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这些收藏在海南高校博物馆里的“宝物”,包有料的🤩

这个是认证

海南新视界

2025-06-18 10:00 中国

158513 0 0

日前

琼台自然博物馆

在琼台师范学院桂林洋校区

正式建成并开放

4个展厅的1.8万余个标本

向人们展示海洋生物

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

海南有哪些高校博物馆?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

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

记者近日对此进行采访

🎤🎤

凸显海洋特色

01

琼台自然博物馆

图源于琼台师范学院微信公众号

在琼台自然博物馆贝类世界厅,一艘由珍稀贝类打造的“船”傲然矗立在展厅中央,鹦鹉螺、虎斑宝贝、大凤螺、唐冠螺等形态各异的贝壳,在灯光下闪烁着珍珠般的光泽。

琼台师范学院理学院副院长王伟介绍,琼台自然博物馆前身是学校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数理系生物标本馆,目前对外开放4个厅:贝类世界厅、碧海灵龟厅、蓝天精灵厅、陆域主宰厅。其中,贝类世界厅主要展出十几种南海珍稀珊瑚、砗磲、唐冠螺等,以及上百件以砗磲为原料雕刻的工艺品;碧海灵龟厅以玳瑁和绿海龟为核心展示对象。

02

海南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海南师范大学龟鳖博物馆、图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海南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室内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包括海兽多样性展厅、龟鳖馆、海南生物多样性展厅以及1个标本储藏室。

其中,龟鳖馆是目前国内收集龟鳖动物标本种类最齐全,集科研、展示、教学和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龟鳖动物博物馆;海兽多样性展厅通过标本、展板和图片等展示海南海兽的多样性及其保护情况。

03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南海文化博物馆

南海文化博物馆展出的螺类标本。图源于海南日报

轻轻推开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南海文化博物馆的大门,参观者可以在海上丝绸之路古瓷文化展厅一窥沉睡于海底的岁月,在海洋展厅探秘神奇的海底世界。

该博物馆位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图书馆大楼内,一共设有四个展厅,总面积2700平方米,共有文物展品2000多件(套)。

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海南高校博物馆的另一大特色

是对海南黎族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展示

🤩🤩

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南文化展厅里展示的黎族树皮衣。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摄

走进位于海南大学图书馆二楼的海南文化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黎族五大方言区服饰展。墙上挂着两个装饰镜框,里面放着黎族龙被。每一根丝线的走向,都展示了织娘们倾注在丝线经纬之间的智慧。继续往前走,各式各样的黎族树皮衣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服装活化石”见证了过去海南黎族先民的生活,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记忆。

据了解,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南文化展厅共800多平方米,设置六大主题单元,共有900多件(套)展品。展品包括黎族、苗族、回族服饰,陶、罐、椰勺、渡水葫芦等生活用品,以及纺机、腰机、农耕用具、渔业用具等。

此外,还有再现海南民风民俗的器物以及归国华侨捐赠的瓷碗盘、熨斗、门锁、留声机等物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海南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南海文化博物馆黎族文化展厅里的长幅黎锦——《黎祖先魂》。图源于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微信公众号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南海文化博物馆的黎族文化展厅,同样充满浓郁的黎族风情。一幅长16米、宽1.3米的黎锦如史诗般展开。这幅巨作由12名师生耗时17个月,用280捆涤纶线、40公斤人造羊毛线和10公斤辅助线制成,呈现了和谐家园、山兰丰收、布谷传种、尊天地敬祖先等内容,展现了黎族百姓对祖先的崇敬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据介绍,该展厅占地82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499件(套),包括黎锦、黎陶、竹木乐器、民间剪纸及黎族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独木器具和竹藤编制用具等。

校社联动

构筑育人阵地

高校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展示文物的重要文博场所,还承担着文化传播、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

据介绍,海南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自2001年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共有100余万人次入馆参观。除了固定的展览内容外,该馆还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定期举办诸如鸟类与禽流感、海南长臂猿的保护等科普展览,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科技活动月、爱鸟周、环境日等主题活动,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引导公众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作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南海文化博物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讲解员,可以为预约参观的市民提供讲解服务。

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南文化展厅面向社会开放。该厅附设海南刻纸技艺基础培训中心,面向全校学生长期开展海南黎锦传统图案刻纸普及培训。课程从零基础的平直线条训练起步,逐步过渡到复杂圆润曲线的文字或图案刻制,通过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年轻学子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与创造力。

高校博物馆

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海南大学图书馆

副研究馆员万颖萍建议

👇

首先,有条件建设博物馆的高校,应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展示,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并将地方文化融入教育实践,开发“理论+实践”课程体系,通过沉浸式体验(如配备专业工具、设置展览区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文化认知与认同。

其次,应推动高校博物馆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创新交互式教育场景,运用全息投影、AR增强现实技术等打造沉浸式展厅。

同时,通过虚拟展厅、在线课程等方式,突破地域限制,扩大文化传播范围。高校博物馆可以与校图书馆、学生社团合作,与政府部门、社区联动开展非遗培训、文化展览等活动,形成“政府主导+高校执行+社会参与”多方合作模式,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

此外,高校博物馆还应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对外开放模式,建立长效评估与反馈机制。

来源:海南日报

# 文化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