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异脉下目—螟蛾总科(上)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5-06-17 09:09 中国

31498 0 0

异脉下目—螟蛾总科(上)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螟蛾总科

 

螟蛾总科(学名:Pyraloidea) ,鳞翅目有喙亚目下的一个总科。

1.下属科

草螟科( Crambidae)

水螟亚科(Acentropinae)

草螟亚科(Crambinae)

奇螟亚科(Cybalomiinae)

罕螟亚科(Evergestinae)

蕨螟亚科(Musotiminae)

齿螟亚科(Odontiinae)

野螟亚科(Pyraustinae)

禾螟亚科(Schoenobiinae)

苔螟亚科(Scopariinae)

斑野螟亚科(Spilomelinae)

螟蛾科(Pyralidae)

2.草螟科

草螟科(学名:Crambidae)属于鳞翅目。它们外形差别很大,有些亚科的品种栖息在草地上,很不起眼,另一些亚科的品种色彩艳丽。

有些分类中,草螟科被列为螟蛾科的一个亚科。


(1)下属亚科

水螟亚科(Acentropinae)

草螟亚科(Crambinae)

奇螟亚科(Cybalomiinae)

罕螟亚科(Evergestinae)

蕨螟亚科(Musotiminae)

齿螟亚科(Odontiinae)

野螟亚科(Pyraustinae)

禾螟亚科(Schoenobiinae)

苔螟亚科(Scopariinae)

斑野螟亚科(Spilomelinae)

(2)桃蛀螟

桃蛀螟(学名:Dichocrocispunctiferalis)是鳞翅目草螟科多斑野螟属昆虫,又称桃蛀野螟、豹纹斑螟、桃蠹螟等。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4 mm,翅展20~28 mm,黄至橙黄色,体、翅表面具许多黑斑点似豹纹:胸背有7个;腹背第1和3~6节各有3个黑斑,第7节有时只有1个,第2、8节无黑斑;前翅有黑斑25~30个,后翅有15~16个。雄蛾第9节末端黑色,雌不明显。

卵:椭圆形,长0.6~0.7 mm,宽约0.4 mm,表面粗糙布细微圆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橘黄色,孵化前红褐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8~25 mm。体色多变,有淡褐、浅灰、浅灰兰、暗红等色,腹面多为淡绿色。头暗褐,前胸背板褐色。各体节具明显的黑褐色毛片,背面的毛片较大,第1~8腹节气门以上各具6个,成2横列,前4后2。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黑褐色突起。

蛹: 长10~15 mm,纺锤形。初淡黄绿后变褐色。第5~7腹节背面前缘各生1列小齿。腹末臀棘细长,末端有曲刺6根。蛹外被灰白色薄茧。

茧:长椭圆形,灰白色


②生活习性

辽宁年生1~2代,河北、山东、陕西3代,河南4代,长江流域4~5代,均以老熟幼虫在玉米、向日葵、蓖麻等残株内结茧越冬。在河南一代幼虫于5月下旬~6月下旬先在桃树上为害,2~3代幼虫在桃树和高粱上都能为害。第4代则在夏播高粱和向日葵上为害,以4代幼虫越冬,翌年越冬幼虫于4月初化蛹,4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4月底~5月下旬羽化,越冬代成虫把卵产在桃树上。6月中旬~6月下旬一代幼虫化蛹,一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二代卵盛期跟着出现,这时春播高粱抽穗扬花,7月中旬为2代幼虫为害盛期。二代羽化盛期在8月上、中旬,这时春高粱近成熟,晚播春高粱和早播夏高粱正抽穗扬花,成虫集中在这些高粱上产卵,第3代卵于7月底8月初孵化,8月中、下旬进入3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底3代成虫出现,9月上中旬进入盛期,这时高粱和桃果已采收,成虫把卵产在晚夏高粱和晚熟向日葵上,9月中旬~10月上旬进入4代幼虫发生为害期,10月中、下旬气温下降则以4代幼虫越冬。在河南一代卵期8天,2代4.5天,3代4.2天,越冬代6天;1代幼虫历期19.8天,2代13.7天,3代13.2天,越冬代208天,幼虫共5龄;1代蛹期8.8天,2代8.3天,3代8.7天,越冬代19.4天;一代成虫寿命7.3天,2代7.2天,3代7.6天,越冬代10.7天。

③生长繁殖

成虫羽化后白天潜伏在高粱田经补充营养才产卵,把卵产在吐穗扬花的高粱上,卵单产,每雌可产卵169粒,初孵幼虫蛀入幼嫩籽粒中,堵住蛀孔在粒中蛀害,蛀空后再转一粒,3龄后则吐丝结网缀合小穗,在隧道中穿行为害,严重的把整穗籽粒蛀空。幼虫者熟后在穗中或叶腋、叶鞘、枯叶处及高粱、玉米、向日葵秸秆中越冬。雨多年份发生重。天敌有黄眶离缘姬蜂、广大腿小蜂。

④寄主植物

包括高粱、玉米、粟、向日葵、蓖麻、姜、棉花、桃、柿、核桃、板栗、无花果、松树等。

⑤危害特点

桃蛀螟以幼虫危害为主。第1代幼虫主要危害李、杏和早熟桃果,第2代幼虫危害玉米、向日葵花盘、蓖麻籽花穗籽粒和中晚熟桃果,第3代幼虫主要危害栗果。为害玉米时,把卵产在雄穗、雌穗、叶鞘合缝处或叶耳正反面,百株卵量高达1729粒。主要蛀食雌穗,取食玉米粒,并能引起严重穗腐,且可蛀茎,造成植株倒折。初孵幼虫从雌穗上部钻入后,蛀食或啃食籽粒和穗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钻蛀穗柄常导致果穗瘦小,籽粒不饱满。蛀孔口堆积颗粒状粪渣,一个果穗上常有多头桃蛀螟为害,也有与玉米螟混合为害,严重时整个果穗被蛀食,没有产量。

⑥地理分布

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南缘,东接前苏联东境、朝鲜北境,西面自山西、陕西西斜至宁夏、甘肃后,折入四川、云南、西藏。

(3)二化螟

二化螟(学名:Chilosuppressalis)是鳞翅目草螟科禾草螟属昆虫,又称蛀心虫、蛀秆虫、枯心虫。

①形态特征

成虫:水稻二化螟是螟蛾科昆虫的 1 种,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 成虫翅展雄约 20 毫米﹐雌 25~28 毫米。 头部淡灰褐色﹐额白色至烟色﹐圆形﹐顶端尖。 胸部和翅基片白色至灰白﹐并带褐色。 前翅黄褐至暗褐色﹐中室先端有紫黑斑点﹐中室下方有 3 个斑排成斜线。前翅外缘有 7 个黑点。後翅白色﹐靠近翅外缘稍带褐色。雌虫体色比雄虫稍淡﹐前翅黄褐色﹐后翅白色

卵:扁椭圆形,有 10 余粒至百余粒组成卵块,排列成鱼鳞状,初产时乳白色,将孵化时灰黑色。

幼虫: 老熟时长 20~30 毫米,体背有 5 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蛹:长约 10~13 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尚可见 5条褐色纵线,中间三条较明显,后期逐渐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


②生活习性

二化螟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成虫产卵为块产,主要产在靠近叶鞘的叶片叶背基部,也有很多产在叶片正面近叶尖处。 产卵时对植株具有选择性,喜在叶色浓绿、生长粗壮、高大、茂盛的稻株上产卵;产卵时对植物种类也有选择性,以水稻着卵量最大,其次为田茅、而在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稗草上着卵量较少。 幼虫耐水淹且有转株为害的习性。

蚁螟孵化后,先群集于叶鞘内取食,2龄后开始蛀食稻茎,造成枯鞘、枯心、虫伤株和白穗。

幼虫老熟后,在茎秆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化蛹。

③发生特点

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秆,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为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为害,至3龄幼虫后才转株为害。

④分布与危害

二化螟是重要的水稻等禾本科作物钻蛀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多个国家,具有越冬场所多、转株危害等特点。国内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但其主要分布危害地区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江苏、安徽以及贵州、云南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主要稻区。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二化螟食性杂,寄主植物有水稻、茭白、野茭白、甘蔗、高粱、玉米、小麦、粟、稗、慈姑、蚕豆、油菜、游草等。二化螟幼虫通过蛀害水稻叶鞘、心叶、稻茎,造成枯鞘、枯心苗、白穗,成熟期造成半枯穗状虫伤株,导致严重减产。

二化螟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其分布特点是丘陵山区发生较多。不同稻区之间的分布也有差异一般混栽稻区、单季稻区和间作稻区,发生比较严重,平原双季连作稻区,发生比较轻。食性比较杂,寄主植物有水稻、茭白、野茭白、甘蔗、高梁、玉米、小麦、粟、稗、慈姑、蚕豆、油菜、游草等。以幼虫为害水稻,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3龄以后幼虫蛀入稻株内为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

2020年9月15日,农业农村部《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公布,二化螟入选虫害名录。

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二化螟入选害虫名录。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