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蛾总科—蚕蛾科(一):动物学史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蚕蛾总科
蚕蛾科
蚕蛾科(学名:Bombycidae)为鳞翅目的一个科。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区和东洋区,桑蚕为其代表昆虫。属完全变态昆虫,历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

1.动物学史
蚕蛾可以是指整个鳞翅目有喙亚目内孔次目蚕蛾总科蚕蛾科昆虫的总称,有100多种。大多数是会飞的,常见的有野蚕,桑蟥等。
蚕蛾的幼虫叫桑蚕。吃桑叶,在化蛹前吐出作茧用的大量丝质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亦称“家蚕”,简称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
(1)养殖史
蚕是世界丝蚕,原产中国,已传布世界各地。由野生驯化为家饲,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各地已育种分化为许多品种,丝色有白有黄。寄主为桑。
蚕蛾还可以单指家蚕的成虫,它们的祖先是会飞的,但现已经退化的不会飞了。由于被人类长期驯化的结果,它们的身体庞大,而两对翅较小,因此已失去飞翔能力,声明:它们拍打翅膀不代表是在飞翔。
(2)命名史
蚕蛾在中国古代又别名原蚕蛾、晚蚕蛾,属食疗同源昆虫。蚕蛾食用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被皇室视为一种珍贵补品。蚕蛾作为中药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谓之“原蚕”。
2.形态特征
(1)幼虫
幼虫叫桑蚕,又叫家蚕,身体光滑,有13个体节,体色青白或微红,有斑或无斑。
口器咀嚼式;下唇中央有一小孔,叫吐丝孔。
胸部有足三对,能把持桑叶;腹部有足五对,前四对能使身体前进,最后一对叫尾足,能使身体固定在桑叶上。胸、腹部两侧有许多气门,是体内呼吸系统通外界的门户。
经四次蜕皮后成熟,停止进食,吐丝作茧,在茧内化蛹。蛹羽化成蛾,破茧而出。
(2)成虫
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1.6~2.3厘米,翅展3.9~4.3厘米,头部较小。
蚕蛾复眼1对,黑色,呈半圆形,口器退化,下唇须细小。触角1对,羽毛状,基部粗,末端渐细。雌蛾的触角灰色,较短,雄者黑色,较雌者长。
前胸节和中胸节吻合。翅2对,均被有白色鳞片,前翅位于中胸部,呈三角形,较大,有3条淡暗色的横纹,后翅生于后胸,较小,略呈圆形,有2条较深色的平行线。足3对,跗节5节,具1对黑褐色的爪,有绵状毛。雌蛾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者腹部狭窄,末端稍尖。
蚕蛾体内有丝腺,能分泌丝质,吐丝作茧。口器退化,不能吃食物。雄蛾身体较雌蛾小。
3.生活习性
(1)活动特点
蚕蛾是一种在夜间活动的蛾类,具有非常敏感的嗅觉。可以利用自己羽毛状的触角感知并释放信息,并借此与同伴交流。
(2)食性特点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以桑叶为食料,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柘叶、榆叶、鸦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蚕所必需的营养,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在适温条件下,一头蚕自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6-9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4-32天,约食下桑叶20-30g(合干物5-6.2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吐丝结茧是桑蚕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一种本能。
(3)摄食阶段
蚕蛾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渐次化蛹,成蛾。
4.繁殖方式
(1)发育阶段
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
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在适温条件下,一头蚕自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6-9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4-32天。
(2)蚕蛾产卵
蚕蛾成虫阶段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蚕蛾出现到死亡是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成虫阶段。
(3)寿命
从蚕卵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终止,大约为56天。

5.栖息环境
蚕蛾主要主要寄生在桑叶上。
6.分布范围
该科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区和东洋区。
中国地处东洋区北部、古北区东部,地质结构复杂,地形变化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昆虫资源相当丰富,蚕蛾科昆虫种类占世界蚕蛾总数的20%以上。在中国已知10多种。
分布于东洋区的有17种,占总种数的22.67%:分布东洋区-中国喜马拉雅区-古北区的有2种,占总种数的2.67%;分布于古北区的有7种,占总种数的9.33%;分布于中国喜马拉雅区的种类数量最多,达到48种,占总种数的65.33%。中国蚕蛾科昆虫以中国-喜马拉雅区种最多,东洋种次之,广布种最少;其区系成分以中国-喜马拉雅区系为主,其次是印度-马来西亚区系(即东洋区系),同时,亦包含一定数量的中亚细亚、欧洲一西伯利亚区系。
7.主要价值
蚕茧可缫丝。
8.医学研究
(1)入药
本昆虫的病死幼虫(白僵蚕)、幼虫的蜕皮(蚕蜕)、蛹(蚕蛹)、卵子(原蚕子)、卵壳(蚕退纸)、茧壳(蚕茧)、幼虫的粪便(原蚕沙)亦供药用,各详专条。采集于夏季,取雄性蚕蛾,以沸水烫死,晒干。蚕蛾味咸,性温,有小毒;可补肝益肾,壮阳涩精;主治阳痿、遗精、白浊、尿血、创伤、溃疡及烫伤等病症。
(2)研究
蚕蛾体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性物质,主要包括雄性激素、蜕皮激素、雌二醇、保幼激素、脑激素、胰岛素、前列腺素、环甘酸及细胞色素C等。
其中,雄性激素对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性功能效果显著;蜕皮激素促进细胞生长、刺激真皮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生命细胞和生殖细胞的作用。
雌二醇临床用于卵巢功能不全或卵巢激素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主要卵巢功能性子宫出血、原发性闭经、绝经期综合症以及前列腺癌等。
保幼激素有增加免疫动脉血流量、控制特异性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防止老化的神奇功效。
脑激素对中老年人有保健作用,可以促进细胞生长,推迟更年期的到来,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细胞色素C是临床用于一氧化碳、安眠药中毒、新生儿假死、心肌梗塞、脑外伤、脑动脉硬化、肺炎、硅肺、肺气肿、神经麻痹、放疗白血球下降等良好的药剂。
蚕蛾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烟酸、α蜕皮酮及β蜕皮酮等多种成分,对调节人体机能有一定的功效。
9.蚕蛾提油
(1)原理
在提炼油脂诸法中,以浸出法较为先进,主要原理是利用沸点较低的有机溶剂,如汽油、苯等。它们具有脱脂的性能,由于溶剂分了能迅速渗透蛾皮,夺取蛾油分子,而成为混合油,然后根据汽油或苯和蛾油沸点不同,将混合油加热使其中所含水量的苯或汽油蒸发出来,从而取得蛾油。
(2)化学分析
由蚕蛾中所炼得之蛾油,成分与蛹油相同,亦为黄色黄粘性之液体,稍有臭味。其中以不饱合脂肪酸多,约为脂肪酸的75%左右,挥发点306度,沸点201度,碘价132,比重0.928。
蛾油可制造磺化油,作为染色助剂,又可制造肥皂等用,还可提取磷脂,或水解提取壬二酸、油脂和亚油酸、硬脂酸等。经提取油后之蛾渣,即脱脂蛾,主要含蛋白质,是制造液体味精的优良原料。
10.液体味精
蚕蛾为蚕种场生产中之副产品,尤其是雄蛾经交尾后,仅作饲料之用,实属很大浪费。调查认为,其含油率之高为蛹所不及,其蛋白质之丰富也很可观,因此能利用来提取蛾油,再利用脱脂后的蚕蛾制造液体味精,不仅变废物为有用,而且可以一物多用。
11.茶蚕蛾属
茶蚕蛾属(学名:Andraca)为鳞翅目蚕蛾科中的1个小属。全世界共记录6种,我国已记录3种。
宽黑腰茶蚕蛾(学名:Andracagracilis)是蚕蛾科茶蚕蛾属的动物。

(1)形态特征
雄翅长17-20mm,体长13-16mm。头棕黄色,头顶及触角基部周围枯黄色并有两个长毛丛;下唇明显可见,赭棕色,向前上方伸出;雄触角50节,下30节为双栉形,外侧栉枝比内侧栉枝长1/4,上20节呈单长齿形;身体棕色,腹部第一节棕黑色,很似一条宽腰带,并披赭棕色长毛;身体腹部及胸足色浅呈棕黄色;前翅棕黄色,内线及外线棕色成波浪纹,中线色偏深且宽而直,各线的倾斜度较大;外线至外缘间有隐约但不规则的浅色斑;中室有棕黑色较大的圆点一个;后翅色稍深,内线及外线不见,中线呈小波浪形,外侧有黄色嵌边,缘毛黄色,后缘有赭色长毛,中部内陷呈浅缺刻;前、后翅反面枯黄色,内线及中线不见,外线呈棕、黄双色,近前缘处向内弯曲,前后翅中室上的黑点均可见。
雄外生殖器上的爪形突近端部分为两叉,顶端钝向内弯曲;背兜侧突成长条形;颚形突不见;抱器宽大,端部钝,抱器腹较粗似臂形,两侧向内翘起,使抱器呈兜形;阳茎基环椭圆形,基环侧突弧形,端部有穗形囊,里面布满小刺;囊形突较长,顶端钝。阳茎条形,端膜内有成排的刺;盲囊稍弯曲,顶端钝圆。
腹部第八背板高大于宽,上部半圆形,下部呈弧形,两侧外伸呈乳突状角;第八腹板呈馒头形,下部中间稍内陷。
(2)栖息环境
寄主植物:假山茶、日本紫荆。
(3)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云南(德钦, 丽江, 中甸, 剑川)。
国外分布: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