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从平遥校园暴力事件看问题,输在哪里?又该从何整治才能预防?

这个是认证

爱教育的恐龙哥哥

2021-06-25 09:33

26039 0 0

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山西平遥校园暴力事件再次上升到热点,本以为当今校园已经回归和平,同学之间已经懂得互助互爱,结果还是出现了不该发生但令人痛心的事情,校园里的暴戾之气,正日益浓厚,像沉重的雾霾一般,笼罩着校园。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会不会是因为与我们教育有“三输”相关?治理教育的“三输”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消耗校园和社会上的“暴戾之气”?

提到“三输”,我们自然会想到历史上的“三苏”。历史上的“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他们的文章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这里所说的“三输”,是“输赢”的“输”。创新常识已经摆明了写(刻)在那里:“三输”指我们的“能力转化输在了思维速度训练上”,“灵气培养输在了创新思维教学上”,“上进心塑造输在了品格教育上”。

先讲能力转化输在了思维速度训练上。前几天我在说说中讲过,在物理学上,力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在思维力的“大小”这个问题上,积累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才能产生相关的思维活动。没有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怎么产生相关的思维活动?我特意举了《便衣警察》《高利贷》和《杨氏之子》的故事(见日志《思维速度+思维方法=思维力》),并在文章中特别强调:有许多问题,离开了特定的环境或场所,等我们把问题想好了、思考好了,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早已失去了机会和意义。所以,思维速度决定思维力的大小,思维方法决定力的方向,思考对象决定力的作用点。

从思维力的方向上来讲,思维的方向取决于思维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这个目标形成的思路。也就是说,思考要有目的性,漫无目的的思考难以产生强有力的思维力。体现在教学中,就是用知识和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得分除以用知识和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时间,即:用学校成绩除以时间的方法进行训练。也就是说,思维速度决定知识转化为能力。也许有的人会讲,中华民族留下来的美德就是“谨开口,慎开言”。你要那么“快”的思维速度干什么?某个问题,你提前想好了,思考好了,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并不影响你仔细思考或论证它的正确性。对照一下,我们的教育,有思维速度训练吗?

再说“灵气培养输在了创新思维教学上”。“灵气”指“机灵劲、悟性和神话中的超自然的力量,神奇的能力”。我们在学校所学的思维,绝大部分是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是在某个范围内按照已知的知识、信息和规律来进行判断和推理,从中得出结论。而创新思维除了有逻辑思维的某些内容外,还要加入某些看来不合逻辑的思维,还要加入灵感、直觉、猜测、想像或顿悟等,因此,创新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对创新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创新思维发达的人,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我们在学校所学的思维绝大部分是逻辑思维的人,创新思维先天性就“不发达”,创造力差。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损伤了我们的“思维力”,也就损伤了我们的“灵气”。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学习创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人的“灵气”。对照一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教材重视创新思维教学吗?

最后讲一讲上进心塑造输在了品格教育上。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所维系的一类社会现象。道,伦理学上指做人的准则和规矩,与人交往的原则和规范。德,在伦理学上指人们践行了道而获得的心理意识、观念情操、品质境界等。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会。传统识人用人管人观念上的德是指人才表现出来的意志、兴趣、情感、性格和专注力等品德。

我们的聪明才智是用来为社会服务,报效国家的,不是用来师生之间互相残杀的。虽然我不敢说治理教育的“三输”现象就能彻底降低、消耗校园和社会上的“暴戾之气”,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降低、消耗校园和社会上的“暴戾之气”的。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