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肺复苏全流程精讲
1. 判断环境安全:施救前需迅速观察四周,确认无漏电、火灾、坍塌、交通隐患等危险因素,避免在施救过程中对自身及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若现场存在危险,应及时转移患者至安全区域。
2. 判断意识与呼吸:轻拍患者双肩,在其双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了?”,观察患者有无应答、肢体活动等反应;同时,俯身用脸颊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有无气息吹拂,目光扫视患者胸部,观察是否有呼吸起伏,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若患者无意识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需立即启动急救程序。
3. 呼叫急救与获取AED:高声呼救,指定周围人员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如120),并明确告知事发地点、患者情况;同时安排人员迅速获取附近的AED设备。
4. 摆放正确体位:将患者平稳放置在硬质平面上,解开其领口、领带、腰带等束缚衣物,确保气道畅通。
5. 胸外按压:施救者双膝跪地,与患者肩部保持垂直,双手交叠,掌根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双臂绷直,以髋关节为支点,用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 - 120次。每次按压后需让胸廓充分回弹,且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10秒。
6. 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颌法,施救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处,抬起下颌,开放气道,避免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
7. 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用拇指与食指捏住患者鼻翼,深吸一口气后,用嘴完全包裹住患者口唇,缓慢吹气,观察到患者胸廓隆起后停止吹气,松开鼻翼,让气体自然呼出,每次吹气时间持续1秒以上,连续进行2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按照30:2的比例交替进行,直至AED到达或专业急救人员接手。
二、AED存放与使用全流程
(一)AED存放位置
AED设备通常存放在公共场所的显眼且便于快速获取的位置,如机场、车站、学校、商场、医院、体育场馆、社区服务中心等。在龙华区,各主要公共场所均已配备AED,并设有明显的标识牌,标注“AED设备存放处”及指引箭头,部分场所还会在设备旁张贴使用说明图示。
(二)AED使用步骤
1. 开启设备:取出AED,按下电源键,根据语音提示和屏幕指示操作。
2. 粘贴电极片:撕开电极片保护膜,将一片电极片贴在患者右锁骨下方,另一片贴在左乳头外侧(与心脏对应位置),确保电极片与皮肤紧密贴合,毛发较多者需快速刮除毛发。
3. 远离患者:AED自动分析心率,此时所有人需远离患者,确保无接触,避免干扰分析结果。
4. 电击除颤:若AED提示需要电击,再次确认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电击按钮。电击完成后,立即继续进行心肺复苏,2分钟后AED会再次自动分析心率,重复上述流程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5. 后续处理:使用完毕后,将电极片从患者身上撕下,关闭AED,将设备归位,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设备维护与电极片更换。
三、特殊场景急救:溺水后的心肺复苏
针对溺水这一常见突发情况,培训重点强调了急救要点:迅速将溺水者营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其口鼻内的泥沙、水草等异物,保持气道通畅;若溺水者无意识、无呼吸,需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优先进行2 - 5次人工呼吸,再按照30:2的比例开展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若现场有AED,应尽快使用。同时,注意做好溺水者的保暖措施,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来。
此次培训通过理论讲解、视频演示、模拟实操等多种形式,让志愿者们深入掌握了心肺复苏与AED使用技能。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志愿服务中,为保障公众生命健康贡献力量,未来也将积极宣传急救知识,提升社会整体急救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