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超级蔬菜” 借盒马走红,国产创新菜掀生鲜价值革命。
作者:嬴潇
近年来,国产蔬菜赛道迎来新突破!今年2月起,一批武汉产的“超级蔬菜”在盒马迅速走红。从首发的板蓝根青菜(菘菘油1号),到近期引爆市场的“Pro Max版”羽衣甘蓝——亚非皱叶青菜,这些新品上架后月环比销售增长高达80%。消费者为何对“实验室蔬菜”情有独钟?背后是武汉本土企业的研发突破与盒马渠道的精准赋能。极目新闻记者深入武汉经开区种植基地,揭开了这场“菜篮子革命”的秘密。
一、亚非皱叶青菜:羽衣甘蓝的“中国升级版”
传统羽衣甘蓝在国外是网红健康菜,但其干涩口感只适合榨汁或沙拉,一旦中式烹饪,苦涩感便放大,让“中国胃”难以下咽。武汉亚非种业抓住痛点,自主研发了亚非皱叶青菜。该公司董事长贺亚菲介绍:“我们采集了国内外几百种羽衣甘蓝材料,通过先进制种技术反复试验,最终培育出这款新品。它不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含量更高,口感还脆嫩鲜甜,完美适配中式炒菜、涮煮等烹饪方式。”
更令人惊喜的是,亚非皱叶青菜实现了“全株利用”:嫩叶可清炒,抽薹的薹薹能作配菜,老叶可榨汁或制成蔬菜粉,堪称羽衣甘蓝的“Pro Max版”。贺亚菲坦言,初期本想加工成蔬菜粉,但成品兼具营养与风味,意外打开了鲜食市场。这款蔬菜的诞生,标志着国产育种从“跟跑”转向“领跑”,为健康餐饮注入新活力。
二、盒马渠道:打通实验室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研发成功只是第一步,新型蔬菜要走进千家万户,还需零售渠道的强力助推。盒马蔬菜采购汉涛指出:“蔬菜是差异化难度最大的品类。过去9年,盒马搭建了全国供应链,将武汉鲜藕带、蔡甸粉藕等‘娇气’蔬菜输送到全国。今年,我们聚焦‘实验室蔬菜’,扮演‘寻源者’角色,挖掘并推广小众新品。”
板蓝根青菜就是盒马的“教科书案例”。汉涛透露,该产品试种阶段因口味过苦差点夭折。盒马将消费者反馈直达种植团队:“我们建议从平原改高原种植,利用昼夜温差大、日晒足的特点,让青菜积累甜度。”调整后,板蓝根青菜今年春季重返市场,力压香椿成爆款春菜。亚非皱叶青菜也借力盒马冷链和用户洞察,月销增长80%,印证了渠道与研发的协同效应。
三、国产蔬菜创新的挑战与机遇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葛贤宏分析:“消费者鲜少知道蔬菜需要研发。我国蔬菜种子领域虽高速发展,但将试验成果变成家常菜,需种植企业试种、渠道品牌科普推广的双轮驱动。”目前,国产蔬菜研发面临三大痛点:一是消费者接受度低,需通过教育改变认知;二是种植适应性,如板蓝根青菜的“高原改良”案例;三是供应链成本,小众菜易因运输损耗夭折。
盒马的模式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数据反馈闭环,渠道能快速优化产品。例如,亚非皱叶青菜的“中式适配性”就是基于用户烹饪习惯调整。同时,盒马利用线上内容矩阵科普营养价值,降低市场教育门槛。葛贤宏强调:“从板蓝根到亚非皱叶菜,国产蔬菜正从‘吃饱’转向‘吃好’。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零售业赋能农业的典范。”
结语:菜篮子里的“新质生产力”
武汉“超级蔬菜”的走红,是国产农产品创新的缩影。在消费升级浪潮下,健康、定制化蔬菜需求激增。据业内预测,类似亚非皱叶青菜的创新产品,未来3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盒马等零售平台,通过供应链整合和用户洞察,正加速实验室成果商业化。正如汉涛所言:“我们要让百姓菜篮子更丰富、更优质。”这场由研发与渠道共舞的“蔬菜革命”,不仅重塑了餐桌,更开辟了零售新蓝海。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国产蔬菜赛道已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盒马的“寻源+反馈”模式,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样本。未来,随着冷链技术和消费大数据深化,“一地研发、全国共享”的格局将成常态。企业若抓住健康化、本土化趋势,就能在“菜篮子经济”中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