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
分享

拼多多黄峥52条人生思考:时代面前我们很渺小,大部分知识没用

来源 | 和牛商业 2021-11-17 11:26
54087 1 0

目标达成和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

黄峥,拼多多创始人,1980年生,杭州人。

2002年,黄峥赴美留学认识了段永平。2006年,26岁的黄峥跟随段永平与巴菲特共进午餐。

黄峥的成长历程,这两个人的理念对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股神巴菲特让他见识到了简单和常识的力量;段永平教会了他什么叫做本分和平常心。

和牛商业认为,黄峥在中国商业历史上算是个“神奇”的存在。

他在二十多岁就和许多大佬成为了朋友,他却说“我和大佬成为朋友,是因为我没把他们当成大佬”。

对于商业,大家总认为要多去学习,反复思考。黄峥却说,不要over think(反复思考),大部分知识是没用的,需要自己去体验和感受,有勇气面对常识。

对于如何成功?黄峥认为不需要过分努力,“过度的追求完美实际上是一种苛责”,可以适当分散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事情,不要为了目标牺牲,完成目标和幸福感无关。“人在时代面前很渺小,做自己,成为这一代中靠谱的人,就能成功”。

公众认为黄峥不爱和外界沟通,但和牛商业认为黄峥是最把自己“真实思考”公之于众的商业牛人之一。

他会写公众号(虽然晦涩难懂),之前每年会接受多家媒体采访,也出席每一次股东大会认真分享。他甚至希望像巴菲特一样,每年和大家有一次深度的交流,但他也说过:“创业以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不被理解。”

用两年半时间带领拼多多上市,打破电商格局,在争议中拼多多市值突破一千亿美金,他个人财富值也超过3000亿人民币。

2018年他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过:“因为我还没有进化到可以做完全不赚钱的事。未来我希望可以做不赚钱的科研”,如今,他已经宣布“退休”,辞去拼多多管理职位,进入别的领域。

2019年段永平曾评价黄峥:“黄峥是特别难得一见的一直关注事物本质的人”。

以下,是和牛商业整理近5年黄峥关于人生和商业思考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值得收藏细读。

第一部分——底层思维:常识和平常心的力量,不要over think(反复思考)

1.

2002年我去美国读研究生认识了段永平,毕业后在Google工作时又离他家很近,所以开始帮他做一些投资。段永平对我影响很大,他不停在教育我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再把事情做正确。

这个跟雷军讲的,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是一个道理。

2.

段永平会反复唠叨说要做正确的事,你每件事情出来的时候你要去想这件事情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应该做的。

3.

他有个思想的,叫做本分。本分的意思首先是说立足于为谁服务,第二个是说初心是什么,你要不占别人便宜。

比方说在商业里面,你在某一个局部获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那你是不是能够坚持自己的本分?只赚取合理的利润?

当一件事情出现分歧的时候,或者说当一个蛋糕要分的时候,一刀切下去很难做到这个公平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首先去想是说尽我的本分,不占别人的便宜。

4.

本分文化在一开始树立的时候其实是比较难的,因为在很多时候是违反人性的。

我们从小时候生下来就会去抢东西吃啊,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所以如果你能够做到本分的话,那一定程度上你会赢得更多的朋友,然后周围会聚集更多的人,别人会觉得跟你一起合作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5.

段永平说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他说用平常心来做事情会更好,他说其实平常人是很难有平常心的。

6.

段永平还教给我一个商业的常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格一定会波动,但只要你的价值提升,最终价格会和价值接近。这个常识让你安心于增加企业的内生价值,不要过度在意资本市场的价格波动。

7.

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是我母亲都能听懂的话。

这顿饭对我最大的意义可能让我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污染的。

8.

当你对一件事做判断的时候,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你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用常识来判断。

9.

常识是显而易见、容易理解的,但我们各种因为成长、学习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让我们对这些常识视而不见。

10.

大部分知识是没有用的,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段永平教我的要胸无“大”志,你做好当前就好了。

11.

我也不会去规划五年、十年。我会想一个很远的目标和一个很近的落实。就像谈恋爱一样,你最终找到就是你规划的那个人吗?你能够决定下一个遇到的女孩是谁吗?

12.

遇到一个未知的领域,如何了解、思考、判断?我通常会采取比较原始的办法:自己去体验和感受。

大部分人都over think(反复思考),其实多数事情是显而易见,没什么可想的,你只需要用常识来判断就可以了。

13.

我能获得大佬的认可,我觉得就是没有把他们真的当大佬。可能因为我不拍马屁,我讲了一些有点意思的事。我当时跟王卫聊天,我说你们做电商肯定做不成,你见过哪家快递公司做电商做成的?

 

第二部分——如何面对人生和时代:不要花精力去追求完美,做好自己就够了,慢就是快

14.

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就是形势比人强。大的环境下,我们正好在这个地方,那我们就尽到自己的本分,做一些我们该做的事情。

15.

我们在整个时代的长河中都是非常非常非常渺小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剩下的真的是看命了。

16.

我没有想要改变世界,而是说一步一步做好,能做一些改变生活的事情,就已经很不错了。

17.

老一辈总是要老的,年轻一代逐渐步入中年总会走到(成功)那一步的。不是我,也是跟我同龄的另外一些人,所以我该做的事情是有平常心,踏踏实实做好我该做的事情,努力成为我同一代人里面最靠谱的那一个。

18.

目标达成和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

19.

过度的追求完美实际上是一种苛责,凡事不用追求太过圆满才能持久,精力也可以分散安排到其他值得耗费的地方。

20.

读完罗素的《幸福之路》,我总结了几点:第一,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动;第二,要把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兴趣;第三,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21.

佛学、量子力学和数理逻辑的不完备定理告诉我们两件事:

一是世界是不可知的,至少是不可精确度量的,是测不准的,是不确定的;二是用有限的规则去描述规范世界是不可能的,事情是不完美的,不完备的。

22.

我在上学时有一个较大的遗憾,就是自己目标导向太明确,在追求第一、努力做个好学生上浪费了过多时间,损失了逆反、捣蛋的青春时光,后来才慢慢悟到“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

23.

我在上学时就意识到几个事。一是寒门出贵子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富二代,尤其是官二代非常优秀。二是田忌赛马,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可以创造出局部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基于此,平凡人可以成就非凡事。第三是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24.

钱的作用是有两面性的,不光能够让你财富自由,精神自由,然后好像都是正向的,它也有很多负面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一下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另外一部分人可能是因为有了钱,可能让他甚至有10年期间处于迷茫期,在他最好的生命的时间里面,他可能就很荒废。

如果他的钱更少一点的话,可能他的人生的总体财富包括幸福指数可能会更高。

这个经历(财富自由)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让我在做商业的时候可能会更加容易平常心一些,因为商业本身很大程度是用财富来衡量的,但是在很早的时候,相对因为谷歌(让我财务自由)的原因,让我意识到这个衡量标准是几个纬度之一,而且它很有可能,你过度的去强调它的话,对于自己人生,甚至对商业本身都是有伤害的。

第三部分——对创业的思考:创业是孤独的

25.

创业以来犯过的最大错误,应该是说最痛的经历在于,错误的信任了一个你不该信任的人。他未必是一个坏的人,但是他未必是适合做那件事的人,也未必是在那个场景下值得信任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能够去坦然的面对这个残酷现实的话,并且做出反应的话,不光会对自己带来痛苦,对方也会带来痛苦。

26.

谈恋爱和做公司本质上是一样的,你做公司也是一段旅程。男生如果很有事业心的话,做公司跟谈恋爱很像,因为你会爱上你的公司。

27.

如何建立一个靠谱的团队?

我觉得在一群人要持续地维持一个靠谱的集体,一个靠谱的公司,最重要的可能是要有一个好的文化。那这个好的文化呢,其实是最开始创始的一些人,能不能够树立起一个好的价值观,并且在后续的团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停地强化这一点,而且把这个东西做为一个持续的发展的基石来做。

28.

创业最重要的三件事,我觉得第一重要的还是团队,就是有没有更多更好的更有能力的小伙伴加入到我们团队里边来。

第二点是整个公司的文化。整个公司的文化能不能以良好的初心,继续维持积极向上,本分诚信的文化,是我觉得这家公司能不能够活很久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石。

第三点可能是我们整个产品的迭代,是不是能够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

29.

我最早创业做的是电商代运营和游戏公司,对于商业来说,只有赚钱才是道德的,应该按照商业的逻辑去做一个本分的商人。

30.

商业就做好商业的本分,任正非采访说,什么叫强大的中国?他说我们磨豆腐,他们种豆芽,叠加在一起就是强大中国。

31.

创业的孤独,其实是很多创业者都有的,因为你在做决策的时候,因为你的位置跟别人不一样,很多时候别人并不能够百分百理解你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说也不能和你能够进行真正的在同一位置上完全的讨论。

32.

创业本身做久了之后,你会发现有点悖论的地方在于,这个公司好的时候,其实往往你每天是如履薄冰的,但是你如果哪天觉得很安全,很舒服的时候,那往往这个公司就开始出问题了。

所以第一可能是自己心态上就在接受是说每天在战战兢兢,如屡薄冰,是一个正常状态。

第二是你回到一个创业的初心和你想要什么,如果创业这个事情,让你有很多的朋友、更多的爱的话,那你一定程度上会觉得温暖。

33.

我有想过放弃创业, 因为有很大压力。而且很多时候不被理解,是很痛苦的。在已经财富自由的时候,你就会问:我为什么还要做这个?

第一是很不错的机会,第二是能够实现些自己的理想和成就感,第三是能够带领一部分人创造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确实是有自豪感的。

34.

我很少开会,也尽量不插手业务。

在我的脑子里,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方面都是比我强的,我只在很少的方面比很少的人强。

我不是一个典型意义的CEO,第一,我负责给公司输入价值观和文化,以及为员工树立人生理想。第二,我管那些突然冒出来,或者以前没遇到过,也不知道分配给谁的问题。

35.

我只在很少的方面比很少的人强。例如,隔绝外部压力,回归本源理性思考的能力,有时候有点逆向思考的能力。

以前做二级市场发现自己好像天生不太容易在很多人恐惧的时候恐惧,而容易在大众热情的时候悲观。

36.

创业以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不被理解。因为是理科生,不知道怎么和公众或者群体文科生沟通。文科生更在乎人的情绪。理科生可能更愿意把事情规整化,写代码。

 

 

第四部分——关于商业本质的思考:做一家新加坡一样的公司

37.

在中国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任何地方桌子都是满的。

38.

阿里京东、滴滴美团,他们是帝国式竞争,有明确地盘的界限。但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思路不该是这样。拼多多和淘宝更像是两个不同的纬度在慢慢融合,拼多多用支付宝也用菜鸟。

39.

我非常喜欢新加坡,也对它有很深的研究。

新加坡本身就很像一个公司,在周边很差的环境下实现了国民富裕。因为它小,所以它创造了一个模式——在本国存放的资产只占它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资产分布在中国、美国。

新加坡既是一个小国,但它又是一个融合于其他所有大国里的存在。

新加坡不追求单纯的规模,追求的是自己国民的富裕,追求的是自己在世界上给其他人创造价值,它把自己的资产分布在全世界各地,拿世界各地的资源成就了自己的国民。

40.

拼多多是在另一个维度上做电商,不存在做一个小淘宝,是在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

若是与天猫、京东做同类型的事儿,极有可能帮助竞品培养新用户,因为用户一旦养成网购习惯,就会去该模式下更大的平台。因此做拼多多的时候,必须与竞品实现清晰的差异化。

41.

感谢阿里在前面十年给中国电商行业的极大贡献,快递、支付、电商的基础设施我们都得益于阿里。

拼多多和淘宝的模式有本质不同。淘宝是流量逻辑,主体是搜索,用户要自己去找商品,所以需要海量SKU来满足长尾需求;拼多多代表的是匹配,推荐商品给消费者,SKU有限,但要满足结构性丰富。

淘宝一直倡导C2B但做不起来,就是因为淘宝的千人千面相当于个性化搜索,但搜索本身是长尾的,你就很难做反向定制。

而拼多多是把海量流量集中到有限商品里,有了规模之后再反向定制,从而极大降低成本。这也是沃尔玛和costco的差别,拼多多的终极定位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costco

搜索在拼多多中只是一个极小场景,甚至不在主页上。这好比百度想做今日头条的事情,他们都面临既有成功所带来的阻碍。

42.

阿里和腾讯对线下零售的占比都很低,抛开流量思维,聚焦场景时空间依然很大。腾讯做电商失败的原因是它们认为电商是流量*转换率=GMV,流量逻辑在今天无法成功。

43.

拼多多它是一个不停迭代的东西,它前端形式特别简单,简单到以至于所有的人都觉得,他可以很快做一个一模一样的。

最关键的其实还是在于后端的运营,就是什么时候你要迭代后边匹配的算法,什么时候应该去往纵深推进,以多快的速度进行什么样的迭代。

44.

我最早创业做的是电商代运营和游戏公司,拼多多是“后端阿里强运营”+“前端腾讯游戏产品”结合产物。开创“拼模式”从物以类聚时代,走向人以群分对的时代。

互联网解决的已经不只是效率问题,人们的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已经难分难解,相信“Costco+迪士尼”必然是零售消费市场的未来。

45.

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

46.

小时候谈不上贫穷,但比较拮据,小时候经常要穿妈妈同事或者是亲戚家小孩的衣服。很多消费习惯和前期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跟现在拥有的财富没太大关联。比如我妈到现在都舍不得打车,她会觉得时间又不值钱,太浪费了。这个对我一直有很大影响,包括影响我思考做商业,我脑子里一直都记着我爸妈这样的普通家庭,他们是怎么思考的,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47.

拼多多目前没想做服务电商,因为在做的实物电商已经足够大。

服务电商是流量思维,即流量灌进来,用不同的服务去消耗这个流量。如果我们还在用流量化的观点去做后流量时代的事情,肯定会挂掉的。

拼多多的出现正是因为它不用原来的旧思维。在以人为先的思维下,应该先想这个人需要什么?我们要做的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融合,精神消费不只是做服务电商,而是用娱乐的方式让用户消费之余获得开心。

48.

马云很多年前在一次内部演讲中讲了,他说我们为什么不留个竞争对手呢?他说最好的格局是英特尔和AMD。这个社会就是应该有多个物种存在,然后互相融合。

49.

只有在北京五环内的人才会说(拼多多)这是下沉人群。我们关注的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这和快手、头条的成长原因类似。就好比30年前你去深圳,干什么都能赚钱,不是因为别的,只是你选对了方向。

50.

电影院里如果前排的人站起来了,那么后排的人也会站起来,结果本来大家可以坐着看的美事,变成了所有人都站着看的辛苦事。

在商业上,我们知道Amazon是在图书份额远低过50%时就实质上决定了图书的定价进而颠覆了图书零售业。

每个人身上都带有癌细胞,正常是没事的,但如果它的复制和扩散起过某个值,你就得了癌症,而癌症要一个人的命远不需要扩散到50%。

所以当我们讲要看主流,或者类比两个不是100%完美的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关注1%和5%的差别,千万不要以为都是小部分是同样性质的。

很多时候,质变就在这1%到5%之间。

51.

在商业上有个值得讨论的现象是有时候东西贵了反而好卖。

比方说空调这样的产品,需要有人安装,也需要有人推荐,有可能类似小米的互联网直销,把价格打到“最低”还不如“格力”给安装者、渠道以足够利润,虽然看起来渠道的做法抬高了商品的价钱,但实践当中,渠道和服务成本也许是维护某种公共认识最节省的、良性的做法。

这种渠道和服务成本是必须的,它把维护某种秩序的代价体现在的明处,而忽略了这种代价的体系可能会走向“劣币驱逐良币”,这种违反经济学教科书所讲的价格供求线原理的现象其实非常非常多。

查理.芝格在他的书里就多次说过,我们在消费品,商用软件,硬件等领域也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这种贵的反而卖的好的现象甚至都有可能是好些领域的主流。

52.

除了拼多多,我最希望在未来能转型成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人员,像富兰克林在40岁以后就不参与商业了,参与科研发明了避雷针,我觉得非营利性的全心全意的科研工作对人类的贡献会更大。

来 源 | 和牛商业(ID:heniushangye)

作 者 | 牛叔

# 拼多多
# 商业分析
# 创业
举报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这个是认证
知青知你
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
2021-11-17 11:47
0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