜方唇,弧腹斜收,平底微凹。器表饰凹凸弦纹,轮制痕迹明显。口径13.8厘米,底径6.5厘米,残高5.4厘米(图九,6)。

残片1件。

H28∶6泥质灰陶。两周凹弦纹中间夹菱形纹。残高7厘米(图九,4)。

板瓦2件。

H28∶4泥质灰陶。器表轮制时的手抹痕迹明显,内壁有篦点纹。残长13厘米,残宽12厘米(图九,2)。

H28∶5泥质灰陶。器表密布绳纹。残长35厘米,宽33.6厘米(图九,11)。

筒瓦1件。

H20∶4泥质灰陶。剖面为半圆形,器表隐约可见绳纹。残长18.3厘米,宽14.4厘米(图九,3)。

五、结语

目前为止,晋东南地区周以前的文化遗存发现还较少,此次西李高遗址的发掘将会进一步加深对此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认识。该遗址包含有夏、商、东周文化遗存,其中以夏文化遗存为主。因为是局部发掘,遗迹主要是灰坑,且各时期的灰坑形制相似,都以不规则坑为主,所以反映其文化面貌较多的是从陶片的形制上加以分析。

夏文化遗存所占比例较大,出土陶片较多,器物也相对较丰富。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陶色以灰陶为主,褐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较散乱,不见篮纹、方格纹,只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和刻划纹,附加堆纹一般饰于甗腰。。这些特征与小神遗址中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一致[1],都接近于东下冯类型[2]。器形以鬲、罐、瓮、盆为主,鼎仅发现一件圆柱状足,鬲多鼎少,也与东下冯相同。侈口高领鬲,领部素面,与白燕遗址第四期遗存第1段的高领鬲相似[3]。花边形口沿,即楔形点纹,在小神遗址、东下冯遗址、游邀遗址[4]中都有发现,而出土较多的锥状实足根,尤其是竖向凹槽和横向捆扎痕迹,将夏文化的陶器特征体现无疑。蛋形瓮及其瓮足,如圈足、舌形足,以及浅腹盆与东下冯遗址第Ⅳ期的同类器物形制相近[5]。通过以上分析,可推断此期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第Ⅳ期接近。与晋中、晋南地区同时代文化因素的相似性,说明不同地区文化间的相互交流。

商文化遗存相对较单纯,较多的翻缘鬲的出现即已反映出其时代特征,相当于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文化[6]。纹饰也以绳纹为主,但相对较粗,且较规整。鬲多为翻缘鬲,小实足。陶簋侈口,腹部下收,口内壁出现凹弦纹,腹外饰弦纹,这些特征与殷墟文化二期相当[7]。

东周文化遗存较少。陶器全为灰陶,以泥质为主。绳纹已经很规整。出土残片较多的是罐、盆,器形都较大,罐内壁多有水碱,推测当时人们多作为储水器使用。H20∶1和H20∶2两件盆与侯马地区东周时期的折沿盆相似[8],都为宽沿,斜腹。

西李高遗址是继小神遗址之后,在晋东南地区发现的又一处先秦时期文化遗存,而且二者的夏、商时期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它的发现丰富了对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认识,为进一步探讨本地区早期文化的面貌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执笔:王晓毅、杨林中

绘图:孙先徒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