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保税区兴业大道2号,一家成立于2023年末的科技企业——宁波新奕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奕友科技”)正以惊人的成长速度崭露头角。作为宁波“智能制造”浪潮中的后起之秀,公司锚定新材料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细分赛道,围绕“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双轮驱动战略,构建起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闭环。
一、锚定赛道:新材料领域的破局之道
新奕友科技自成立之初便精准锁定新材料研发领域。参考全球技术趋势与国内市场缺口,公司聚焦高性能复合材料、智能传感材料等前沿方向,通过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机构合作,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例如,其自主研发的“纳米涂层材料”已成功应用于精密仪器防护领域,耐腐蚀性能较传统材料提升40%,大幅延长工业设备使用寿命。
在技术布局上,公司摒弃“广撒网”模式,转而深耕垂直领域。据公开资料显示,其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两年超营收的25%,并建立柔性研发团队机制,可根据项目需求动态调配资源。这种“聚焦式创新”策略,使其在成立短短两年内便斩获5项核心技术专利,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二、智造赋能:构建全链条解决方案
新奕友科技深谙“技术价值在于应用”之道。通过自主研发的工业物联网平台“智链云”,公司打通材料研发—工艺优化—生产监控全流程,成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工业级产品。以新能源电池隔膜材料为例,依托数字化孪生技术,材料测试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2周,良品率提升至99.6%。
典型案例可见其与某龙头车企的合作:通过定制化开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帮助客户实现车身减重30%,同时引入AI算法优化注塑工艺,使单车生产成本降低15%。这种“技术+服务”双输出的模式,已助力12家制造业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
三、生态协同:编织产业创新网络
区别于单体技术突破,新奕友科技更注重构建产业共生生态。公司与宁波本地科研院所共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共享价值超2000万元的检测设备;牵头成立“长三角智能制造联盟”,吸引34家上下游企业加入,形成涵盖原材料供应、精密加工、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在国际化布局方面,公司在新加坡设立离岸研发中心,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并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达成技术合作。这种“本土深耕+全球协作”的战略,使其产品成功打入欧洲汽车供应链体系,实现关键技术出口零的突破。
四、向新而行:解码高质量发展路径
面对未来,新奕友科技提出“三步走”战略:
技术纵深:计划三年内建成省级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攻关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兴领域;
场景拓展:布局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市场,开发耐极端环境特种材料;
绿色转型:研发低碳生产工艺,目标2026年实现全流程碳排放降低50%。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正探索“材料即服务”商业模式,通过订阅制服务降低客户初期投入成本。这一创新已吸引多家投资机构关注,首轮融资估值逾5亿元,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其发展潜力的认可。
从保税区的实验室走向国际产业舞台,新奕友科技以“专精特新”的姿态诠释着中国科技企业的成长韧性。正如公司创始人所言:“我们不仅要追赶技术潮流,更要定义未来标准。”在宁波这片创新的沃土上,这家年轻企业正以材料科学的微观突破,撬动智能制造的时代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