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冷军 藝海濤聲——中国书画名家致敬传统展望未来

广大文化

2025-07-11 17:02 中国

44593 0 0

冷军题

 

冷军

1963年生于四川,1984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体育艺术系。原武汉画院院长、武汉美协主席、全国美协会员、中国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国家画院研究员。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代表作《世纪风景》系列,《文物一一新产品设计》,《五角星》系列,《突变一一有刺的汤匙》系列等。

 

 

 

與冷軍漫談寫實繪畫

 

1️⃣問:冷老師,您好!作為著名的寫實繪畫的代表性畫家,您能否談談寫實繪畫在今天的意義。經過二十世紀現代流派的洗禮,今日的藝術觀念和傳統已經大不相同,繪畫寫實技術在現代藝術中好像不被重視,尤其新科技的發展下,許多人質疑寫實繪畫的意義或必要性。請問您怎麽看待這個問題?

答:傳統寫實繪畫逐漸淡出世俗文化主流是必然的,簡單的講這與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人道主義價值理念相關。我們知道文藝復興是一個人性自我覺醒的運動,是人類從中世紀腐敗教會的精神枷鎖中爭脫岀來,靈魂與肉體割裂,形成了『存天理亦存人欲』,神傳文化與世俗文明並立、上帝與凱撒並存的時期。

繪畫在西方緣起於其商品屬性而非精神屬性,這一點與中國古代的文人畫不同。西方繪畫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以商品形式出現的,既使是宗教性質的繪畫,大都數也是基於訂制。這決定了西方早期繪畫的商品屬性和工具性質;無論描繪宗教故事還是世俗生活,繪畫都是手段而非目的。但隨着人文主義的發展和社會變革,畫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使繪畫拓展了自身的社會性功能,豐富和強化了自身的表現方式,同時與世俗社會發展同步形成了不同的審美觀念及風格樣式,繪畫有了屬於自己的審美。盡管主體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必竟有了另一層境界的東西;就是審美。這時的繪畫應該算是『藝術化』了,就是畫家有了更自由的空間發揮自我了!然而,作為手段和工具的繪畫在世俗的變革進程中被更高效的手段和工具替代也是一種必然,攝影術的發明就對繪畫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至於後來全面的、系統地對傳統寫實的放棄,我認為主要來自世俗社會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寫實繪畫原有的社會性功能逐步喪失了,如:宗教宣教、人文啟蒙、信息傳遞等,被印刷、照片、報紙之類的替代。其二是寫實技巧難度高,給人帶來了從業的高門檻,與"人人成為藝術家"的人道主義價值理想相左。其三,世俗間的審美發展出多元和觀念性的,而神性和古典式審美是神聖的和唯一性的,相比之下前者更合乎人文主義發展的要求。

 

 

十九世紀,印象派出現,隨之而來的後印象、野獸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等,層出不窮且發展迅猛。之前佔據藝術主流的那些傳統寫實派大師被邊緣化,他們所代表的學院派繪畫也被逼入生死的邊緣,這時正好與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幾乎同時發生。

從浪漫主義開始的環環相扣、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傳統的一系列的藝術變革,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杜象《泉》的出現才有所遏止。這種後輩不斷反叛和否定前輩,將前輩掃入歷史垃圾堆的現代主義的進步模式,被杜象對藝術的終極一問給問住了!反傳統、反經典,不斷進步、永遠進步的現代藝術突然被自己的價值邏輯反噬了;哲學上將這類現象稱之為『異化』,而更古老的智慧直接指出『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時取而代之的是所謂後現代或當代藝術;其『藝術即個性』取代了『藝術即創造』!主張『凡人類的創造與建樹都是同等價值的財富,均應予以同等的尊重,與誰先進誰落後無關,無需相互否定,做為藝術家而言,個人"擇優固執"即可」。因此,被現代主義打入冷宮的傳統寫實繪畫在『藝術即個性』的當代語境中也因此從新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生存的狹小空間。只不過今天純粹傳統意義上的寫實繪畫極少,多數仍是強調和提倡作品具有原創性、進步性和時代性。進步主義和現代性已然也成為新的傳統了——進步主義傳統!這就是傳統寫實繪畫目前的現實狀況。

前面說到傳統寫實繪畫淡出世俗主流是一種必然,但並非是因為世俗文化『先進』而淘汰了傳統文化的『落後』!反而是因為傳統文化在"發展"中逐步被世俗化、人性化的過程中,『發散和展開』後,精華所剩無幾的結果,換句話說就是傳統被人為稀釋了的結果。

這就有必要弄清楚文化的精華所在!而要弄清文化的精華所在就必須弄清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為此我們就不得不回到文藝復興前後,因為這個階段是人所謂覺醒的關鍵時期,是人擺脫神權或教權重新擺放"靈與肉"位置的時期。

古老智慧中就有靈是人之真我,肉是人之假我之說,『真我之靈』借『假我之肉』修正『真正的自己』,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假我』修正和拯救『真我』。所以古代智慧告訴我們;肉體受苦靈魂會升華,而肉體快樂靈魂就墮落!宋明理學中的"存天理 滅人欲"也是這個意思,目的也是借假修真!結論來了;如果站在『人』的層面看文藝復興;以人為本,人文主義、人道主義就是精華!反之,站在『靈』的層面看文藝復興;以人為本、人文主義、人道主義就不是精華,反而是對精華的稀釋!真正的文化精華恰好是人文主義所反叛的"天道與天理"!這部分與東方儒釋道智慧類似。

 

在西方"天道和天理"就是上帝造人時給人留下的『肉體使用說明書』。而人文主義就是人在不斷以人自己的視角對"肉體使用說明書"省視和反思中,稀釋出了屬於人自己的文化,而這個文化也有一個與宇宙類似的『成住壞滅空』的過程。而『成住』恰好處於文藝復興前後,而『壞滅空』就是後面的事了。在我看來今天就已經稀釋到空洞無物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個過程在西方表現為從工匠到繪畫、繪畫到藝術、再到現代及當代藝術、最後到娛樂,娛樂也就是傳統文化稀釋到空洞無物最後的結果。同時也是一個從神性到人性、從天理到人欲、從莊重到散漫、從虔誠到自我、從寧靜到狂燥的過程。就象一個滑滑梯的小孩,從高往下滑行的過程,滑到底就是無滑可滑了,需要重新爬回高處,才能再次滑行,而爬回高處需要做功,動能變勢能,才能再次滑行,就是勢能再變動能,這樣循環往復…。今天的文化和藝術不幸都已經進入娛樂階段,就是進入了『滅空』階段,要想重生返回『成住』的起點,必須經歷浴火的勵煉,就是做功,動能變回勢能!我們所熟悉的春上隆之類的就是藝術娛樂化的典型代表;滿畫面五彩繽紛、大花大朵,豐富而空洞,畢加索晚年的那些惡作劇亂塗亂沫,巴斯奎亞特、基斯哈林的塗鴉、草間彌生無意識的重復堆砌、昆斯、李希特等等都是藝術娛樂化的表現。這些作品當然是真切的社會現實的反映,同時也是人文主義、進步主義發展到晚期,人文精神與內涵消耗殆盡的必然結果。包括民主憲政制度也一樣,在西方也快成負資產了,但在非民主國家却正是壯年的好時期....。這是題外話!

這里有必要對『發展』一詞重新理解,方便我們更好的理解人文主義;我認為『發展』的本義並非增加了什麼,反而是少了些什麼;就是少了些濃度。發展字意即有『發散、展開』之意;發散展開然後一人一份....!社會進步的本質和意義就是均平富,打散財富利益均沾!政治上一人一票的制度就是從王權『發展』出來的,老百姓的科技飲食也是從過去權貴們的山珍海味『發展』而來的。藝術也一樣,是工匠制圖『發展』出繪畫,繪畫『發展』出藝術,藝術『發展』出娛樂...。不一而足!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求得浴火重生?藝術上我個人認為應該回到文藝復興前後,必須回到具有一定規範操作的作畫狀態,而寫實繪畫就具備這樣的規範和要求,特別是那些宗教題材,不僅規範和要求更多,還需要具備一顆虔誠的心,這樣的磨勵就是浴火,只有這樣,傳統寫實繪畫藝術才能獲得重生。

今天的人文環境在高科技的加持下發展更快更迅猛,藝術走入了娛樂,娛樂意味着結束。常聽到"娛樂致死"一詞,真是有什麼先知嗎?而重生應該是返老還童,藝術就可以進入另一茬的歷史了,人類可能要應了沙翁名句"要麼重生 要麼毀滅!"。

 

2️⃣問:您認為西方傳統繪畫的高峰是什麼時期?當前再次興起的寫實繪畫算是繪畫的重生或復甦嗎?

答:文藝復興前後是西方繪畫形成並達到一個相當成熟的時段!而之前大部分描繪聖經故事的繪畫和大量的神龕畫,畫家們雖技術上不精,造型也稚嫩,畫材也較為原始簡陋,但有一顆對神靈無比虔誠的心,三分的能力用十二分力量。所以那時的畫作非常有感染力。我最喜歡的就是文藝復興之前的這些作品,特別是那些神龕畫,真的能觸及靈魂,但他們却基本都屬於工匠!

我個人認為工匠是靈性的狀態,藝術是人性的狀態,娛樂是魔性的狀態!

文藝復興之後,特別是三傑的作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技術上已經達到一個相當完善的程度。三傑之後,隨人文主義的發展,繪畫開始人化、人情化、世俗化,就逐漸脫離神聖、靜穆、莊嚴、聖潔的要素了。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生到死和最好最成熟完善的階段。西方寫實繪畫最成熟完善應該是十九世紀學院派,但有精神高度和振奮人心的階段應該還是文藝復興前後。

3️⃣問:我們也發現,傳統中的繪畫,通常有敘事性,有哲理或内涵在其中,還有些繪畫規模很大,如天頂壁畫、歷史畫,現代的繪畫好像比較少?如何吸引今天的寫實畫家們畫些有故事性或有道德内涵或教化作用的畫?

答:文藝復興前後人們生活中的一個基本內容就是對神的信仰,繪畫的一個基本功能也就是講好神的故事,用神的故事教化眾生。所以題材中哲理性、故事性、情節性、戲劇性畫面是主體,特別是故事性對老百姓而言是最喜歡的,也容易被看懂。而神的故事都是天上的事,畫在室內屋頂上規模宏大和寫實手法是很自然的事。

今天的現代繪畫已經沒有這樣的需求了!文藝復興之後,對神的信仰開始淡漠,世俗的幸福生活成為主題,那麼繪畫也逐漸開始描繪世俗的生活了。世俗生活少有宏大敘事的,這就決定了繪畫今天的樣子。

如何吸引今天的寫實畫家們畫些有故事性或有道德内涵或教化作用的畫?需要有宏大且終極的提問,同時有終極的、令人信服的答案才能激發畫家們表達的欲望。

4️⃣問:我們一般談到寫實的意義,一個是視覺效果上畫的非常逼真精確;一個是真實反映現實世界的各種現象,二者在當下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答:今天的寫實繪畫多是基於個人的愛好,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參與人文主義的社會變革有本質的不同。視覺上非常逼真精確的作品,主要是畫家試圖對傳統寫實繪畫在"再現"這個方面的挑戰與突破。而真實反映現實世界的各種現象的作品不多,因為這一功能早被其它門類替代了。

另外西方傳統繪畫是十分看重審美的,因為『美』關乎正邪與道德的。普通人眼里的"經典美、世俗美"與藝術家眼里的形式和時尚趣味是完全不一樣的。經典美就是通常講的古典美,形式上莊重、靜穆、和諧、秩序,是宇宙本相在人間的高境界或高尚的形式。"世俗美"是宇宙本相在人間的世俗形式,雖『俗』但不失健康。而藝術之美或形式美則屬於宇宙本相的人情和人欲的外在形式,是經典之美異化的產物,這里不作深究。這里想進一步說明和強調的是;美是宇宙性質的同化物!是西方傳統藝術保護和提升靈性真我的工具。

 

5️⃣問:現代的油畫家如果要畫出過去那種巨幅作品,要具備哪些素質?經過什麽訓練?

答:根據大畫創作的基本規律畫就行;如創意草圖、素描草圖、色彩草圖、小型稿、中型稿,然後上正稿。當然今天可以利用類似Al這樣的工具輔助,但無論怎麼畫都希望能基於詩性的語言表現,或有經典式審美表現。

6️⃣問:今天的寫實繪畫的條件有什麽優勢或劣勢?這對走回傳統有什麽影響?或可能有什麽樣的新面貌?

答:今天寫實繪畫與過去相比的優勢當然與科技有關;如照相機和電腦Al的運用,都為寫實繪畫提供一些過去沒有的條件和制造新風格樣式的可能。當然這是一把雙刃劍,大量的依賴AI會象過去依賴相機一樣,會降低了畫家的造型能力和審美能力,而這卻是創作的根基。

7️⃣問:所以即使科技再發達,傳統寫實繪畫也不可能被AI之類的技術取代吧?

答:反正我覺得繪畫是最後幾個被Al取代的工作之一!這樣的判斷當然來自藝術是非邏輯層面的工作,但Al會不會由量變到質變,發生本質性變化,最後形成意識呢?但無論如何繪畫藝術被取代肯定會晚於其他行業。我一直認為低科技助人,高科技是低科技的異化物,對人類的未來有相當的危害!目前西方社會有些亂象,與高科技的發展相關。

8️⃣問:繪畫藝術比如自文藝復興以來到今天,是進步還是退步?

答:文藝復興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人從靈性到人性、從人性到魔性的過程。站在人的立場這個過程被視為進步,站在靈性層面則恰好相反,是敗壞!我前面講過;西方藝術從工匠到繪畫、到繪畫藝術、到現當代藝術、再到娛樂,其實這就是一種事物從生到死的過程。

 

9️⃣問:油畫技法源自於西方,二十世紀初才傳到東方。那麽東方人或中國人畫寫實油畫,有沒有什麽特點?

答:西方繪畫緣起於作坊,從業者是工匠,作坊傳授的是繪畫的技術,也就是我們经常談的『油畫技法』。繪畫之初無論是世俗間的買賣還是對神的描繪,都只能是再現的寫實手法,也就是技法。而中國的繪畫分二部分,一部分與西方類似,性質和功能也都類似。另一部分叫文人畫,這是中國傳統的主體,是文人抒發性情的工具,以筆墨情趣示現,而筆墨與技法有所不同,所謂『筆墨語言』,就是說筆墨是一種語言,是文人抒發情趣的本身。技法是服務於內容的,而這里的語言如詩,是服務自己的,這是它們根本不同的地方。

西方油畫以技法為基礎,而中國油畫則以語言為特徵,中國傳統文人畫中少有技法層面的追求,一上手就是筆墨語言!語言是對技法的濃縮和提煉。技法如果是敘述文,那繪畫語言就是詩!敘述文是描述內容的工具,詩則是語言本身。東西方傳統繪畫的最大不同就在這里,包括今天的中國油畫也是這樣。因此,如果一件寫實繪畫作品主角是語言,這件作品便具備了長久的生命力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書畫千年不變的原因之一。那麼對於這樣詩意的、耐人尋味的作品無需人為的另外創新,因為它的詩性是高境界和遠方,你會『常看常新』!反之如果一件作品是技法表現,技法一攬無余,這樣的藝術則需要不斷創新。

百年前中國去歐洲學習油畫的,在國內都是具有相當文人素養的,他們能詩善畫!對西方繪畫的理解從一開始就不同於工匠,雖然學的是油畫技法,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照下,通過幾代人的繪畫實踐,油畫技法不知不覺被中國傳統繪畫語言同化,變成有中國特色的油畫,甚至發展出所謂的『寫意油畫』。其實西方現當代藝術早期就有繪畫語言方面的研究,只是放棄了寫實的造型,僅僅為語言而語言了。而中國寫實油畫兼顧了技法與語言的融匯,表現力更強。我個人認為所謂的『中國油畫民族化』本質上就是西方油畫技法針對中國傳統繪畫語言的轉換或升華。中國目前這樣的畫家也不少,這樣的繪畫因語言或詩意,往往能給觀眾持續性欣賞,作品生命力更長久。而西方現當代藝術與其文化一樣,因重啟蒙而忽視深度表達,從而失去能回味和欣賞的能力。

 

🔟問:您剛剛說中國畫注重筆墨語言,但中國畫也有寫實,特別在宋代,兼顧寫形和寫意、傳神,但是和西方的寫實大不相同,差異是?

答:剛才講了;中國古代繪畫分二部分,一部分属于民間畫工,與西方一樣重點也是繪制教化眾生的大量宗教故事或聖賢故事,這些繪畫受當時繪畫材料限制,但以線寫實造型為主,技術難度低於西方有光影結構的造型。另一部分繪畫我們稱之為文人畫!文人畫故名思義就是文人畫的畫!文人與西方的知識分子不是一回事。文人是通過對儒釋道的研習,熟悉或通曉古代經典,同時在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上都有所修為,是有一定道德修養的人。文以載道!所以嚴格說文人也屬於准修行人,他們大多常常處於半入世半出世狀態,得意時入朝治國安邦,失意時逍遙修身養性。文人畫屬於性情畫,抒發自己所處境界對外部世界的感悟,這一點與西方現當代藝術有些類似,但方向相反!文人畫是以畫載道錘鍊自我心性,以成就大自在,而西方現當代是以藝術的名義追求充分的自由。而自在與自由不一樣!自在是道德境界層面的,自由是世俗間的。我認為"傳統藝術是道德的外在形式,現當代藝術是自由的外在形式"! 

宋代院體繪畫屬於半文人半工匠繪畫,而寫意畫與西方抽象畫也不一樣。不是凡非具象就是抽象,這是現代人最大的誤解,就連從事抽象畫創作的也少有人真正清楚什麼是抽象藝術!真正的抽象藝術家不多,絕大多數充其量是些圖案之類的裝飾藝術家。真正的抽象畫是從某圖象中提煉出的具有"邏輯的形式",類似語言的東西,絕不是非具象即抽象!中國傳統寫意山水畫中的皴法就是典型的抽象語言,是從山水結構中提煉岀來的形式。還有書法中的各種筆法,都是提煉岀來的邏輯化形式,用這種抽象形式去表達自我,這樣的畫才是寫意畫。所以中國古代早就有抽象這種東西,只是它只是當作表達意境的語言來用,而沒有當做一個正經的繪畫成果。

 

1️⃣1️⃣問:我們知道老師您兼具中國畫和西方油畫兩種背景,在您的油畫中似乎也有中國繪畫的筆法。想請你談談中國畫背景對你畫油畫的影響有哪些?兩種繪畫文化的差異在您的繪畫養成中,有沒有過衝突?看過您用油畫畫竹子,和中國畫畫竹子,您的感受有何差異?

答:沒有衝突!只是相互用一下!比如我畫油畫竹子的時候就用了國畫竹子的『𠆤』字型,對真實的竹子進行了一些簡化和提煉,這都是國畫的方式。而我的國畫竹子借用了油畫中的概括方法,使之更豐富、更生動。另外不同於前人畫竹的是;前人畫竹風格高度一致,我畫竹不僅每次畫都不一樣,而且先畫葉、先畫杆、還是先畫枝,其結果也完全不一樣。 

# 艺术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