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厚植教育初心,赓续红色基因,6月7日,医护学院组织全体辅导员及教师赴乳山市玉皇山后村红色体验馆,开展“寻根铸魂,弘教育人”主题实践活动。在胶东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脉络中,教师们共同探寻医护教育的精神根脉,锤炼育人初心使命。
玉皇山后村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支点,曾承担八路军后方医院和兵工厂的重要战略职能。抗战期间,当地群众自发组建担架队、战地护理组,凭借山草药配伍自制药剂,以土陶器皿代替医疗器械,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战火中筑起“救死扶伤”的生命防线。红色体验馆内陈列着泛黄的救护日志、锈迹斑斑的铜质镊子和模拟战地包扎的实景展区,真实还原了“盐水煮沸消毒绷带”“祖传验方祛腐生肌”等抗战时期医护实践场景。这些凝聚群众智慧与奉献精神的“红色医术”,至今仍为现代医护教育提供了技术与仁心并重的生动范例。
参观中,学院教师围绕“革命护理传统的现代转译”展开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应将“担架队护理智慧”“草药炮制工艺”等元素转化为课程思政特色模块,通过情景教学、文物研学等方式,让历史经验转化为培育医学人文素养的源头活水,使红色资源真正融入课堂、进入学生心灵。
活动最后,学院党支部书记刘飞飞指出,应充分发挥馆内红色文物的教育功能,构建“红色救护史—现代医护学—未来医学伦理”三维一体的育人体系。要将“战地护理情景课”“老物件里的医学史”等特色项目融入教学全过程,使革命年代救护智慧和奉献精神在新时代课堂中焕发时代光彩,厚植学生的人文情怀与职业使命感。
此次实践活动以历史场景为教材、以实物文献为载体,增强了教师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与责任担当,在学院营造了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下一步,医护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专业”双轮驱动模式,让教育家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在互融共生中共同孕育新时代高素质医护人才。
撰稿:丁英慧
摄影:王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