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首部AI科幻短剧是如何拿捏“付费情绪”的? | 对话悟空AI郑航

极客电影

2025-07-16 12:00 中国

92766 0 0



能动手、敢试错。


 | 银河纽带

编辑 | 羊羊、Joy


去年7月,国内首部AI科幻短剧《觉醒》在抖音上线,9集拿下了69.7万点赞数,让郑航的悟空AI团队一炮而红。


△ AI科幻短剧《觉醒》海报


今年4月,由郑航团队制作的另一部AI科幻短剧《太阳坠落之时》继续在抖音登场,开播即获得15.3万点赞数。


△ AI科幻短剧《太阳坠落之时》剧照


凭借这两部作品,郑航团队的抖音粉丝数从0涨到如今的11.6万,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也让他对AI影视的未来充满期待。


△ 郑航团队的抖音号“悟空AI”粉丝数达11.6万


近日,极客电影(ID:Geekimovie)特别采访了郑航,邀请他分享了AI创作的经验,以及对行业发展的看法。


郑航


作为国内较早深度应用AI技术制作影视内容的创作者,鉴于对技术升级的实践体验,相较于其他同仁,郑航更加看好AI影像的未来。


或许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让他能够站稳科幻类赛道。


在《觉醒》到《太阳坠落之时》的升级中,AI在角色表演上从初期的“表演上那种悲哀或者呆滞”逐渐改善,到《太阳坠落之时》时角色表演已经“好了很多”,但是仍存在提升空间。


同时,AI在场景生成上也有了显著进步,从早期的大场面生成较为出色,到后续能够更好地处理细节和复杂场景。


#01

从《觉醒》到《太阳坠落之时》

AI内容如何让观众付费


郑航团队最初的作品《觉醒》的诞生,带着几分偶然。


▼科幻短剧《觉醒》第一集▼


2024年初夏,郑航与一位深耕AI技术的伙伴合作,刚开始仅想做一个展示用的作品,却意外推开了AI影视的大门。


彼时,团队“0粉起号”,注册账号当天便发布了首支内容。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上线仅半小时,播放量就从50万飙升至500万,一夜之间在AI圈引爆口碑。


△ 《觉醒》第一集点赞量有46.6万


郑航回忆道:


刚开始就想留个痕而已,还担心被说抄袭,结果火得超出预期。


从技术上看,《觉醒》早期主要靠即梦与Runway的支持,后期才逐步加入其他工具。


作为团队的试水之作,它验证了AI在科幻题材上的潜力,那便是宏大场景的呈现,和未来感的营造,这些传统影视需要高额成本支撑的元素,AI能以更低成本实现。


△ AI科幻短剧《觉醒》海报


而更重要的是,《觉醒》让团队坚定了方向,他说:


既然AI擅长这个,就该顺着它的优势走。


如果说《觉醒》是“意外走红”,《太阳坠落之时》则是团队对AI影视工业化的系统性尝试。


这部改编自中篇科幻小说的30集付费短剧,80%以上的内容由AI制作,总时长近80分钟,在当时的市场上堪称“独一份”。


虽然有强力的AI支持,但本剧的制作过程,绝非一帆风顺。


从立项到上线,《太阳坠落之时》只有一个多月。


▼ AI科幻短剧《太阳坠落之时》开播预告▼


2023年12月初启动策划时,团队就明确了两大目标:一是响应广电总局“短剧精品化”的政策要求,二是测试科幻题材在付费短剧市场的接受度。


为了让观众愿意为内容付费,仅剧本一个环节,团队就修改了20多稿,反复打磨“付费情绪”,即每一集都要埋下钩子,用高密度信息留住观众。


△ 郑航团队工作照


郑航坦言:


传统影视拍摄环节不可逆,但AI让我们有了试错的空间。


整个创作过程中,他们完整推翻并重做了四五版内容,小到剧情细节,大到世界观设定,都在动态调整。


原著小说中,30%以上的内容在描写沙漠蜥蜴的状态,起初团队觉得这条线与剧集无关,直接删掉了。


△ 《太阳坠落之时》抢眼的蜥蜴


不过最后综合多方意见,他们又把蜥蜴线加了回去,这一改动,意外成了观众记忆点。


看片会时,科幻作家和影评家都在聊蜥蜴,它出场镜头才十来个,却贯穿核心节点,成了最特别的符号。


郑航笑称,这是创作中“无心插柳”的惊喜。


不过有惊喜,也会有挑战。


剧中特勤队队长余好的支线,因为按照要求“必须戴头盔”,团队不得不重做20多个镜头。


△ 特勤队队长余好


△ 特勤队伍全员戴头盔出任务


郑航回忆道:


AI生成头盔要保证角色形象一致性,测试花了大量时间,是最崩溃的一次修改。


不过更棘手的是观众反馈:作为短剧,它被切割成碎片化内容,观众连续感差,全网播放量2000多万,未达预期。


长剧集靠叙事沉浸,短剧靠算法逻辑,5秒完播率、停留率决定生死,科幻题材的宏大世界观很难在短时间内立住。


#02

扎根科幻题材

发挥AI最大潜能


郑航团队对科幻题材的执着,并非偶然。


在他看来,这是技术特性、地区资源与“制作中国科幻”的创作初心共同作用的结果。


团队所依赖的AIGC技术,在传统短剧制作中“出力不讨好”,因为彼时技术尚未成熟,细腻表情、现实细节的呈现始终是短板。


但转向高规格、高成本的科幻题材时,其优势立刻凸显:宏大场景、未来世界观的搭建,AI能以更低成本实现“电影级质感”。


郑航解释道:


传统影视拍空间站、地面危机,要搭景、调群演,成本高到难以想象;AI做数字资产,场景复用、群像生成效率远超实拍。


△ 为呈现电影质感,郑航团队成员对画面进行调色


地区资源的加持同样关键。团队扎根成都——这座被称为“科幻之都”的城市,聚集了星云奖、银河奖等权威科幻奖项,《科幻世界》杂志等大量科幻出版机构也在此落地。


政策倾斜、资源密集,科幻创作的生态特别成熟。


郑航提到,当地对科幻项目的扶持,让他们能更顺畅地对接IP、奖项与行业资源。


而最初的起点,是《觉醒》的成功。作为团队用AI制作的首部作品,《觉醒》的爆红让他们看到了科幻与AI结合的可能性。


当时就觉得,要做中国人自己的科幻表达。


郑航坦言:


原著里面其实还有一个极端环保主义者的一条支线,但改编时我们就把它砍掉了。


还有,原著的角色有很多外国人,我们觉得如果纯粹做一个全外国人面孔剧集的话,可能会背离我们的初心;


因为我们开始是想是让更多的国人看到中国科幻的表达,或者是怎么让中国科幻文学通过影视化改编的方式走向世界。


所以当时把主线是变成了中国角色做主导。


#03

从金融学子到AI导演

热爱才是人生的真谛


郑航的影视之路,始于一场意外的“视觉冲击”。


高中时,他偶然看到哥哥用磁带DV拍摄的野炊片段:同学坐在山头吃饭的画面被放慢,配上音乐后,竟然产生了不一样的情绪。


他回忆道:


我哥把视频放慢了,还配了音乐,营造出一种很孤独、很悲伤的味道啊。


我觉得,原来这个技术它可以重新去塑造情绪,那时候开始,我就种下了想从事这个行业的种子。


大学读金融专业的他,也从未放弃这份热爱。


他加入学校影视社团,自学剪辑、拍摄与编剧,靠着一部部学生作品在校园里积累口碑。


当时觉得,导演需要阅历,刚毕业的学生做不了。


他最初的目标很实际:会剪辑、能拍摄、懂编剧,总能靠技术谋生。


命运的转折点在实习时到来。


一家公司要拍酒店微电影,没人能当导演,看过他作品的负责人“冒险”把项目交给了他。


没工资,全凭一股劲。


结果项目大获成功,甚至改变了公司的市场战略,他就这么“稀里糊涂”成了导演。


此后十年,他一直从事编剧、导演、剪辑的工作,非科班出身的他,靠“能动手、敢试错”在行业里站稳了脚跟。


△ 郑航团队开会讨论科幻世界观设定


接触AI是在2024年五六月份。当时他认识了一位深耕AI的伙伴,两人一拍即合:


做个作品试试水。


于是有了《觉醒》——0粉起号,比同类作品晚发一天,却在发布后24小时播放量破千万。


火了之后,第二集的开发压力突然来了,就这么“被迫”进入了AI行业。


短短一年多,郑航对AI影视的理解已远超“技术工具”的层面。


△ 大屏幕爽看科幻短剧


在他看来,AI的“降本增效”绝非空话


《太阳坠落之时》的空间站场景、地面危机群戏,若用传统影视制作,成本会是AI制作的数倍;


△ 《太阳坠落之时》空间站场景


△ 《太阳坠落之时》火箭发射场景


角色塑造上,Lora训练替代真人演员,算力成本远低于片酬。但他更看重的,是技术迭代带来的“创作自由”。



△ 《太阳坠落之时》地面危机群戏


正如他们正在开发的新剧集《宇宙尽头的书店》,模型技术又不一样了,观众会有新的感受。


传统影视拍摄中,剧本改一个字可能牵动多个部门,AI却允许“推翻重来”,他回忆“太阳项目推翻四五稿,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对于AI的未来,郑航显得比同行更乐观。当多数创作者认为“AI达到影视级需数十年”时,他判断“1-2年就能突破80%”。


核心依据是“技术路径的迭代”,他认为:


现在大家纠结的“角色一致性” “动作连贯”,靠现有商业化模型解决不了,


但未来会有新路径,比如先建3D场景,再定角色站位、镜头角度,AI生成光影与镜头,问题自然化解。


而且现在已看到类似技术的雏形,这不是空想,是正在发生的进化。


△ 郑航团队成员设计短剧分镜


当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挑战。


短剧市场的“算法逻辑”与传统影视的“叙事逻辑”存在巨大的冲突,观众划走成本为零,他直接说道:


用半小时铺世界观的传统手法,在短视频平台会死得很惨。


可是反过来想,AI平权化的趋势,会淘汰“只会用工具、没有创造力”的创作者。


所以他也说:


PS、AI能让新手做好合成,Sora可能颠覆视频制作,但最终比拼的是“判断力”,创作者要知道什么是好内容。


这种清醒,来自他非科班出身的经历。


我会剪辑、会拍摄、会写剧本,知道每个环节的痛点。


现在招AI制作人员很难,因为传统影视人带着固有认知,学院派缺乏实战,广告人难适应连续叙事。


而我的团队优势,便是深度绑定AI技术,从0到1跑通商业变现。


总的来说,从发展势能来看,行业很需要郑航这类持乐观心态的创作者。


他们正在以积极姿态突破技术应用边界,通过作品实践,验证了AI在科幻题材中低成本实现电影级质感的潜力,推动AI影视工业化落地。


其对技术迭代的前瞻性判断与试错勇气,不仅跑通商业变现路径,更打破行业对AI的保守认知,加速技术与内容创作的融合进化,为行业注入从概念到落地的实践动能。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