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水沐清华

2021-07-19 17:18

41614 0 0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我就一直是一个大忙人,尽管不知道每天在忙什么,但是确实从来没敢怎么歇过。

家里,大儿子在上初中,小儿子也上了小学,养他们其实花不了多少钱,但是俩孩子在学习上的难处,让辅导班的费用成了家里很大的一笔开销。

我常常想,这几年在教育上的额外支出如果能够省下来,是不是都够我去交一套房子的首付了。正如我所说,这笔费用是额外的,如果孩子自己可以搞定学习,它本可以用来做一些别的事,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宽宥很多,可以让我在下班后不必再出去跑滴滴,可以让我的爱人在下班后不再去折腾副业。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这个梦直到现在我也无法忘怀,我常常感激着这个梦,如果不是它逼着我踏出了那一步,我无法想象,我的孩子最后会变成什么样。

和他们相比,我无疑要幸运得多。这都要归功于我有一个好母亲,是她在我高中想要辍学出去打工的时候,逼着我继续读下去,并支持我念完了整个大学。正因如此,我才能在后来抱着一张文凭,勉强跨过了从低产到中产的门槛,坐在办公室里喝咖啡,而不是每天要顶着风雨和烈阳,在街头巷尾送外卖。

我不是要宣扬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我只是想说,没有一个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不好。我记得我曾经做过一个梦,那段时间正是大儿子最叛逆的时候,我几乎被他离家出走的事情弄得失眠,工作也一直不在状态。有一天夜里,我迷迷糊糊地做了个梦,我坐在办公室里忙碌地进行着工作,浑身淋得湿透的外卖小哥敲门走了进来,他匆忙地抬头跟我说“先生您的外卖”,然而四目相对我们都愣住了,他慌忙地打开门逃走了,我想要追出去,但是却迈不动腿,只能转身透过挂满了水珠的落地窗,看着他冲进雨中,娴熟地启动电动车,消失在晦暗的风雨车流里。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这个梦直到现在我也无法忘怀,我常常感激着这个梦,如果不是它逼着我踏出了那一步,我无法想象,我的孩子最后会变成什么样。

在告诉大家我踏出了怎样一步之前,我想我有必要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外卖小哥。不是因为我看不起这个职业,而是因为这个职业只能成为一个谋生的工具,对于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毫无价值可言。

我从来不会害怕孩子吃苦,我甚至希望他能多吃一些苦,但是这些苦要吃得有价值,我希望他的精神是富有的。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我最终还是踏出了那一步,我向公司辞职了。

这件事情当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能很多人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我的爱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她试图让我改变主意:孩子叛逆只是一时的,慢慢长大了也就懂事了,成绩不好也可以送辅导班,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教育孩子专门辞去工作。

我明白她的担忧,但我之所以如此孤注一掷,放弃工作也在所不惜,是因为我实在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去赌,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但是工作完全可以再找,而且我也不希望自己的一辈子都被孩子锁住脚步,趁现在孩子还小,容易被引导,我希望找到一个办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遇到歧路时,自己能够依靠自己,做出正确积极的抉择,而不是靠我去像打地鼠似地、无休止地给他解决麻烦。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我决定花一段时间去施行我的想法,尽管我一直都没能取得爱人的支持,且我当时还毫无头绪,但是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我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就从给孩子做一个完整的画像开始。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把在工作中用在客户身上的技俩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但这么做确实是有用且必要的。面对客户,我需要从各个角度和方面去了解他,对他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和解剖,所有能够影响我们的成交率的因素我都要考虑到。在面对孩子时,我的工作思维就是这么让我思考的。

于是我首先前往了孩子的学校,与孩子的各科老师和身边同学进行了谈话,我运用自己的工作思维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事情看起来是如此轻松,似乎只要去做,就可以成功,然而事实上,为了做好销售工作,我一直在自学心理学课程,并于2008年考下了心理咨询资格证,交流一直都是我的强项,这是我能从老师和同学那里拿到足够多的信息的基础。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按照计划,接下来我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孩子做一个性格画像。我本以为这将是计划中最轻松的环节,毕竟我从小看着他长大,连他喜欢穿什么颜色的内裤我都知道,何况是一个简单的性格画像呢?

没想到,我失算了。当我用性格要素的方法去对孩子进行解析时,我发现这个要素框架里有太多的空白,我对孩子竟然存在着如此巨大的认知盲区,很多本以为自己很了解的事情,原来恰恰是我一直所忽略的,它们就像找茬游戏里的茬儿,一直就在我的眼皮子底下,我自以为对孩子一览无余,其实我看到的都不过是他愿意展现给我的假象。就像我问孩子想喝橘汁还是牛奶,橘汁需要去现榨,而牛奶只用倒出来就行,孩子知道我上班时间快到了,于是说自己想喝牛奶。而我就此觉得孩子更喜欢喝牛奶,甚至没有从中发现孩子懂事的一面。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当我了解孩子越多,我就越明白自己有多么失职。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本以为最简单的一步花了我将近两周的时间,当我完成孩子的性格画像的那一刻,看着画像上呈现的孩子性格,我竟然觉得有些陌生。

原来,他经常发脾气,不是因为他性格暴躁,而是因为他缺乏安全感。

原来,他生气的时候经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是因为他不想理人,而是他怕自己把坏情绪传给别人。

原来,他想要离家出走,不是因为他恨我们管他太多,而是因为他总是让我们失望,觉得自己太差劲。

原来……

原来,是我错过了太多。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我没有太多反思的时间,犯错了需要悔过,但是更需要弥补,我很快按照计划进入了下一步——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的调查。

家庭环境我当然再清楚不过,但是孩子的学习环境和其他方面的情况,近些年来由于忙于工作,我确实知之甚少。因为我一向奉行个人独立,除了一些大问题,在小事情上我鲜少过问,这也造成了我总爱跟孩子讲大道理,却常常在小事上考虑不到孩子的感受。之所以要做这个详细的调查,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必然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问题的出现并不是骤然的,而是积蓄的,每一个环境因素都在其中起到了作用,直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雪崩也就爆发了。

我要清理出每一根稻草,每一片雪花,这当然要费些功夫,但并不是不能完成的。一周后,我完成了信息收集的全部计划,那时候我想,大概连孩子自己都比不上我更了解他。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然而,计划来到了最困难的阶段,首先,我不仅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找到孩子已经出现的问题,还要抽丝剥茧地去翻出孩子潜藏的问题;其次,我需要利用我手里所拥有的资源,去对解决孩子这些问题的可行性进行计划评估;最后,我要以心理诱导为基础,去针对孩子的问题做出最优的解决计划方案,并在之后的施行过程中根据反馈做出优化。

每一步都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但是我信心十足,如果说在对孩子做出全面的了解之前,我是在迷茫中凭借着本能的判断做出的决定,只能尽人事听天命,那么现在,在理智的信息收集、分析和风险评估后,我已经稳操胜券。

我从来不相信大人会斗不过孩子,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缺乏很多最基本的判断,他们的弱点相当明显,他们极其容易被引导,而且,在孩提时代,他们会逐渐养成影响他们一生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个可塑性最高、可能性最多、潜力最大的年龄阶段,是我们施以教育和引导的黄金时间。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说句题外话,很多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把孩子送去托管班,以为可以省去自己的麻烦,以为托管班一个老师面对数十个孩子的“一视同仁”式教育是标准的,殊不知,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不同条件的孩子,只会成全一部分孩子,中庸一部分孩子,打压一部分孩子。最后,现在的小麻烦省去了,以后的大麻烦却已经开始埋伏。所以,有条件的家长千万不要偷这个懒,教育孩子还是要亲力亲为,至于到底该怎么做,你听我细细分说。

我的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这是源于多方面的。

从我的分析来看,有两个主要原因:一则在孩子开始接触学习的这段时间里,遭受到了太多的阻碍,这些对孩子的学习造成干扰的负面因素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不能得以专心于学习,比如上学路上会路过一家网吧,他每天上学都会由此联想到不上学去玩游戏的快乐,于是上学就变得愈发难熬,对学习也愈发的厌恶;

二则是孩子在学习中没有获得即时的反馈,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都是孩子最努力的时候,但是这份努力往往还没到第一次月考,就已经早早放弃,原因何在?其实就是孩子没有获得即时的反馈,他感受不到自己的进步,他感受到的只有自己的艰难付出,他的努力没有结果,于是动力全无,潦草收场。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以前我总将孩子的半途而废归结于孩子的毅力问题,我自诩是一个毅力较强的人,但是当我自己在深夜拿起手机刷着抖音一次次把睡觉时间往后拖延的时候,我才发现有些事情不是光有毅力可以搞定的,更何况要求一个孩子有多大的毅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可谓之“奢望”的事情。

当时,我的小儿子也不让我省心,小学三年级就迷上了打游戏,这件事情的“罪魁祸首”正是他的母亲,一个资深的游戏迷。小儿子第一次接触游戏,正是源于她的启蒙,当然她也并非有意的,谁能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呢?

我很少接触游戏,但是受到爱人的耳濡目染,对游戏也有过相当的了解,甚至在我的客户中就有游戏大厂的设计人员。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为了解决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我很早之前就冒昧造访了这位只有过数面之缘的朋友,希望他能给我一些建议。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这位朋友起初不愿意多谈,言语之间都是推辞和爱莫能助,不过与人交流向来是我的强项,一番旁敲侧击之后,轻易便摸到了他的心理软肋,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他确实爱莫能助,也没办法帮我解决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让孩子沉迷游戏,如何防沉迷,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不过,不能说我这趟费尽口舌是全然没有意义的,至少我找到了游戏设计师们让孩子沉迷游戏的秘密武器——“心理诱导公式”。这个公式并非是如数学公式那样的符号等式,而是一个集合,一个如何把无聊枯燥的东西通过设计变得符合人类兴趣心理的集合,一个通过心理诱导让人对某种东西上瘾的集合。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说起来似乎很玄,但是对心理学有深刻了解的我,几乎是在拿到这个公式的那一刻,就明白了它的强大。不过我依然很谨慎,虽然它看起来充满了诱惑力,也可以解决我的燃眉之急——两个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通过设计学习,我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对学习上瘾?

这听起来就像是在说梦话,太荒诞了,但是正如我所说的,这个想法真的充满了诱惑力,从它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挥之不去,我迫切地想要去实现它。

我一直在业余时间研究这个领域,直到辞职之前,我也不敢说自己有什么把握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之所以敢辞职,很难说不是被自己的这个想法所蛊惑,如果这个目标可以实现,我无法想象它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是至少,我不会再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伤脑筋。

正如那位游戏设计师朋友告诉我的,为什么孩子会那么沉迷游戏?事实证明,我们的大脑渴望解决问题,渴望得到反馈和认可,渴望游戏提供的很多其他的愉快体验。简而言之,游戏可以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快乐中枢。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我之所以要说这么复杂的东西,原因在于,这几年,神经科学家们发现,大脑对游戏的反应和学习过程中的反应有着惊人的相似。

没错,从理论上来说,似乎正如著名游戏设计师洛夫·科斯特说的那样:“游戏使学习变成兴奋剂!”

然而,我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也不会轻易相信任何权威,虽然这些消息确实对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绝不会让自己变成这个观点的信徒,我只是想要去试试。

“游戏化”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它正是“心理诱导公式”的实践方向之一,在我的研究过程之中,我发现很多商业巨头,包括耐克、美国运通、微软、三星等,都在不断地尝试在工作中推行这个概念,原因在于,游戏化工作真的可以把工作这两个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起来,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听起来很有诱惑力的噱头而已。

但是游戏化学习,可行吗?我不知道,但是这不妨碍我去试试。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现在,我已经说完了我为什么要辞职,以及我为什么会从“心理诱导”这个方向上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原因,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去试试。

我开始将我的心理诱导系统化,不过与此同时,我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愿意开始,愿意配合我,愿意和我一起试试。

从心理诱导的层面来说,我绝对不能强求和逼迫,甚至我也不愿意去劝说,我希望他自愿地配合我。所以,我借鉴了“福格模型”和“微习惯”,这个模型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我们如果想要养成一个习惯,就需要一个行为触发器,同时,完成这个行为的能力和动机也缺一不可。而微习惯则是说:当我们要求自己每天做四十个俯卧撑,我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做不到,但是如果我们只要求自己每天做一个,我们将没有理由不去做。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将这两者结合,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系统:你给自己一个目标,比如每天吃饭之前做两个俯卧撑。这个系统让吃饭成了触发器,而做两个俯卧撑并不需要多强的能力和动机,你可以轻易完成。

这么做有什么作用呢?第一,你不会有机会体验到未完成目标而导致的常见消极情绪;第二,当你趴下去之后,你一定会不甘心于只做两个;第三,吃饭将会变成一种奖励,提升你的成就感。

这就是最简单的设计,做俯卧撑本是无聊的事情,吃饭也算不上多么有趣,但是,通过设计,它们也可以变得有趣,变得更激励人心。

而这,正是我要设计学习、把学习游戏化的方向和目的——帮助孩子把学习游戏化,第一步应该是通过设计,帮助孩子养成趣味化的学习习惯。

这个设计很快开始见效,我应该庆幸的是,尽管我的两个孩子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年纪还小,他们非常容易引导,这让我的第一步非常轻易就取得了成功。尽管大儿子依然对去上学没什么积极性,小儿子依然离不开游戏(我不赞成去强行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或者关网没收手机,当孩子把你做的这些行为和学习挂上钩,他们对于学习的厌恶就会愈深),但是他们的学习相关活动时间在显著增加,并且偶尔开始要求主动增加学习活动时间,虽然完全够不上“努力”的程度,但是至少算得上“自觉”。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当学习习惯初步构建,并且逐渐稳定后,想要更进一步,我就需要对学习方法进行设计,“游戏化思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我们的行为获得即时反馈。

正如我在信息分析中所言,孩子对学习没兴趣,没有即时反馈正是症结之所在,而游戏之所以能够让孩子沉迷,正是因为他在游戏中的每一小段努力都能获得即时反馈,他总能在游戏中找到一段十分钟左右的小目标,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的进步,未曾经历过设计、原始的学习,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

知识的感受清晰度和能力的感受清晰度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感受清晰度决定着我们是否会被自己的行为所激励,如果你日复一日地学习枯燥的知识,你总是会疲倦的,而若是你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逐渐强大,能够用它做到很多以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你将会乐此不疲。这正是我的突破点,我希望孩子在学习中,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以能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不通过设计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从小学到初中,从厌学到爱学,我是如何和孩子杠上的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需要像游戏设计师设计游戏的升级路线一样,替孩子设计一条分阶段的成长路径,这里我参照了围棋这项古老游戏的缎带规则,将路径以缎带的形式设计出来。在这个缎带系统中,每进入一个新阶段,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都要比上一个阶段多一倍,当然,在孩子接触这个系统的初级阶段,这个参数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能力等进行调整,以防止过易或者过难。

就像是一款游戏,主系统有了,孩子们只需要打怪获取经验就可以升级,但是,如果只是不停地刷怪,那么他们很快将会厌倦,正如孩子们如果只是每天通过刷题听课提升自己,那么,感觉到乏味便是必然的。

除了主系统,我还需要设计副系统,就像是游戏里的装备系统、任务系统、关卡系统等,副系统的设定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成就感来源,也就是增加更多的即时反馈渠道;二是给孩子更多的提升自己的角度和方式,它们将作为孩子“升级”的基础;三是副系统作为能力的具象化,更具有清晰度。

说起来很复杂,但是做起来却出乎意料的简单,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做的到底有没有用,因为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就可以做到,那么任何一位有知识基础和职业素养的老师都可以做到,当然,前提是他要把全部的心思和时间都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显然,这一点即使是专业的家教,也很难做到。这在当时给了我一些信心,其实现在回过头去想想,就会发现自己当时完全就是多虑了,事实上我之所以如此顺利,要归功于我在业余时间做出的那些努力。我整理出了很多关于如何更有效率、更让孩子有即时反馈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如何更有效地做题,如何更有效率地背书记单词,如何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等。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起初,它们本来只是一堆理论,但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把它们完成了从理论到具体化的转变,比如“三区理论”、“有效教学循环”、“85%规则”、“刻意练习”、“学习金字塔理论”等等,这为我省下了大量的时间和降低了很大一部分的难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著名的三区理论是美国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创导的,这个理论的意思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分成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它们分别象征着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我相信,大家一听到这三个名字,就自然会联想起与孩子学习相关的棘手问题。

最内层的“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孩子针对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展开练习。很多孩子看似一直在勤奋地不断刷题,其实不过是待在“舒适区”里,用同一个数学公式去套不同的数字,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已经掌握的公式而已。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提分,但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一方面,孩子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不觉得还有什么需要加强,从而导致孩子失去了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身心刺激感;这就如同打游戏,如果一款游戏没有层层通关、不需要时间升级,那孩子肯定立马就没有了继续玩下去的兴趣,而会去寻找其他更有刺激感和互动感的游戏。所以,当孩子不断地被要求刷一些简单而类似的题目,或者抄写同一个单词时,它们会感到无聊而被动。因此,会出现这样一个怪象:很多孩子看似花了很多时间勤奋学习,成绩和能力却不见提高。久而久之,孩子的厌学情绪也会越来越严重,只要父母稍不注意,他们就会遏制不住地去寻找学习之外的刺激。

最外层的“恐慌区”则代表着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超出孩子能力和理解力的内容,许多父母为了追求高分,误以为补习的题目越难,孩子的获益越大,于是常常逼孩子去做一些超纲的题目,或者去上一些超出孩子现阶段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的课程。让我最有感悟的一件事就是:在学校的家长群里,经常看到有父母晒自己孩子在提前班的学习情况,明明孩子还在读五年级,报的提前班已经在进行初二的课程,很多没有报的家长本来没想过这种事情,现在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已经“领先”了这么多步,只能开始盲目跟风,我爱人也跟我提过这件事,我没有同意。事实上,这么做只是在透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而已,这些父母没想到的是,当孩子已经提前完成了初中的课程,等到正式上初中的时候,心里的优越感反而会让他们在上课时完全不积极,“讲的都会了,还学什么?”然而,小学时上的提前班真的可以把初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尽数教给孩子们吗?这些上了提前班的孩子们真的都完全掌握了吗?答案不言而喻。更可怕的是,如果孩子在提前班或者接触超纲的题目时,能够有进步还好,如果屡试屡败,逐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很差劲,对自己的能力和学习的难度出现认知偏差,这样下去,孩子不但容易厌学,还可能自暴自弃。

所以,孩子学习的正确区域应该是位于两者之间的“学习区”,也就是学习那些适合现有能力、并与孩子现阶段学习有关联和推动作用的内容,这样孩子才会学得有目标、有兴趣。

好了,理论讲完了,具体该如何做呢?事实上,像“三区理论”这样的理论,在很多教育板块都能找到一大堆,很多父母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一去运用,就是一头雾水,只能把这些道理说给孩子听,以为这样就能帮到孩子,其实这么做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孩子们不关心我为什么要学习,他们只关心我该怎么样学习。从我当年的学习经验来看,如何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学习区?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四秒法则”。

该怎么做呢?如果孩子在一个题目上停留4秒钟,也就是在阅读完题目后的4秒钟之内,还搞不清楚自己该从哪里入手,他们就会产生挫败感,觉得自己很笨,不再想停留在这里。所以,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他在拿到一道题目,在阅读完之后的四秒钟内还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请先把它放在一边,因为继续坚持绞尽脑汁只会让他愈加气馁,而如果他在拿到一个题目,还没有阅读完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也请把它放在一边,因为它无法带给你的孩子进步。所以,孩子们最好的练习区间是:拿到题目,在阅读完之后的四秒钟之内就能开始入手的题目,这些题目有难度但可以战胜,他们会获得进步和成就感,并且愿意一直做下去,也许几个周后,当他再回过头来看曾经在4秒钟内毫无头绪的题目,已经可以轻易破解了。最重要的是,当孩子养成了习惯,在考试的时候就不会去钻难题的牛角尖,以至于耽误了时间,最后连会做的都没有时间去做,白白丢分。(4秒并非固定,有些孩子韧性较强,可以适当延长时间,而随着年级的增加,这个时间也要逐渐延长)。

正如一句古话:要想马儿跑,要给马儿草。无论是游戏思维式缎带系统,还是学习习惯,要让孩子完成目标,我们就需要给孩子提供获取能力的渠道。

说句题外话,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教孩子学习是老师的事情,如何让孩子学得好、让孩子喜欢上学习,本来也是老师的事情,不过,在这个教师职业化、年轻化的年代,大多数老师都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甚至,很多老师的思维和教学方式都已经僵化,不敢有创新,怕出错,因为一错可能就会影响很多孩子的一生,所以,前辈们怎么教的,我们就怎么教,学校要求怎么教,我们就怎么教,教学任务和目标是首要问题,其余的就只能有心无力了。到头来,学校的教学任务和目标都完成了,很多孩子的成绩看起来也还不错,殊不知他们早已经在终日的刷题和考试中透支了自己对于学习的兴趣,一旦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学习,经过一段放松,就会迎来触底反弹,这就是很多孩子小升初、初升高乃至于高升大学常常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

言归正传,整个系统按照计划完成的时候,兴奋之余,我能感觉到自己还有一些疏漏的地方,不过,我已经没什么耐心继续这么干巴巴地去琢磨了,我需要实践,需要反馈,需要在实践和反馈中去修正,如果顺利的话,按照我的计划,两个月我就可以成功。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尽管我预想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和结果,并为之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总有出乎我意料的事情发生。这当然是无法避免的,我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并且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我的方案,以期达到最完美的结果——孩子从此就像沉迷游戏一样,沉迷于学习,也许他们会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但是在学习态度上不会再出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们能习得在枯燥的事情中找到乐趣的能力,以后无论是工作也好,还是学习新的技能也好,这个能力都能让他们更快、更有效地达到他们的目标。

第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说实话,孩子的进步非常大,并非是成绩上的进步,而是在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时间的规划上。他们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尽管有时候还是会因为心情不好、情绪惰性之类的事情偷懒,但是大体上形成了自律和主动性,其中,我用小技巧让两个孩子之间形成竞争意识,相互促进和共同进步,这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距离我的最终目标——让孩子沉迷于学习,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值得庆幸的是,在看了我的方案计划书后,那位游戏设计师朋友被我打动,愿意帮助我,在我为孩子们设计游戏化学习的过程中,给了很多弥足珍贵的意见,他说,游戏化的核心是心理诱导,而心理诱导的核心是即时反馈,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很难产生即时反馈的,所以我们需要借助外在的设计。

这并不代表着我就需要去成为一个游戏设计师,也并不代表着我就需要去把丢掉的小初高知识都捡起来,正如我在前文所说,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没办法代替孩子上课,也没办法代替孩子做作业,我需要做的,仅仅是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反馈,通过反馈不断地激励孩子继续前行。在我们的设计中,他们需要不断地去闯关,不断地去进步,但是他们在付出一小段时间的努力后,感受到的并非是疲惫感和无聊感,感受到的并非是自己那似有似无的知识进步感,而是清晰的、可以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的能力胜任感。

听起来似乎很难,但是如果你拥有足够扎实的心理共情能力和分析能力,在一位资深的游戏设计师的帮助下,你同样也可以做到。

两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快,我觉得自己成功了,尽管并没有达到的我的预期——让孩子像沉迷游戏一样沉迷于学习,尽管我一直觉得这件事就是痴心妄想。但是现在这个结果也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了,两个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经常让我惊讶,他们能够非常自觉地完成学习和作业,并且时常因为一个题目或者一个观点争论好几天。

小儿子偶尔还是会玩游戏,他跟我说这是他放松的方式,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观点,我没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心思;大儿子则对游戏没有丝毫兴趣,他在我的引导下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有朋友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养成这方面的兴趣,男孩子可以从三国入手,女孩子可以从魏晋入手),在我的书房里给自己弄了个“钩沉雅座”(出自“史海钩沉”),闲时就一杯奶茶,一本史书,一坐就是一下午。

写到这里,才发现时间真的过得很快啊,现在已经是2021年,大儿子已经读完研了,小儿子也即将大学结束,当初喜欢趴在沙发上玩游戏和喜欢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发呆的两个小少年如今也已成长为人,而我,近两年来身体也不太好,他们的未来,我不知道还能参与多久……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其实没有想太多,只是因为今年去一位亲戚家拜年的时候,看着他们夫妻俩为了孩子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回来的路上有感而发,于是决定做些什么,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愿意相信我,可以私信我“1”,我愿意跟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