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蚕蛾科—巨大蚕蛾亚科(下):樗蚕蛾
2.巨大蚕蛾属
巨大蚕蛾属(学名:Attacus)是鳞翅目大蚕蛾科的一属昆虫。
(1)形态特征
体型很大,翅长在90mm以上,色泽鲜艳,曾誉为“凤凰蛾”,前翅顶角明显外突,呈钝圆形;前、后翅中室端各有近三角形大透明斑;腹部第一节有白色宽带。本属现只有两种。
(2)乌桕大蚕蛾
乌桕大蚕蛾(学名:Attacus atlas)是鳞翅目大蚕蛾科的昆虫,又名桕蚕、大乌桕蚕。
①形态特征
体、翅红褐色,前翅顶角显著突出,前后翅的内线与外线白色;中室端部有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外缘黄褐色,并有较细的黑色波状纹;顶角粉红色,内侧近前缘有半月形黑斑一块,下方有紫红色纵条;后翅内侧棕黑色,并有黄褐色斑;外缘黄褐色,有黑色波纹端线。雌蛾触角栉齿状,雄蛾触角羽毛状。
翅展180-210毫米。前翅顶角显著突出,体翅赤褐色,前、后翅的内线和外线白色;内线的内侧和外线的外侧有紫红色镶边及棕褐色线,中间夹杂有粉红及白色鳞毛;中室端部有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外缘黄褐色并有较细的黑色波状线;顶角粉红色,近前缘有半月形黑斑一块,下方土黄色并间有紫红色纵条,黑斑与紫条间有锯齿状白色纹相连。后翅内侧棕黑色,外缘黄褐色并有黑色波纹端线,内侧有黄褐色斑,中间有赤褐色点。
被认为是全球最巨大的蛾。它的庞大翅膀最高纪录有400平方厘米之广,其前翅的最长长度亦足有25至30厘米。哥斯拉系列中的著名怪兽摩斯拉,就是以皇蛾作为原型。皇蛾展翅后的翅幅几乎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雌性的体积普遍较雄性为巨(不过如果纯粹计算翅幅的话,皇蛾仍屈居于有“白巫蛾”之称的强喙夜蛾之下)。
皇蛾的英语名字是“Atlas moth”,可能源自希腊神话中提坦之一的阿特拉斯,亦可能是因为它的翅膀长得像地图。而在香港,皇蛾又被称为“蛇头蛾”,原因是皇蛾的前翅末端部份,形态非常像蛇的头部。
与一般天蚕蛾类相同,皇蛾的触角是呈羽毛状的。大部份皇蛾都以栗色为主色,身体呈三角形,前翅及后翅上都长著有黑色边线的眼状纹。关于皇蛾何以会拥有如此夸张而迷幻的翅膀,暂时尚未有明确的解释,但相信这双翅膀在某程度上有回避猎食者的作用。皇蛾的身体有毛,与其翅膀相比之下显得非常细小。皇蛾根据地理及亚种的分别而有着不同的体纹及颜色。雄性皇蛾的体型及翅膀均较雌性为小,然而其触须却比雌性皇蛾为宽阔及稠密。成虫后的皇蛾口部器官会脱落,因此不能进食,它们仅靠幼虫时代吸取在体内的剩余脂肪维持生命,大概一至两个星期后便会死去。
②生活习性
江西、福建每年发生两代,成虫在4、5月及7、8月间出现,以蛹在附着于寄主上的茧中过冬,成虫产卵于主干、枝条或叶片上,有时成堆,排列规则。
与一般大蚕蛾类相同,乌桕大蚕蛾的触角是呈羽毛状的。大部份都以栗色为主色,身体呈三角形,前翅及后翅上都长着有黑色边线的眼状纹。乌桕大蚕蛾的身体有毛,与其翅膀相比之下显得非常细小。乌桕大蚕蛾根据地理及亚种的分别而有着不同的体纹及颜色。雄性体型及翅膀均较雌性为小,然而其触须却比雌性更为宽阔及稠密。成虫后的皇蛾口部器官会脱落,因此不能进食,它们仅靠幼虫时代吸取在体内的剩余脂肪维持生命,大概一至两个星期后便会死去。
雌性在性活动方面是被动的,它们会释放强烈的性荷尔蒙以吸引雄性接近。雄性的羽状触须拥有敏锐的化学物质接收系统,即使远在数公里之外,只要迎着顺风,它们就能感应雌性所释放的荷尔蒙。乌桕大蚕蛾普遍没有稳定的飞行习性,因此雌性并不会在破蛹后飞得太远,它们只会在附近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找出一个满意的栖身之所,以便传播它们的荷尔蒙。
交配后的雌性每次生产一定数量的卵,每枚卵直径仅有2.5毫米,它们会把卵藏于树叶的阴暗面待其孕育。约两周后,呈绿色的毛虫出生,并尽情地啃食出生处的叶子。幼虫的背部长有一列肌质的角刺,角刺上铺着一层白色的蜡质。幼虫约成长至12厘米长的时候,它便会开始在枯叶间结蛹。成虫约于四周后破蛹而出。
③主要寄主
乌桕、樟、柳、大叶合欢、小蘖、甘薯、狗尾草、苹果、冬青、桦木。
④地理分布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台湾,海南,云南的墨江以及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一带均有零星分布;泰国,马来群岛,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出没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森林。
⑤保护级别
乌桕大蚕蛾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
3.樗蚕蛾属
樗蚕蛾属(学名:Samia),鳞翅目大蚕蛾科的一属昆虫。
(1)形态特征
体、翅黄褐至赭褐色;前翅顶角外突,顶端钝,翅的外缘中部内陷,顶角下方有黑色点,前、后翅中室有月牙形半透明斑,外线白色,宽细不等。雄外生殖器的爪形突顶端成角形双叉。
(2)樗蚕蛾
樗蚕蛾(学名:Samia cynthia),又名大蚕蛾,是鳞翅目大蚕蛾科食叶害虫。其成虫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背面有白线及白点;翅褐色,顶端粉紫色,有一黑色眼状斑,斑的上边有白色弧形纹,前后翅中央各有一个月牙形深褐色斑,斑的下端土黄色,中央半透明。翅中央有一条粉红色和白色构成的贯穿全翅的宽带。卵扁椭圆形,灰白色,表面有褐色斑。幼虫淡黄色,有黑斑点,或全体有白粉,青绿色,体面有6列排列有序的枝刺。蛹棕褐色。包裹蝇的茧灰白色,两端尖,常常半面粘有叶片,悬吊在枝条上。樗是臭椿树的古称,樗蚕蛾主要以幼虫危害臭椿树的嫩芽、叶片,故名。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33mm,翅展127一130mm。体青褐色。头部四周、颈板前端、前胸后缘、腹部背面、侧线及末端都为白色。腹部背面各节有白色斑纹6对,其中间有断续的白纵线。前翅褐色,前翅顶角后缘呈钝钩状,顶角圆而突出,粉紫色,具有黑色眼状斑,斑的上边为白色弧形。前后翅中央各有一个较大的新月形斑,新月形斑上缘深褐色,中间半透明,下缘土黄色;外侧具一条纵贯全翅的宽带,宽带中间粉红色、外侧白色、内侧深褐色、基角褐色,其边缘有一条白色曲纹。
卵:灰白色或淡黄白色,有少数暗斑点,扁椭圆形, 长约1.5mm。
幼虫:幼龄幼虫淡黄色,有黑色斑点。中龄后全体被白粉,青绿色。老熟幼虫体长55—75mm。体粗大,头部、前胸、中胸对称蓝绿色棘状突起,此突起略向后倾斜。亚背线上的比其他两排更大,突起之间有黑色小点。气门筛淡黄色,围气门片黑色。胸足黄色,腹足青绿色,端部黄色。
茧:呈口袋状或橄榄形,长约50mm,上端开口,两头小中间粗,用丝缀叶而成,土黄色或灰白色。茧柄长约40~130mm,常以一张寄主的叶包着半边茧。
蛹:棕褐色,长26~30mm,宽14mm。椭圆形,体上多横皱纹。
②生活习性
北方年生1~2代,南方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在四川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有趋光性,并有远距离飞行能力,飞行可达3000m以上。羽化出的成虫当即进行交配。雌蛾性引诱力甚强,未交配过的雌蛾置于室内笼中连续引诱雄蛾,雌蛾剪去双翅后能促进交配,而室内饲养出的蛾子不易交配。成虫寿命5~10天。卵产在寄主的叶背和叶面上,聚集成堆或成块状,每雌产卵300粒左右,卵历期10~15天。初孵幼虫有群集习性,3~4龄后逐渐分散为害。在枝叶上由下而上,昼夜取食,并可迁移。第1代幼虫在5月份为害,幼虫历期30天左右。幼虫蜕皮后常将所蜕之皮食尽或仅留少许。幼虫老熟后即在树上缀叶结茧,树上无叶时,则下树在地被物上结褐色粗茧化蛹。第2代茧期约50多天,7月底8月初是第1代成虫羽化产卵时间。9~11月为第2代幼虫为害期,以后陆续作茧化蛹越冬,第2代越冬茧,长达5~6个月,蛹藏于厚茧中。
③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3代,以蛹藏于厚茧中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并有远距离飞行能力,飞行可达3000米以上。羽化出的成虫当即进行交配。雌蛾性引诱力甚强,未交配过的雌蛾置于室内笼中可连续引诱雄蛾,雌蛾剪去双翅后能促进交配,而室内饲养出的蛾子不易交配。成虫寿命5~10天。卵产在石榴的叶背和叶面上,聚集成堆或成块状,每头雌虫产卵300粒左右,卵历期10~15天。初孵幼虫有群集习性,3~4龄后逐渐分散为害。在枝叶上由下而上,昼夜取食,并可迁移。第1代幼虫在5月为害,幼虫历期30天左右。幼虫蜕皮后常将所蜕之皮食尽或仅留少许。幼虫老熟后即在树上缀叶结茧,树上无叶时,则下树在地被物上结褐色粗茧化蛹。第2代茧期约50多天,7月底8月初是第1代成虫羽化产卵时间。9~11月为第2代幼虫为害期,以后陆续作茧化蛹越冬。第2代越冬茧,长达5~6个月,蛹藏于厚茧中。越冬代常在石榴、柑橘等枝条密集的灌木丛的细枝上结茧,一株石榴或柑橘树上,严重时常能采到30~40个越冬茧。
④危害特点
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常将叶片全部吃光影响树木生长。
⑤种群分布
分布在辽宁、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