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脉下目—斑蛾总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斑蛾总科
斑蛾总科(学名:Zygaenoidea) ,鳞翅目有喙亚目下的一个总科。
1.下属科
艾蛾科(Aididae)
缰蛾科(Anomoeotidae)
蚁巢蛾科(Cyclotornidae)
亮蛾科(Dalceridae)
蝉寄蛾科〈寄蛾科〉(Epipyropidae)
拟蓑蛾科〈丑妃蛾科〉(Heterogynidae)
带翅蛾科(Himantopteridae)
拟斑蛾科(Lacturidae)
刺蛾科(Limacodidae)
金蛾亚科( Chrysopolominae)
刺蛾亚科( Limacodinae)
绒蛾科(Megalopygidae)
毛斑蛾科(Phaudidae)
短体蛾科(Somabrachyidae)
斑蛾科(Zygaenidae)
丽斑蛾亚科( Callizygaeninae)
萤斑蛾亚科 (Chalcosiinae)
小斑蛾亚科 (Procridinae)
斑蛾亚科( Zygaeninae)
2.蚁巢蛾科
蚁巢蛾科(学名:Cyclotornidae)为鳞翅目的一个科。此科的模式属为蚁巢蛾属(Cyclotorna)。本科只有一个属,且只有5个种。本科和密切相关的 Epiyropidae 在 鳞翅目 中是独一无二的,其幼虫是 体外寄生虫,在这种情况下,宿主通常是叶蝉,有时也是鳞翅目昆虫。然而,蚁巢蛾的幼虫离开半翅目宿主并成为蚁巢蚁卵的捕食者,显然是使用化学诱因诱导蚂蚁将幼虫携带到蚁巢中。
3.亮蛾科
亮蛾科(学名:Dalceridae)为鳞翅目的一个科。此科的模式属为亮蛾属(Dalcerides)。
蟹黄水晶毛虫,俗称“宝石毛毛虫”是一种生活在墨西哥热带雨林名叫“Acraga Coa”的蛾子幼虫。它的走红是因为一位名叫杰拉多-阿兹普鲁的专业野生生物摄影师于2012年4月在墨西哥坎昆附近一片红树林中发现它并拍摄到它的。
对于这些被称为“宝石毛毛虫”的小生命,人们了解得并不多,仅仅知道它们是属于“亮蛾科”。“亮蛾科”有84种蛾子,其中便包括如下几种亮晶晶的蛾子幼虫。当然,它们也仅仅是好看而已,别想着去碰这些看着软绵绵亮闪闪的小家伙。因为它是毛毛虫!
这些宝石毛毛虫确实很好看,但是它们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在毛毛虫大家族中,这些宝石毛毛虫绝对是鹤立鸡群的。就算有些毛毛虫没有什么色彩,但是它们闪亮的胶状外衣依然让它们显得比一般的小虫子更生动、更吸引眼球。
虽然亮蛾科的毛毛虫与成虫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被收入了科学家的图鉴中,但是直到最近它们才被频繁地暴露于大众面前,这一部分是因为这些生物生活习性的原因,它们生活在新热带界的热带雨林中。新热带界是动物地理分区之一,涵盖整个南美大陆、墨西哥低地及中美洲。现代先进的拍摄技术帮助了这些毛毛虫,给了它们在国家地理杂志上露脸的机会。在最近众多关于大自然的博客中,关于这些宝石毛毛虫的内容最为火爆,它们好像一夜之间就被这些新的社交媒体带到了人们的面前。
阳光照射在它们身上闪闪发亮的,这让人们忘记了它们的学名而只记得住它们通俗的名字:“宝石毛毛虫”,和它们的本名“蛞蝓毛虫”貌似风牛马不相及,它们中的有一些甚至还有着炫目的色彩。也难怪人们仅仅因为它们的外表而记住了它们的名字。
4.蝉寄蛾科〈寄蛾科〉
蝉寄蛾科(学名:Epipyropidae),亦作寄蛾科,为鳞翅目的一个科。此科的模式属为蝉寄蛾属(Epipyrops)。本科包括约40种,广泛分布,但以旧大陆热带地区最为丰富。我国常见的有蝉寄蛾Epipomponia oncotympana Yang等。
(1)物种学史
寄蛾科与蚁蛾科最为近缘,两者同为外寄生物。此外,该科与绒蛾科、刺蛾科和亮蛾科近缘。
(2)形态
单眼与毛隆缺。口器退化,仅可见微小的下唇须。触角短,双栉齿形。无前胫突和胫节距。前翅略呈三角形,后翅圆而远短于前翅,色暗。后翅有一短的翅缰,但前翅无翅缰钩。产卵器短。卵扁平,卵圆形,圆盘状。有些种类雌性用腹部鳞片将卵包盖。幼虫复变态,第3龄开始分泌白色蜡质物质覆盖于体上。为同翅目的外寄生物。蛹粗壮,稍微骨化。
(3)名和蝉寄蛾
名和蝉寄蛾(学名:Epipomponianawai),寄蛾科的一种昆虫。是我国台湾唯一被正式记录的寄蛾科 Epipyropidae 昆虫,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与我国台湾。本种的前翅为黑色底,布有蓝紫色云斑;后翅为黑褐色。
寄蛾科过去被认为是斑蛾总科Zygaenoidea 的成员,然而以分子证据进行鳞翅目科级亲缘关系重建的结果显示蚁巢蛾科(蚁蛾科) Cyclotornidae是寄蛾科的姐妹群(关系最密切的类群),寄蛾科反而与其它斑蛾总科关系较远。名和蝉寄蛾尚未发现雄虫记录,孤雌生殖的可能性非常高。
这种蛾的中文名过去一直被误称为“三轮氏蝉寄蛾”,应该是拉丁文学名中的nawa 被误为 miwa 。Nawa 是日本姓氏的“名和” ,而Miwa则是“三轮”。
寄蛾科在我国台湾称为蝉寄蛾科,拉丁文学名一致。
5.绒蛾科
绒蛾科(学名:Megalopygidae)为鳞翅目斑蛾总科之下的一科,目前约有221个物种已被命名,多数种类起源于美洲热带地区,常见于中南美洲或北美洲。此科的模式属为(Megalopyge)。部分种类的成虫或幼虫身上浓密的绒毛或毒刺具有防御作用,能够使人皮肤引起强烈的疼痛或荨麻疹、水肿、反胃等症状。
6.毛斑蛾科
毛斑蛾科(学名:Phaudidae)是鳞翅目昆虫之下的一个科,斑蛾总科的成员。臭名昭著的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正是本科物种。
(1)形态
中小型(翼展最长在 20 毫米左右),五颜六色的蝴蝶。毛斑蛾属的物种或多或少呈猩红色,翼尖颜色较深,触角黑色。头小,有长而梳齿的触角。前翅长而细长,有短毛流苏,后翅约。前翅长3/4,有中长毛流苏。身体呈圆柱形,后身覆盖着相当长的、突出的毛发(管状清洁器)。腿中等长,没有明显的毛发覆盖。幼虫看起来像鸟粪,从而避免被鸟类吃掉。
(2)朱红毛斑蛾
朱红毛斑蛾(学名:Phaudaflammans)是鳞翅目毛斑蛾科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3.5毫米。头、胸红色,腹部黑色,两侧有红色的长毛。翅红色,臀区有1片大的深蓝色斑。卵扁椭圆形,长1.4-1.6毫米,浅黄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7-19毫米,头小,常隐藏在前胸下。体背面赤褐色,两侧浅黄色,气门上线和基线白色;每体节有4个白色毛突,每个毛突着生1根棕色毛。幼虫体上能分泌出一种粘液而使其体表粘稠。
蛹:纺锤形,长11-12毫米,腹部背面黑褐色,其余均为淡黄色。
②生活习性
朱红毛斑蛾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羽化成虫。第1代幼虫出现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成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羽化;第2代幼虫出现在7月中旬至10月中旬,9月下旬开始结茧越冬。成虫多在白天8-12时羽化,羽化后3-4天进行交配,翌日产卵。卵多产于树冠顶部的叶片上,平铺块状,每卵块7-42粒,卵期13-14天。初孵幼虫咬食叶表皮,随虫龄增大,将叶片食成孔洞或缺刻,猖獗时把植株叶片吃光,仅剩光秃枝干。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附近杂草、石缝和树根间隙结茧化蛹。自然寄生天敌有绒茧蜂(Apanteles sp.)和花胸姬蜂(Gotra octocincta Ashmead)。
③发生特点
在广州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4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产卵在树冠顶部的枝条叶片上,卵块多产在叶正面接近叶尖处。初孵幼虫啃食叶表皮,随虫龄增大,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老熟幼虫沿树干下地,在树干基部附胸姬蜂。
④危害特点
朱红毛斑蛾危害花叶橡胶榕、榕树、气达榕、青果榕、高山橡榕、印度橡胶榕、美丽枕果榕、菩提榕等各种榕属庭园树木。以幼虫取食叶片。首选农药:杀螟杆菌。杀螟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