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脉下目—蚕蛾总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蚕蛾总科
蚕蛾总科(学名:Bombycoidea)是蛾的一个总科,其特色是幼虫长有角。
1.特征
虹吸式口器(部分种类退化),下唇须发达。体、翅密布鳞片和毛,前、后翅一般有中室。幼虫多足型,俗称毛毛虫,腹足有趾钩。产卵孔与交配孔分开, 翅膜无微刺。后翅翅脉减少。无翅缰,后翅肩区扩大。
2.下属科
枯叶带蛾科(Apatelodidae)
带蛾科(Eupterotidae)
水腊蛾科〈箩纹蛾科〉(Brahmaeidae)
澳洲蚕蛾科(Anthelidae)
卡西蛾科(Carthaeidae)
北方带蛾科(Lemoniidae)
桦蛾科(Endromidae)
蚕蛾科(Bombycidae)
天蚕蛾科〈大蚕蛾科〉(Saturniidae)
大蚕蛾亚科(Saturniinae)
巨大蚕蛾亚科(Attacinae)
天蛾科(Sphingidae)
面形天蛾亚科(Acherontiinae)
云纹天蛾亚科(Ambulicinae)
透翅天蛾亚科(Sesiinae)
蜂形天蛾亚科(Philampelinae)
斜纹天蛾亚科(Choerocampinae)
3.桦蛾科
桦蛾科(学名:Endromidae),为昆虫纲鳞翅目有喙亚目蚕蛾总科下的一科。
(1)形态
中等大小的蛾子,我国也有分布。具性二型现象。褐色具白与暗褐色横带及其它花纹。喙不发达。前翅M2基部靠近M3。后翅M2居中或靠近M1脉。无翅缰与翅缰钩。
幼虫体粗,但向头部方向变细。毛稀,第8腹节有一疣突而不是一角突。
(2)钩翅蚕蛾属
钩翅蚕蛾属(学名:Mustilia)是鳞翅目桦蛾科的一属昆虫。
一点钩翅蚕蛾(学名:Mustilia hepatica)是鳞翅目桦蛾科钩翅蚕蛾属的昆虫。
①形态特征
雄翅长22-29mm,体长16-21mm;雌翅长36mm,体长22mm。头棕黄色,下唇须长,明显可见向前伸出,头部后缘及触角基部周围有白色鳞毛;雄触角污黄色,触角干背面白色,基半双栉形,雌全为单栉形,呈棕色;前翅灰褐散布有白色鳞毛,顶角尖向外伸呈钩状,内线波浪纹,翅基部至内线间色浅呈黄褐色;中室有一黑点,自顶角至后缘中部有一条赭色斜线,斜线外侧有污黄色粗曲线;顶角内下方至臀角有一深色区,缘毛金黄色;后翅前半色浅,枯黄色,后半褐黄色,内线不显,中线褐色,上段呈弧形,下段波浪状,形成顶角内侧似有一块污黄色椭圆形斑,后缘有赭色月牙形斑;前、后翅反面棕褐色,位于外线部位的棕色斜线更明显,中室的小点隐约可见,其他斑纹消失。
雄外生殖器上的爪形突分为两叉,各叉指突形顶端向内侧下方呈勺状弯曲;背兜宽大,侧突窄;抱器宽大粗壮,端部宽并向内侧弯曲,抱器腹突臂状,近前缘有乳突形内突;阳茎基环侧突瓣形,四周及中间布满小刺;囊形突弧形。阳茎短粗,端膜外露,内有较密集的丛状刺,盲囊部位稍细。
腹部第八背板高宽近似,上部有一较深的凹坑,下部中央外突,两侧收人呈弧形线。
②栖息环境
寄主:构树。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福建(三港), 江西(大佘), 云南(丽江玉龙山, 中甸, 云龙), 广西(苗儿山), 西藏, 海南(尖峰天池)。
国外分布:锡金,印度。
(3)透点蚕蛾属
透点蚕蛾属(学名:Prismosticta),鳞翅目桦蛾科的一属昆虫。
①形态特征
体及翅棕赭色;下唇须长;触角双栉形,内外栉等长,雌栉短于雄栉;前翅有3个透明斑;lA部分出现,2A基部分叉;后翅M3与M2距离较大,与Cu1同柄,IA部分出现。
②透点蚕蛾
透点蚕蛾(学名:Prismosticta hyalinata)是桦蛾科透点蚕蛾属的一种动物。
a.形态特征
雄翅长12-16mm,体长11-14mm。头棕色,下唇须长,近似与头顶平齐;触角雄42节,全双栉型,内外栉齿等长;身体黄褐色,腹面色稍浅,胸足橙黄色,外侧有棕色长毛,后足跗节第一节与后2-5节等长;前翅黄褐色,内线、中线及外线赭色较弯曲,中室端有一个黑色肾形点;顶角稍外突,外缘弧形,外缘线成一排灰黑色小点,在外线与外缘间的翅脉间有长三角形窗斑,各个体上的窗斑数量不同,由1-6个不等,有一个窗斑的则体型较大;后翅前半橙黄,后半黄褐色,内线、中线及外线赭色呈弧形,中室上有小黑点一个;外缘弧形,缘毛棕黑色,后缘有较长的赭色毛,臀角稍向外突出;前、后翅反面色淡呈金黄色,各线较明显,后翅外线与外缘间在各脉间有暗斑一排。
雄外生殖器上的爪形突宽大,端部分为两叉,各叉顶端向内侧弯曲;背兜宽大向后隆起,背兜侧突条状;颚形突环条形,顶端呈勺向内上方稍弯;抱器宽大,端部钝,抱器腹较发达,端部呈乳突形,内突上有毛丛;阳茎基环分为两个指突状叉;囊形突较宽,顶端钝圆。阳茎短粗,端膜内有角形突;盲囊部位缩小,稍向内侧弯曲。
腹部第八背板高大于宽,上部圆,两侧垂直,下部两侧外伸呈角;第八腹板宽大于高的1.5倍,上部圆,两侧稍外突,下部外侧有向上弯的小指形突。
b.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云南(丽江)。
国外分布:日本。
(4)齿翅蚕蛾属
齿翅蚕蛾属(学名:Oberthueria)是鳞翅目桦蛾科的一属昆虫。
①形态特征
体及翅污黄至棕黄色,下唇须较长,伸向前方,触角基半长双栉形,端半单齿形;前、后翅外缘有向外伸出的齿,前翅M1与R脉同柄,在中室顶角处伸出;后足胫距2对。
②多齿翅蚕蛾
多齿翅蚕蛾(学名:Oberthueria caeca)是鳞翅目桦蛾科齿翅蚕蛾属的动物。
a.形态特征
雄翅长20-26mm,体长15-22mm。头部棕色,下唇须较长,向前上方伸出;触角雄下半部长双栉形,上半部长单齿形,触角干背面白色,基半部更明显;身体赭黄色,腹面色稍浅,胸足外侧橙黄色;前翅霉黄,前缘色稍浅,顶角外伸长,端部钝圆向下方稍弯曲,呈钩状;内线及中线灰褐色波浪纹,外线呈褐色及白色并行的双细线,在R5脉处向内上方曲折;顶角内侧有长条形浅色斑,顶角下方至臀角、外线至外缘间呈浅色区;中室端有一褐色环形斑,外缘呈齿形;后翅前半色淡,后半橙黄,内线不见,中线棕褐色呈波浪纹,外线呈较直的褐黄色双线,外线下部外侧有3个棕褐色盾形斑,外缘齿形,内缘呈皱褶并有褐斑;前、后翅反面枯黄色间杂有黑色鳞毛,各线及斑呈黑褐色。
雄外生殖器上的爪形突宽大,上半部分为两叉,顶端向内下方弯曲成钩;背兜呈条形;颚形突条状自中部向内上方弯曲,端部钝;抱器扁宽,中间凹陷,两边向中央翘起呈兜形,顶端尖向内上方弯成钩,一侧有束形刺;阳茎基环呈倒叉,囊形突短钝。阳茎粗壮,端膜内成排的倒刺,盲囊端部钝圆。
寄主植物:鸡爪枫。
国内分布:福建(武夷山三港),四川(荥经),云南(丽江, 永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