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蚕蛾总科—天蚕蛾科(下)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5-07-03 09:30 中国

26813 0 0

蚕蛾总科—天蚕蛾科(下):弧目大蚕蛾

 

(9)弧目大蚕蛾属

弧目大蚕蛾属(学名:Neoris)鳞翅目大蚕蛾科的一属蚕蛾。

弧目大蚕蛾(学名:Neorisharaldi)是鳞翅目大蚕蛾科弧目大蚕蛾属的一种蚕蛾。寄主有胡杨、沙枣、杏、梨等树种。以幼虫蚕食叶片,零星发生无大影响,在虫口密度增大后幼虫食量大的情况下易形成灾害。仅分布在新疆,以南疆叶尔羌河、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区发生严重;北疆准格尔盆地的西南沿乌鲁木齐到乌苏的山前平原和克拉玛依到乌尔禾一带的胡杨林地也有发生。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2-40mm,翅展96-127mm,体黄褐色,但颜色深浅有所变化,触角双节齿状,雄蛾为典型羽毛状。前胸背板棕褐色,腹部背面有棕黄和棕黑色横带,前翅灰褐色,间杂白色鳞毛,亚端线黑色,形成6个大的波形纹,外侧有白色并行波形纹,外缘棕褐色,顶角处各有1红黑色小班。中室端部有1棕褐色椭圆形眼班。后翅基部绒毛紫红色,中部有1圆形大眼班。

卵:椭圆形,扁平,中间凹陷,长2.5-3mm,灰白色。

幼虫:共5龄,各个龄级体色变化较大,1龄幼虫红褐色,2龄幼虫黑褐色,3龄幼虫灰白色,4龄幼虫背面灰绿色,腹面黑绿色,老龄幼虫体长60-72mm,体黄绿色,胸足端部和气门朱红色,全体生白色长毛。

蛹:体长28-34mm,粗壮、纺锤形。棕褐色,头顶有灰黄色斑1块,腹部末端两侧突出并各生有臀棘1束。

茧:纺锤形,初期银白色,空茧灰黄色。

②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卵在嫩枝条上越冬,南疆于4月上旬孵化,5月上旬化蛹越夏,蛹期长达4个多月。9月下旬开始羽化,10月上旬产卵越冬。成虫多在下午6时许羽化,昼伏夜出,趋光性强,黄昏后飞翔频繁,并寻偶交尾。喜在林缘及树干、树枝上,2-8粒排列成1行,平均产卵量173粒。初孵幼虫即能蚕食嫩叶,1-3龄群集危害,昼夜均可取食,幼虫受惊后,口吐绿色汁液。老熟幼虫躲在树基周围落叶层下或枯草层内吐丝结茧化蛹。

③分布危害

仅分布在新疆,以南疆叶尔羌河、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区发生严重;北疆准格尔盆地的西南沿乌鲁木齐到乌苏的山前平原和克拉玛依到乌尔禾一带的胡杨林地也有发生。其中又以南疆巴楚县天然林和乌什县沙枣薪炭林区域虫口密度大,危害重;北疆玛纳斯榆树林发生也比较严重;寄主有胡杨、灰杨、箭杆杨、沙枣、白腊、榆树、杏、巴丹杏、苹果、梨等。以幼虫蚕食叶片,口密度变大时,易形成灾害。在大发生林区,成片树叶被食光,仅留叶柄,严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和果树产量。

(10)透目大蚕蛾属

透目大蚕蛾属(学名:Rhodinia),鳞翅目大蚕蛾科的一属昆虫。

①形态特征

胫节及跗节外侧均有粗毛,雄前足胫距端粗钝,雌则较为短瘦;各跗节具端刺;触角轴高大于宽,腹面有脊而无毛;雄触角端伸长,各节呈长而四方栉形,中部各节约为4节之长,而向端部的节逐渐变短,有长端鬃;雌触角也是四方栉形,但中部各节的端突至多等于一节之长,端节也不比其他二节长。翅中室开放,眼斑卵形、半月形或三角形,具白色或褐色外缘、前翅亚缘脉分为4支,Rl及R2同柄。幼虫前胸有6个刺瘤,后胸背瘤最大,幼虫及蛹当受惊忧时会发出微声。

②透目大蚕蛾

透目大蚕蛾(学名:Rhodiniafugax)是大蚕蛾科透目大蚕蛾属的一种动物。


a.形态特征

翅长45—50mm,体长35—42mm。头污黄色,触角黄褐,雄长双栉形,雌齿栉状,颈板及前胸前缘黄褐色,身体橙黄,胸部两侧披黄褐色长毛,腹部各节间色稍浅;前翅内线褐色呈“了”字形,外线粗棕褐色呈波浪形纹,外线外侧有黄褐色带,亚外缘线黄褐色较细,弯曲度也大;顶角外突不明显。内侧上方近前缘有黑色弧形纹及白色闪纹,并有与亚外缘线相连接的红褐色斜纹;中室端有较大的圆形透明斑,斑的外围有褐色镶边;翅脉褐色可见。后翅斑纹与前翅相同,中室的透明眼形斑略小于前翅透明斑,亚外缘线有顺翅脉向外延伸的尖形齿状纹。雄性体型小于雌性,其触角每节上有两对分支,体色偏深呈棕黄色;前、后翅的反面色纹与正面近似,但颜色稍浅,雄性外线内外呈橙黄色,各线呈锈红色,弯曲度也较正面大。

雄外生殖器上的爪形突从基部即分为两叉,各叉呈长条状向上方直伸,顶端尖稍向外弯曲;背兜狭仄,颚形突呈宽舌形,向上翘起;抱器板形,端部钝圆,内侧突指形,上有密集毛,抱器外侧缘中部内陷,在稍上方处有一个向外直伸的指形突,腹突不甚发达,端突顶端宽大,中间有明显裂痕但不断开;囊形突弧形;阳茎基环筒形,阳茎条状,端部一侧隆起,端膜外露,顶端有一齿形角突。

b.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内蒙古、山东、山西、宁夏。

国外分布:日本、前苏联。

(11)猫目大蚕蛾属

猫目大蚕蛾属(学名:Salassa),鳞翅目大蚕蛾科的一属昆虫。

①形态特征

前翅中室端的半透明斑形状大小不等,后翅眼斑较大,颇似猫眼,眼斑上方有一黑带如眉。

②猫目大蚕蛾

猫目大蚕蛾(学名:Salassathespis)是大蚕蛾科猫目大蚕蛾属的一种动物。

a.形态特征

猫目大蚕蛾的后翅看起来就像是猫的眼睛,因而得名。猫目大蚕蛾翅展11~12厘米,体棕红至黄褐色,后胸背有赭红色毛丛,腹部各节间有红褐色及黄褐色环。前翅棕褐色,并散布黄色鳞毛,基线粉白色;中线由锈红色横带及半透明白点组成,倾斜度大;外线棕色齿状较垂直;亚外缘线锈黄色,不甚明显,后角宽大钝圆;中室有较大的粉绿色蝌蚪形斑,斑的外缘及上缘有黑色边。

后翅基部有较长的棕黄色绒毛,内线粉白色,中线及外线棕褐色波状,中室有极似猫眼的大斑。斑的一半呈半透明蝌蚪形,另一半黑色,外围有白色及棕黑色圈。斑的外围有杏黄色镶边,上侧有黑色眉状半月环斑的外侧有由半透明点组成的横带。

头灰褐色,触角黄褐色,雄长双栉形,雌栉齿形;胸部背面有赭红色毛丛,腹部各节间有红褐色及黄褐色间杂的毛环。前翅棕褐色,并散布有黄色鳞毛;内线榜褐色弧形;外线由锈红色波浪纹及半透明白色斑组成,亚外缘线锈黄色呈宽齿状,外侧有至外缘的棕褐色区;顶角尖稍外伸;外缘直后翅宽大钝圆形;中室有较大的粉绿色至白色的盾形斑,斑的外缘及上方有黑色镶边;基部有棕黄色长毛;内线粉白色,外线由排列成行的半透明白色斑组成,亚外缘线棕褐色呈波浪形纹,中室端有似猫眼的大斑,斑的内半呈半透明蚪形纹,外半黑色,外围有白色和棕黑色圈,再外有杏黄色轮廓及黑色眉形纹。

b.分布范围

陕西(秦岭)、福建、湖北。

(12)树大蚕蛾属

树大蚕蛾属(学名:Syntherata),鳞翅目大蚕蛾科的一属昆虫。

树大蚕蛾(学名:Syntherataloepoides)是大蚕蛾科树大蚕蛾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翅长30—35mm,体长30mm。头黄褐色,触角双栉形污黄色;身体黄褐色,间杂有粉色长毛;前翅黄色,各线较宽但边缘轮廓不十分清楚,呈红褐色;顶角外伸,端部尖向下方略弯曲呈钩形,内侧粉红色,稍下方有一黄色斑;中室端有红褐色圆形斑,斑的外围灰褐色;翅基与内线间形成一红褐色区。后翅各线呈波浪形,红褐色较细,中室端有较大的红褐色圆斑,斑的中央有点状透明孔,孔的外围镶有褐色边;后角发达向内方稍突起。前、后翅反面色稍浅呈黄色,黄褐色斑块不见,外线呈单线,锈红色线纹不见,但亚缘线部位的点状线更明显,后翅内线明显,外线至亚外缘线间的锈红色斑模糊不清。

雄外生殖器的爪形突呈鹰嘴形,颚形突舌形,背兜较宽;抱器长大于宽,顶部外伸呈指形突,指突上方内侧有一内折的角形突;端突多角形;抱器腹突长臂形,基部呈菱形,囊形突扁宽;阳茎基环圆形,两侧有向上伸的叶卷状的长片;阳茎短粗,顶端有一个6齿形角突,及两块布满多齿的囊形片。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云南。

国外分布: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