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打破信息与价格壁垒,赋能中小商家,让消费者以合理价获同质品,构建共赢生态,推动消费平权。
作者:东坡 编辑:鹤翔
出品: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
极致性价比、物美价优的理性消费观念,正逐渐内化为年轻群体的消费准则,而越来越多务实的生活态度,也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清晰显现。
最直观的感受是,不少精致女孩轻松解锁了“贵女不贵”的人设密码。而在这个过程中,恰恰是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上高品质、优价格、低溢价的产业带好物,让在消费价值排序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女性群体,真正实现了“消费平权”。
图源:小红书
显然,从消费主义转向需求至上的平权主义,新时代电商已催生出一个更普惠、更平等的商业新生态。
但更值得深入探讨的是:需求端,消费者更愿为电商渠道赋予的哪些价值买单?供给端,哪些商家能高效响应新消费需求?平台端,在推动“消费平权”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打通了哪些关卡?
01 消费理性回归,产业带商家找到“适销”活水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与抗衰息息相关的“防晒”曾是一项昂贵的需求,部分年轻人甚至会为“防晒焦虑”掏空钱包。
综合全渠道商品价格区间来看,某些防晒套装价格令人咋舌:一件防晒衣售价199元-399元,遮阳伞269元,防晒帽149元左右,再加上口罩、袖套等配件,配齐一套防晒装备轻松超过千元。这些产品往往打着“黑科技”旗号吸引消费者,但其中的技术真伪却鲜少有人能精准辨识。
“最怕为所谓的黑科技掏了大价钱,最后发现市面上类似产品的价格天差地别。”
这是不少消费者的心声,尤其当他们发现拼多多上百元就能搞定的“防晒三件套”(防晒服、防晒伞、防晒面罩)里部分单品甚至销量过百万时,才恍然意识到:原来实现防晒自由,可以这么便宜!
图源:拼多多
当然,在“一分钱一分货”的传统观念中,平价的防晒套装真的靠谱吗?
或许我们可以从探厂博主的系列视频中找到答案:这件防晒服的成本价约在40元左右,其中面料成本为15-16元,辅料3元左右,还有20多块的人工及设备、运营成本。
探厂博主通过深入车间展示面料遮光系数检测、缝纫强度等生产流程细节,让消费者直观看到:业内有关防晒衣“冰丝防晒”、防晒伞“黑胶神话”等“黑科技”,其实际成本远低于宣传。这种幕后信息的透明化消除了消费者疑虑。
图:防晒产品工厂
深入来看,无论是来自广州的防晒服、还是源自江西弋阳的防晒伞,这些产业带商家能够“适销对路”,首先离不开对材料、工艺与成本的精准把控,并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边际成本;其次,借助电商平台的流量扶持与商家补贴,用49.9元价格提供与市面200元产品同等质量的商品,使“内行人才知道的信息差”彻底瓦解,最终实现“出厂价≈零售价”的价格颠覆。
图源:小红书
电商价格普惠无疑是信息壁垒被打破的真实写照,“平台补贴+商家让利”模式创造的价值,形象点说,就是让消费者以更实惠的价格获得“超绝性价比”的优质产品,而商家扣除成本后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继而实现厂销共赢。
消费回归理性的同时,消费潜力正在“下沉”。
行业报告显示,随着电商物流的完善,非一线城市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低价白牌商品,而是追求品牌品质与情绪价值的双重满足。正如90后体育老师@辰鑫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那样:她在拼多多上购买的防晒服不仅采用高端面料,防晒效果经紫外线感应卡实测达标,这让她非常乐意将链接“安利”给身边的小伙伴。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对于品牌商家和平台而言,真正的消费平权意味着打破固有分层思维。尤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通过“超绝性价比”产品激活消费潜力,让产业带商家得以专注产品创新,也让消费者能够理性选择真正需要的商品。
换言之,当防晒三件套的热销成为“消费平权”的缩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价格普惠,更是一场关于消费价值的认知提升。而这种双向奔赴的商业模式同样证明:当平台、商家与消费者形成价值共同体,当信息透明取代真假难辨,当需求平等超越固有分层,消费市场的深层脉搏才真正被触达。
02 真金白银“千亿扶持”为商家“撑腰”
中国电商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阶段性演进的特征。
1.0阶段竞争聚焦于模式创新,通过搭建线上平台提升供需匹配的效率;随着市场成熟,2.0阶段竞争重心转向用户争夺,价格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手段;而当前,电商行业已进入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3.0新阶段,竞争的焦点落在如何提升商家经营效率与消费体验上。
在这一背景下,拼多多从百亿补贴到千亿扶持的持续投入,正是围绕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展开的典型实践。
电商平台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纽带,其作用早已超越简单的交易中介。拼多多的实践显示,通过精准施策,平台能够有效激活产业带的潜力,让中小商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助力。
1.长尾效应:让新质生产力惠及每一个中小厂家
图:供应链的长尾效应
以山东平度假睫毛产业为例,这里聚集了大量中小厂家,过去依赖手工制作,一副假睫毛的利润仅有几分钱。
拼多多通过流量倾斜和技术指导,帮助当地厂家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像蒂睫睫毛工厂这样的企业,过去的生产模式是工人用镊子、胶水和毛发手工制作假睫毛,如今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机器能精准地完成拉丝、卷管、定型等多道工序,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图源:博主@杰克小兔 探厂视频
蒂睫睫毛工厂、萌睫尚品假睫毛工厂等这些看似分散的细分品类厂商,共同构成了庞大的长尾市场,而拼多多的扶持政策让每个利基市场都能释放出可观的能量,众多中小厂家的集合效应甚至能媲美大型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和就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推动。
2.C2M新质“拼工厂”:让小制造也有大收益
图:传统B2C模式与C2M模式
除了激活长尾市场,拼多多还通过C2M模式推动小制造实现大收益。这种从消费端直接连接生产端的模式,打破了传统供应链的层层壁垒,让工厂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精准定制产品。
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的鞋厂就是典型案例。
一位博主实地探访了鞋厂“裁断—车缝—成型—质检”的全过程。据他了解,过去工厂生产一双配备全掌碳板、ETPU爆米花中底的专业跑鞋,市场售价往往高达数百元甚至上千元。
但在拼多多的助力下,工厂通过平台获取的消费数据,精准定位用户对高性价比运动装备的需求,集中精力打磨产品工艺,省去了高昂的推广和渠道成本。
图源:博主@小豹城市探索探厂视频
“品质比得上大牌,但价格只要1/10!”最终,这样一双配置专业的跑鞋在拼多多上售价仅百元左右,既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工厂也能保持合理利润,实现了小制造的规模化收益。
3.流量普惠,让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不再内卷
图:产业微笑曲线
对于那些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传统产业,拼多多的流量普惠政策更显珍贵。
通过优化流量分配机制,平台让这些传统产业的产品能够被更多消费者看到,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盈利空间。江西弋阳的防晒伞厂家、沧州的化妆刷工厂等,都在这一模式下实现了转型升级,不仅生产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也不断提高,让传统产业跳出了低价竞争的内卷困境,形成了健康的发展生态。
正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提出的观点,国内零售正在经历新一次流通革命,流通革命从消费需求发生阶段性变化开始,与之相应的,为了满足新的消费需求,零售业态、流通组织的形式、交易制度都要随之巨变。这个过程中,新型的电商平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拼多多作为新电商平台不再仅是交易中介,而是深度介入产业带的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使得生产关系发生了本质变革,向供应链的集成商转变。
03 从短期财务牺牲到长期主义的供给侧改革
结合拼多多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未经审计)数据来看,当期总营收同比增长10%,达956.72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降47%,仅为147.42亿元。这一业绩变化的关键在于营销费用这项支出同比增长43%,达到334.03亿元,创下单季历史新高,销售费用率则由上一季度的28%升至35%。
在电商行业增速趋缓、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上述财务数据释放出拼多多选择牺牲短期收益,加大供给侧投入,通过深度重构供应链实现逆周期增长的信号。
不难发现,自去年下半年起,拼多多“百亿减免”“千亿扶持”等一系列实质性投入陆续落地,减免商家费用、补贴新质商品。从探厂视频产业带商家的经营细节里,我们亦能直观感受到:通过技术赋能、流量倾斜和成本优化,平台持续助力产业带商家突破发展瓶颈,将短期的资金投入转化为长期的产业竞争力。
作为新就业形态的重要承载者,可以说,拼多多一头连接着千万中小微企业,另一头关联着庞大的劳动者群体,平台的发展与就业民生息息相关。
商家稳则就业兴。中国社科院大学发布的《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拼多多平台商家数量已达到1420万家,涉及品类丰富、业态多元。综合商家端带动直接就业、仓配物流端就业、平台员工就业以及间接就业四个维度,拼多多在国内累计激发就业岗位达到5532万个。
不仅如此,其开放的平台生态还推动了电商就业生态的二次繁荣,形成社区就业拓展和乡村振兴助力两大特色就业板块,有效提升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的快速铺开,一系列反哺工厂商家的举措相继落地,将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平台汇聚的海量订单,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半径,让无数小微企业在细分领域找到生长空间。那些原本专注于地方市场的手工艺品厂,通过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把“小市场”做成了“大生意”;曾经依赖代工的制造商,借助平台数据优化产品,培育出自主小品牌……这不仅带动了地区就业,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无数人的命运,让产业带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更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