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关于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之区别及关系

洞情察世之一

2021-05-17 09:33

29874 0 0

《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此,朱子解释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而冯友兰解释是:“我们所谓形上形下,相当于西洋哲学中所谓抽象具体。上文文所说之理是形而上者,是抽象的;其实际的例是形而下者,是具体的”。


“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百度资料)。


因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认识所积累与提练起来的经验知识,也有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即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形而上学是对道(宇宙本原及自然规律及事物原理等)作抽象思考及揭示的学问,此为哲学;形而下学则是以具体事物或关系为基础的研究,它是解析具体事物或关系的结构及证明其原理的学问,此为科学(或含自然哲学部分)。因此,在哲学的范畴内也可以解释为,“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百度资料)。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是指哲学中那些思考与探究宇宙本原及根本道理的部分。形而上学既然是针对宇宙本原的学问,而宇宙本原又是永恒不变的物质,因而,形而上学是研究宇宙间静止不变部分的学问;而形而下学则是研究由宇宙本原衍生和演化出来的具体事物的不断变化部分,因而,它是研究宇宙间永远运动着的具体事物的学问,如诸多门科学或所谓的辩证法等。


因为形而上学是先验的,又是关于宇宙本源上的;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认为它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其实,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误解。哲学的核心部分(宇宙本原)只能是人通过先验的认知来感悟它,而运用已知的有限经验知识则难以胜任,更是很难达到。宇宙的本原这是人在经验范围能力之内难以获得的存在,这是超出于人经验知识之外的认知。特别是人类科学技术尚未达到很高程度时所难以企及的一种认知。因此,形而上学便属于哲学根本和核心部分的范畴(即哲学的哲学)的事情。基于宇宙本原是永恒不变的部分,因而,对它的真面目的认识上也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了的。除非是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它时才会需要经常性作出改变其认知(变化观念)的。还有,只有它所衍生出来的具体事物才是永远变化和运动着的,因此,形而下学的科学或辩证法才需要不断变化的。笛卡儿将形而上学称为“第一哲学”,是哲学的总纲领。哲学的形而下学或科学部分只是在其总纲领之下才衍生和演化出来的细分的具体观点和方法。


至于冯友兰把形上与形下解释为抽象与具体,这虽然使人通俗易懂,但却似乎有太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之嫌。对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地准确理解应当为哲学的核心或纲领部分与演绎或发展部分。


冯友兰说:“就我们之知识言,我们之知形而上者,必始于知形而下者。我们的知识,始于感觉。感觉之对象,事事物物,皆是形而下者……就真际之本然言,形而上者之有,不待形而下者,惟形而上者之实现,则有待于形而下者”。


宇宙及我们的世界是由形上与形下共同构成的结果及现象,形上是形下的根本和依托,形下是形上的衍生与显化;形上存于形下之中,形下则体现了形上。没有形上则没有形下的存在与展现,而没有形下则是形上的无能力表现,即形上在衍生和演化能力上的缺欠。形上是形下存在的本原和道理,形下是形上的衍生和演化能力;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演绎的事物的两面和关系。如一件事物从酝酿、诞生、生长、成熟、衰老到最终消亡这一种过程,其中事物的酝酿就源于宇宙本原,而事物的消亡也只是回归于宇宙本原上,这是形上的;中间的发展变化则是宇宙本原的衍生和演化,此为形下的。因此,我们的一部分知识是先感知于形下,然后方得知其形上。另一方面则是先验的,在形上之中便可以感悟到的,如对于宇宙本原上的认知。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