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市新民工业园区,一座占地130亩的现代化中药生产基地内,沈阳东新药业有限公司正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书写着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交织的崭新篇章。2024年11月,企业作为核心成员参与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校企联盟三届二次会议,与辽宁中医药大学等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其“科技+传承”双轮驱动战略进入新阶段。
校企协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脉络
作为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校企联盟的重要成员,东新药业在2024年11月的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辽宁站)活动中备受瞩目。会议期间,企业与辽宁中医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聚焦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制剂工艺优化等方向,探索“高校研发-企业转化-市场验证”的闭环创新模式。这种深度协同不仅加速了经典名方的现代化开发进程,更通过共建实验室、共享科研数据等方式,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此次合作中,企业将重点对接辽宁中医药大学满医药研究所的“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培育关键技术”,结合自身在超微粉碎、密闭回流减压浓缩等工艺上的积累,着力解决传统中药标准化生产的共性难题。据企业技术负责人透露,2025年双方计划联合申报3项中药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专利,推动中药生产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智造升级:构筑现代中药生产新范式
走进东新药业的生产车间,智能化元素随处可见。企业2024年启动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引入分子级成分分析设备和全自动分装系统,使生产数据采集效率提升40%,关键工艺参数控制精度达到0.1%级。在提取车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动态监控系统可实时追踪18项核心指标,确保每批次产品的成分稳定性。
绿色制造理念贯穿生产全流程。企业通过蒸汽余热回收技术降低综合能耗22%,并将中药渣转化为生物燃料,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8%。其厂区24%的绿化覆盖率与智能化生产设施相得益彰,形成生态友好型生产基地的典范。这种“绿色智造”模式在2024年辽宁省工业绿色制造评选中获得专家组高度认可。
文化深耕:让经典焕发时代生命力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深植于企业发展基因。东新药业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为研究蓝本,建立包含320个经典方剂的数字化数据库,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组方规律分析。2024年推出的“二十四节气养生体系”,将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健康管理相结合,通过可视化数据模型展现节气变化对人体机能的影响,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开辟新路径。
在文化载体创新方面,企业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发的“古方新艺”系列文创产品,将中药炮制技艺与当代设计语言融合。2024年沈阳非遗文化节上,其以中药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古法笺纸、节气香囊等产品,成为向年轻群体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媒介。
人才共育:构建产学研生态共同体
东新药业独创的“三维人才培育体系”颇具行业示范价值:
技术传承维度:实行“名师工作室”制度,由资深工程师与高校导师联合带教,系统传授中药炮制、质量检测等核心技艺;
科研创新维度:与辽宁中医药大学共建“现代中药创制联合实验室”,每年选拔20名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课题研究;
跨界融合维度:定期举办“中医药+人工智能”“中医药+新材料”等主题研讨会,培育复合型技术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企业技术团队近三年累计获得省级技术创新奖项6项,研发人员中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比例从2021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38%。
未来布局:向新质生产力要发展动能
站在成立22周年的新起点,东新药业正沿着三条战略轴线蓄力突破:
数字化深化:建设东北首个中药生产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从原料种植到成品流通的全链条可视化管控;
标准化突破:牵头制定中药提取物行业标准,推动5个经典方剂纳入国际传统医学认证体系;
生态化拓展:开发药食同源健康产品线,与食品企业合作探索中医药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场景。
2025年4月,企业启动的“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建设项目,将5G物联网技术与MES系统深度整合,预计使生产调度效率提升50%,质量追溯响应速度缩短至10分钟以内。
守一株本草初心,绽万千创新芳华
从2003年扎根新民工业园,到如今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标杆企业,沈阳东新药业用二十余载光阴诠释了传统药企的蜕变之道。企业以科技激活经典,以协同凝聚智慧,在守护中医药文化根脉的同时,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当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交融,东新药业正以笃行不怠的姿态,向着“让世界看见中药力量”的愿景稳步前行。