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这座以创新为基因的城市里,天时地理(深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时地理”)如同一棵深植于数字土壤的榕树,以技术根系编织城市的未来。成立于2019年的这家企业,扎根于深圳龙华区宝能科技园,专注于智慧城市综合服务领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悄然重塑着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与居民的日常生活。
技术赋能:破解城市的复杂性密码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让数据流动转化为治理智慧。天时地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构建的“技术-场景-需求”闭环。在城市交通领域,其研发的智能分析平台通过实时整合路况、气象及公共出行数据,动态预测拥堵节点并生成优化方案,使深圳南山科技园片区的高峰期拥堵指数下降25%,年减少碳排放超5000吨。
技术的温度,更体现在对城市有机体的深度理解。在某老旧社区改造项目中,天时地理采用三维建模技术与居民需求调研结合,既保留历史街巷肌理,又嵌入智能垃圾分类、无障碍导航等模块,使社区能耗降低30%,紧急事件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这种“织补式更新”的模式,已成为国内旧改的标杆案例。
责任担当:技术向善的实践哲学
当行业热衷于追逐技术参数时,天时地理选择将目光投向常被忽视的群体。针对视障人群的出行困境,其研发的厘米级定位导航系统突破盲道限制,通过震动反馈与语音交互实现“无边界指引”,已在深圳、广州等地的30余个社区落地。在灾害应急领域,其构建的台风预警系统通过遥感技术与人口密度分析,提前72小时生成风险地图,帮助某沿海城市在2024年台风季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这种人文关怀延伸至技术伦理层面。公司创始人多次强调:“真正的创新应解决真实痛点,而非制造技术泡沫。”为此,其开发的区块链碳足迹追踪平台覆盖800家企业,实现碳核算自动化,年度减排量相当于种植140万棵树木,推动绿色治理从口号走向量化。
生态共建:开放创新的跨界实验
智慧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封闭式创新难以持续。天时地理构建的开放生态,既包含与清华、哈工大等高校的联合实验室,也涵盖与顺丰、中联重科等产业龙头的场景共创。在晋江智慧物流枢纽项目中,AI分拣机器人集群与动态路径算法的协同,使日均包裹处理量突破80万件,分拣效率提升50%。
这种跨界思维更延伸至农业现代化领域。其打造的东盟智慧农业数据平台,整合气象、土壤及市场数据,为越南、泰国超300万亩农田提供种植决策支持,年规避经济损失超3亿元。技术总监曾比喻:“我们像嫁接果树一样,将数字基因注入传统行业根系。”
未来图景:数字孪生与城市共进化
站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临界点,天时地理正研发新一代数字孪生平台。在某新区规划中,该平台模拟不同绿化率对空气质量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终推动商业用地占比下调8%,新增12公顷社区公园。这种“预见性治理”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更值得期待的是其“5A智慧社区”生态——通过人口精准服务、智能垃圾分类等模块,构建从家庭单元到城市系统的数据闭环。在深圳龙华试点社区,独居老人跌倒检测响应时间缩短至90秒,物业能耗降低25%,展现技术对微观生活的重塑力。
当大多数科技企业追逐风口时,天时地理选择以沉静姿态深耕城市脉络。从视障人群的导航系统到沙漠光伏电场的智能运维,从老旧社区的织补更新到跨境农业的数据互通,其技术叙事始终围绕“人”展开。正如其愿景所述:“智慧城市的终极目标,是让城市学会尊重每个个体的需求。”
在深圳这座未来之城的蓝图上,天时地理正以技术为墨,书写着一份兼具理性与温情的答案。这或许印证了其技术哲学——真正的革新,不在算力巅峰的争夺,而在对美好生活的持续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